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四個月踏遍重點貧困縣區,中國國家畫院61位藝術家寫生作品展出 腳踩泥土,描繪扶貧“春華秋實”
“春華秋實”展覽現場
大別山深處的農家,住上徽派建筑風格的新居;新疆喀什的“巴扎”集市上,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人們在忙著挑選活畜,觀眾從水彩畫面中仿佛能聽到嘈雜的交談……前天,“春華秋實——中國國家畫院扶貧主題采風寫生作品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61位藝術家用200余件藝術作品展現了全國重點貧困縣區的新面貌。
“從2019年9月起,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分30余條線路進行采風寫生,歷時四個多月時間,橫跨陜西、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河北、湖南、貴州、云南、廣西、江西、西藏、新疆等多個省區,足跡幾乎遍布全國的重點貧困縣區。”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說,藝術家們克服交通、氣候等方面的重重困難,積極奔赴扶貧一線,親眼見證了當地居民脫貧前后巨大的生活變遷,很多作品都是藝術家的現場創作。
作為這次采風寫生的藝術家之一,盧禹舜來到了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未料出發后北京及河北周邊普降大雪,原本4個小時的車程,花了近十四個小時,終于來到位于壩上草原核心地帶的德勝村。
德勝村長久以來自然環境艱苦,人民生活貧困。然而,此行采風寫生,藝術家盧禹舜卻感受到了一個壩上貧困鄉村的蛻變。村里近年來發展光伏電站、微型薯種植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同時重視綠色生態發展。不管是在汽車行車中,還是停下來站在廣袤的草原面前,盧禹舜一路用炭筆速寫,記錄在這片亙古遙遠的壩上草原上,改變的貧困生活,不變的“精神原鄉”。
在展覽中,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魏廣君有兩件作品展出,分別是畫作《平安花茂》和書法《花茂婁山聯》,畫中的紅色竹子枝繁葉茂,象征著花茂村民今日的幸福生活。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楓香鎮的花茂村,有500多年燒制土陶歷史。“在花茂村采風的日子,我們去了很多地方,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一段盤山公路上,有山民熱情地用拖拉機載我們一程。印象很深的是村里的人們不僅物質生活脫貧了,而且對美有很強的追求,很多人家在院墻上、門口、角落里都擺放著土陶器皿,里面種植著繁盛的花。”
十幾年前的花茂村曾經一片蕭條,土陶作坊轉產倒閉者不在少數。如今,花茂土陶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爬坡窯已被環保陶瓷燒制窯取代,每年生產土陶制品數十萬件。采風期間,魏廣君與中國國家畫院專業藝術家魏杰,同當地藝術家共同創作了數十方與當地革命史跡、風土人情相關的陶印作品,用陶印這種藝術形式記錄了花茂村的脫貧過程和發展經歷。
在傳統中國花鳥畫中,文人畫家常畫梅蘭竹菊,蔬菜水果題材往往被認為不夠高潔而很少得到表現,而在此次展覽中,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所長喬宜男卻畫了一張紅彤彤的棗,名為《秋實》。在來到新疆喀什和阿克蘇地區采風寫生后,喬宜男觀察到阿亞格曼干村以扎掃把、做服裝、養牲畜、種果蔬等方式脫貧增收。有一天,他看到當地居民采摘過后,樹枝上還稀疏地掛著一些紅色的棗,這一幕給了他創作靈感。他將當地人們喜愛的番茄、棗,以中國畫的方式描繪出來。
“既然是扶貧題材創作,中國畫就要走出殿堂,走進百姓的生活中,畫一些對他們來說有感情的東西。”喬宜男說道。在采風中他了解到當地扶貧干部付出大量心血,看到了村民的笑臉,這讓他深受觸動。“采風寫生所帶來的切身感受沖擊著我們的心,激發了創作動力,我們不停寫生并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多年來廣泛深入各地采風創作,對藝術家而言,恰是長期觀察貧困地區人們生活之變的窗口。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何加林回憶,大概20年前他到太行山寫生時曾前往一些貧困村落,看到當地希望小學十分破舊,“這個學校在深山里,只有一名校長和一名老師,幾個年級的學生合在一個班里上課,桌椅都是木頭臨時搭起來的。當時我們看了以后很難受,就湊一些錢捐助他們。”在后來的寫生中,何加林看到的希望小學變得整潔嶄新,孩子們的衣服上也不再有補丁。“這20年里國家的扶貧力度可見一斑。”
何加林說,此次展出的作品有內容、有情感,藝術家通過速寫、水墨寫生等藝術形式,不僅表達了在一線扶貧時的真切感受,還帶有自己的藝術表現風格。據悉,此次展覽為中國國家畫院扶貧主題采風寫生創作的階段性成果,展覽將展至7月25日。藝術家本次采風寫生后更完善的美術創作還將在未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