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立足“此刻”與“當下” 把握歷史與未來 ——2020年上半年文學理論評論刊物述評
    來源:文藝報 | 教鶴然  2020年07月15日08:21

    光陰荏苒,倏而2020年已過半。在這剛剛過去的上半年里,世界與中國共同經歷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面向的巨大變化。正如王國維所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文學與我們的時代脈搏共振,而文學理論評論刊物則是記錄文學創作、批評與研究在新時代出現的新現象、新方法的重要載體。通過細讀2020年上半年的文學理論評論刊物可以發現,立足“此刻”與“當下”,把握歷史與未來,是這些刊物發表的研究文章的核心精神。而其學術動向則主要表現在聚焦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反思文學研究的學術路徑;重視國際視野之下的中國文學,嘗試建構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密切關注“全媒體”時代的文學寫作、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等方面。

    聚焦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反思文學研究的學術路徑

    文學研究與批評始終不能脫離文學本身而獨自存在,因此,聚焦現當代文學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家和經典作品,深刻反思當下文學研究的學術路徑,成為文學研究界長久以來始終密切關注的重要議題。對于魯迅、郭沫若、茅盾、沈從文、曹禺、張愛玲、汪曾祺、莫言、王蒙、賈平凹、韓少功、王安憶等現當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經典重讀,以及對于《應物兄》《人世間》《云中記》《北上》《千萬與春住》《月落荒寺》《霧行者》《煙火》等層出不窮的當代文學新作的文本細讀,構成了2020年上半年文學理論及學術刊物文章的主要面貌。除卻聚焦中國現當代文學進程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青年新作以外,如《申報·自由談》《大公報》《民報》《大同報》《四川公報·娛閑錄》《美洲華僑日報》《北京政聞報》《晉察冀畫報》等民國及共和國時期重要文學出版物,如日記、書信、佚文、序跋、口述史等與文學現場密切相關的重要史料,以及小說界革命、民族形式論爭、左翼文化運動、文藝大眾化、抗戰文藝、人文精神討論等現當代文學現象,也始終是文學研究界持續關注的重要主題。

    在文章中,學者側重于對不同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文學語言、敘事技巧、批評立場等諸多面向的討論和關注。其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專門開設魯迅作品及文學現象研究、“曹禺110年誕辰紀念”特輯、“沈從文研究”等專欄;《文藝理論與批評》《小說評論》《新文學史料》《中國文學批評》等刊物開辟了關于重讀路遙、曹禺、艾蕪、汪曾祺等作家的評論及研究專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物開辟了關于莫言研究的評論專輯;《揚子江文學評論》則開辟了“名家三棱鏡”欄目,先后邀請王德威、駱以軍、韓少功、張學昕等海內外學者,對麥家、東西、遲子建等當代作家及其創作進行研究與探討。

    與此同時,2020年上半年的學術刊物也密切關注當代中國青年寫作與批評的意義可能與潛在空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學作品中的青年形象、青年改造問題及五四時期的青年身份等與青年密切相關的議題都成為當代文學研究者們熱議的話題。2020年上半年的學術期刊中,出現了對于青年作家及青年批評家的集中關注。《南方文壇》開辟了“青年寫作的可能性”論壇,發表何平、楊慶祥、黃平、周愷、李壯等人討論青年寫作的多篇文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開辟“新現象研究”專欄,刊發了叢治辰、陳思、張莉等“70后”“80后”學人關于青年寫作、青年批評及性別觀等方面新現象的研究文章。《揚子江文學評論》也開辟了“青年批評家”論壇,《文藝爭鳴》還多次刊發關于青年文學形象、新時代青年寫作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在文本之外,文學研究與批評更應該立足于宏大的文學視野。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的研究呈現出非常復雜而多變的歷史樣態。2020年上半年的文學理論及學術刊物,著眼于重新評價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當代中國文學現象,并對文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深刻反思。其中,《當代作家評論》以“中國當代文學再評價”為主題,《當代文壇》以“如何書寫當代文學史”為主題,《文藝爭鳴》以“當代文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為主題進行組稿,丁帆、程光煒、賀桂梅、南帆、趙稀方等學者分別從“歷史化”“再解讀”“重返80年代”“90年代宏大敘事”等話題入手,嘗試對于當代文學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重新闡釋與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深刻反思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路徑,尋找展開同時代人的文學批評與理論研究的方法。

    關注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文學,嘗試建構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

    在2020年上半年的學術刊物中,關注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文學,以及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等議題,成為一種較為明晰的新趨勢。《當代作家評論》專門開辟“國際文學視野專輯”,呈現當代嚴肅文學及通俗文學的國際傳播情況。專欄收錄了王玉、劉詩宇、易彬、孫宇、盧茂君等青年學者的文章,從不同角度系統性地評價了鐵凝、劉震云、莫言等當代作家作品的外文翻譯及世界傳播情況,并介紹了英國的賀麥曉、日本的千野拓政等海外漢學家的當代文學研究成果。在《文學評論》《揚子江文學評論》《文藝爭鳴》上面,也散見著許多關于阿來在德語國家、彼得·漢德克在中國、《文心雕龍》和王維的詩歌在美國漢學界的譯介與形象建構等探討“世界性”與“中國性”相關問題的文章。海外傳播研究主要涉及“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性”則主要涉及中國文學的地方路徑,以及文學批評、文學寫作和文學研究中的“在地性”與“現代性”的關系。《當代文壇》《文藝研究》《民族文學研究》等刊物,先后發表劉大先、妥佳寧、王歡等青年學者關于少數民族漢語文學與國家認同方面的文章,呈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統一與多元的內在辯證,從“地方”與“民族”的視域出發,重新思考“中國”及中國認同的相關問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當代文壇》開辟“地方路徑與文學中國”專欄,探討如何理解“中國性”,又如何認識“地方”與“中國”的關系,“地方路徑”怎樣能夠通達“現代中國”的秘密。

    除卻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與現代中國的地方路徑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世界格局下建立有效的“中國敘事”、建構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等相關問題。《中國文學批評》開辟了“中國文論話語建構·中國文論走出去”專欄,《文學評論》《學術月刊》《社會科學輯刊》等刊物,也先后刊發了探尋現當代中國文論話語建構相關問題的理論文章。《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學評論》等刊物,也陸續刊發了一系列與生態主義、生態文學及生態美學密切相關的理論文章,嘗試從本土自然生態美學的發展中,尋找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研究新的理論基礎。這些學術文章從不同側面探討,當下應該如何發現“中國”,又應該如何建立適應中國文學的理論框架和闡釋機制。

    與此同時,理論研究者也較為關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以及西方文藝理論的中國化問題。《文學評論》開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專欄”,刊發關于研究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當代中國文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等問題的理論文章;《文藝爭鳴》開辟“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研究專輯,對中國文藝理論與政策的譜系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初期的理論問題、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政策話語及批評效應等問題進行思考。圍繞這些現當代文論的研究觀念與方法問題爭論的研究,能夠反映出現當代文論發展變革的歷史進程。理清理論問題的癥候與價值基礎,能夠展現出學者直面現當代文論研究面臨的困惑、機遇與挑戰的研究姿態,也能夠促進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自覺。

    “全媒體”時代的文學寫作、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

    正如學者王汎森所說的,在這樣一個舉目都是“現在”的時代,想要“創造、保持一個‘距離’,要使人們與‘過去’有聯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當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快速而駁雜的海量資訊撲面而來,新鮮的圖像與聲光令人目不暇給,紙質媒體逐漸沒落,而新媒體日趨崛起。以報紙、期刊等紙質媒體作為物質基礎的近現代文學,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文體特征,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媒體對于人類精神文明生活的深度影響,而出現了新的文學特質與文化新質。日新月異的時代語境為文學寫作、文學批評與理論研究提供了與此前迥然相異的文化場域,逐漸形塑著文學生產的現在和未來。

    由此,上半年的部分理論刊物開始著重反思“融媒體”“全媒體”時代的文學,尤其是依靠傳統紙質媒體進入歷史舞臺的精英文學,在今天的文化語境中所面臨的重重機遇、挑戰與困境。諸如“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批評”、“AI”與“文學”、“IP化”與“經典化”、“數字批評”與“媒體嬗變”、“全媒體”“融媒體”時代的文藝轉型等問題,成為眾多學術理論刊物所關注的新興議題。

    對“全媒體”時代的古代、現代、當代文學以及散文、報告文學、民間文學、網絡文學、短視頻等不同時段、不同體裁類型的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是大部分學者介入這一問題時偏好選擇的切入視角。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丁曉原的《論“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轉型》(《文學評論》2020年1期),該文章以報告文學體裁作為研究對象,著眼于“全媒體”時代媒體傳播的多樣化特質,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非虛構審美文化對中國報告文學轉型的推動作用,以此探尋“全媒體”時代報告文學在公共性與個人性之間達成的新的價值定位。

    近幾年來,劉慈欣、郝景芳、吳巖、黃鳴奮等科幻文學從業者,以及楊慶祥、謝有順、張定浩、侯建魁等青年學者,相繼在《南方文壇》《中國現代文學叢刊》《當代文壇》《現代中文學刊》《文學自由談》等刊物,發表與人工智能時代之下數字人文研究及AI文學寫作等議題相關的討論文章。這一話題在2020年上半年的文學理論刊物仍然具有持續性的生命力,陳建華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命運》(《長江文藝評論》,2020年1期)、錢念孫的《“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文學的自省與自強》(《群言》,2020年1期)等文章,都在延續這一議題。而青年學者秦蘭珺的《游戲+時尚:虛擬時尚何以成立》(《文藝研究》2020年3期)一文則另辟蹊徑,以從為游戲圖形標示更換外觀的行為中產生的一種文化和產業現象——虛擬時尚為研究對象,從產業模式、結構體系及其與現實世界中的文化關系等面向深入研究,為理解信息時代的虛擬人格、虛擬社會和虛擬經驗提供理論可能。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肥胖|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人人妻久久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曰产无码久久久久久精品|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香蕉|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国内自产拍|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网|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婷婷午夜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