書寫新時代“創業史”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側記
文學如何回應新時代鄉村的召喚?7月15日,中國作協召開“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評論家在北京中國作協主會場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協分會場,以現場及視頻方式參加了會議。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主持。阿來、歐陽黔森、蔣巍、孟繁華、趙德發、施戰軍、紀紅建、劉大先、賈平凹等9位作家、評論家先后發言。
本次會議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性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圍繞“積極推進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提高站位,深入生活,充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鄉村的歷史性變化和新時代中國鄉村的發展前景”“發揚鄉村題材寫作的優秀傳統,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塑造新人,書寫新史詩”三個主要議題進行。
鐵凝說,中國的根在鄉村。文學作品里的一個個鄉村,其實就是中國的縮影,不懂得中國農民就不懂得中國。一種新的鄉村正在這個時代形成和崛起,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一場改變中國鄉村面貌的偉大社會實踐,對中國、對全人類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個作家要對這個時代的鄉村有更深刻、更準確的認知把握,就必須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這個過程中錘煉“四力”。新時代的新鄉村,召喚著我們邁開雙腳走進去,在這個過程中更新我們的知覺結構,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用不斷更新的眼力、腦力重新認識鄉村,寫出巨變。
賈平凹總結了陜西兩代作家鄉村書寫的經驗,他認為,今天的作家即使不能像柳青那樣在鄉村一呆13年,也要盡可能多地到鄉村去蹲點、去走訪,多渠道建立與鄉村的聯系。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年因為創作《帶燈》到鄉村走訪,結識了一名鄉鎮干部,之后與她保持了10多年的密切聯系。這位鄉鎮干部每天給賈平凹發一兩條手機短信,告訴他自己的具體工作和精神狀況。賈平凹說:“她和她的工作短信就是我在鄉村的線人和認識新鄉村的窗口。”他認為,新時代鄉村題材寫作需要作家具備大的情懷、大的意識、大的勇氣、大的真情、大的熱忱、大的藝術能力,不能僅僅奔著收集創作素材的任務和目的去農村。
作家老滕認為,史詩性的文學創作一般具有莊嚴背景、英雄人物和時間跨度的特征,新時代中華大地實施的脫貧攻堅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為作家書寫新時代新農村新史詩提供了可能。響應時代呼喚,感受當下新農村生活,激發創作靈感的問題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歸納為“四個一點”,即讓心再柔軟一點,讓眼再遠望一點,讓根再深扎一點,讓筆再靈動一點。
評論家白燁認為,鄉村文學面臨鄉村全面脫貧進而不斷振興的社會新現實,需要履行新的使命,回應新的挑戰,解決新的課題。這無疑是新的鄉村文學安身立命和謀求新發展的關鍵所在。結合鄉土寫作的已有狀況,新時代的鄉村文學寫作需要在三個方面認真探掘。第一,深入鄉村變革新生活,閱讀鄉村振興新現實。這要求作家吃透生活,而不能依靠兒時的記憶寫作。第二,辯證地看待城鄉新變,整體地把握現實,尤其是如何處理城鄉之間過渡地帶、交叉地帶的文化景觀,如何處理新時代農村精神的變動。第三,精心塑造時代新人,努力打造典型形象。作家要把鏡頭瞄準體現著時代精神的新人物,寫出他們的新作為、新擔當、新風采、新氣度。
施戰軍說,創作者要深入生活做知情者,扎根人民做知心人,先做親人,再做文人。在鄉村帶著任務肩負使命日夜辛苦的基層干部、對口支援投資合作的各方人士、鄉村支教教師、產業園上班族、鄉村文旅行業從業者、從事電商微商工作的新群體等,使鄉村故事素材和可講述角度空前擴容,形成了區別于既往以農耕敘事為邊界的新的鄉村視域。做新時代鄉村的知情者,就意味著要從習慣性預設的對農村的批判性想象中走出來,觸摸生活跳動的脈搏。
劉大先說,現當代文學中鄉村題材有三條隱然可見的美學傳統:一條是詩化與抒情的浪漫主義,夾雜著懷舊與戀慕情緒,將鄉村樹立為一種葆有了純潔、道德與生命力的潔凈處所,從而也隱含著一種有別于城市現代化的自然人性觀念,接近于古典文學中的“憫農”、隱逸與田園牧歌想象;第二條是冷靜甚至嚴峻的現實主義,三農題材被作為問題進行社會剖析與國民性批判,進而確立啟蒙式的現代價值觀與行動議程;第三條則是社會主義的“人民文藝”傳統,個人與集體、個性與共性融合在一起,新人、新文化與社會、國家之間彼此交融、合而為一,傾向于積極、樂觀、昂揚的未來與理想。塑造新時代鄉村美學應該是古典、現代、革命與當代美學的辯證統一,需要作家找到當下的表述方式。
李敬澤總結說:本次會議既是一次交流會,也是一次動員會、推進會。各地作協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創作的組織、服務工作,支持作家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高質量地完成計劃中的主題創作,并積極向社會宣傳、推廣優秀作品。
會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協分別在分會場舉行了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