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大灣青年的“創業史”
獻禮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和大灣區建設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灣區兒女》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該劇以澳門疍家女孩麥斯鈺的創業成長經歷為主線,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推動下,年輕一代的灣區兒女們正緊抓機遇,植根粵港澳大灣區,與城市共同發展,實現自我成長,反映了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發展大局的豐碩成果,描繪了一幅澳門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政策方針下,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澳門人民的努力下,保持繁榮穩定并取得巨大發展的史詩畫卷。
我有幸作為編劇之一參與創作,感慨系之。2018年7月,我正在貴州正安參加中宣部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組織的活動,接到了出品人丁瀟的創作邀約。“九七”香港回歸,和“九九”澳門回歸,這是20世紀落幕前兩件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我對這個題材非常感興趣,當即接下了創作任務。
過去幾百年的世界風云中,澳門滄海桑田,然而始終以華夏文明的原始根性立足,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文明在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頑強不滅。回歸祖國后,澳門人不僅找到了文明自信,更感受到祖國母親的關愛,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實現了高速發展,大幅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在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為中國和葡語國家開展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
為避免獻禮劇陷入“懸浮”的窠臼,編劇們和藝術指導尹鴻、出品人丁瀟、導演潘秋婷決定立足現實,從澳門最樸素的小人物創業故事入手,通過普通人的創業成長折射出整個時代的大命運,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通過微小的民生視角,以小人物架構大時代”,以疍家女孩麥斯鈺為主的澳門人沐雨櫛風、奮發向上的“創業史”逐漸形成。
任何藝術作品的呈現,都需要借助更細微、更具象化的表現方式,在影視劇中傳遞宏大歷史變遷的時代感。女主人公麥斯鈺是疍家女,出身草根,從小跟隨家人在水上以打魚為生,海風吹、海浪涌,鍛造出她頑強堅韌的性格,也讓她對上岸發展心生向往。“一條船、一家人、世世代代都在船上。”父親認為疍家女孩應該本分地守在船上,但麥斯鈺堅定認為澳門回歸祖國后,一定會迎來大發展,下定決心上岸創業。“世界好大,我要給自己找一個可以發展的事業!”麥斯鈺上岸后,在一場亞洲金融危機講座上,學者型商人歐陽東江的演講讓她深受啟發,她大膽而犀利的提問,讓他們成為良師益友。麥斯鈺的人生更是因此發生改變,充滿信心地抓住澳門回歸祖國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大時代機遇,從一個疍家漁女白手起家,為了夢想執著奮斗,最終創業成功,成長為一名引領“中國智造”的優秀女性企業家。
隨著澳門回歸祖國的飛躍和變遷,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建設過程中,麥斯鈺的每一次創業都印證了當時國家的繁榮發展和朝氣蓬勃的態勢。澳門回歸不僅是簡單的主權回歸,而是澳門百姓、大陸同胞雙向互動的心靈回歸。麥斯鈺不但自己創業,還幫助更多的大灣區青年創業。
澳門回歸祖國,特別是大灣區建設推出,澳門本地年輕人創業的機會多了起來。疍家仔出身的黃梓建并沒有阻礙他思想上的進步,他通過自身努力考入了澳門大學,后又進入清華大學深造,并創業成立實驗室,專注于城市規劃和核心材料的研發,投身國家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給當下的年輕人樹立了一個正面的奮斗典范。
黃梓建是麥斯鈺青梅竹馬的發小,他助力麥斯鈺攻克技術難關,將科技化為生產力融入生活,共同攜手在港珠澳大橋亮化工程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麥斯鈺、黃梓建將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的發展、民族復興緊密相連。對麥斯鈺有知遇之恩的歐陽東江,華南東江縱隊的后代,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華明燈飾企業的老板。他之所以能順利涉足跨境工業區,進軍內地市場再次創業,將華明的事業版圖逐步擴大,得益于“一國兩制”的政策。
作家柳青在《創業史》中寫道:“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生。”郭永旺與麥斯鈺結為夫妻,兩人共同創業起家。在創業發展中,郭永旺背信棄義,唯利是圖,假冒偽劣,并處心積慮轉移財產,不思悔改,迷失自己,最后人財兩空,鋃鐺入獄。
有生活氣息的創業勵志影視劇大有可為。創作過程中,我們需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只有真正俯下身,深入生活,感受時代的前進和普通人的創業夢想,寫好小人物的“創業史”,才能獲得更多觀眾的情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