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還原生命本真的少年成長錄
《紅蜻蜓,綠蟈蟈》許俊文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6月版/30.00元
許俊文的小說《紅蜻蜓,綠蟈蟈》以詩體散文的形式,將鄉土回憶娓娓道來,譜寫了一曲生命本真的交響樂。作品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寫了20世紀60年代皖東“豆村”里幾個少年的故事。這群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少年,盡管物質條件匱乏,他們在低矮的草房子里上課,坐的是土凳子,夜晚用的是煤油燈,吃的是粗茶淡飯,還過早地分擔著成年人的生活艱辛。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樂觀向上的追求,在困苦中學會堅韌,葆有純真、正直、善良、勇敢的品質,以及厄運中相扶、困境中相助、冷漠中相擁的悲憫情懷和純真友誼。
小說里的禾禾,在父親死后屢遭欺凌卻不向困難低頭,釣泥鰍、養斗雞、喂蟈蟈,從大自然中尋找快樂;當同學遭遇厄運時,他熱心地幫著推磨、上房蓋瓦、雪夜尋醫;當小伙伴遇到困難時,他逮蜈蚣、采蜂巢相助;當村里的27座新四軍墳墓遭到人為破壞時,他挺身而出。這個鄉村少年身上,濃縮了那個時代中國少年的精神風貌和優秀品格。
在豆村,孩子們在一件件或大或小的事情中學會成長,走向成熟。作品中的早慧少年得我,身患白血病而不知情,面對著死亡的威脅和日漸加深的病痛,依然在自家昏暗的油燈下堅持為同學補習功課。從省城來的少女藍靈,面對命運的巨大轉變,在同學們的無私幫助下一步步走出泥沼,逐漸融入新環境,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少女喜鵲在被命運捉弄時,忍辱負重,默默忍受著肉體和心靈的熬煎,卻不失對美好的渴望,最終跨出勇敢的一步。即便是自私、任性、霸道的少年銀行,在家庭發生變故后也逐漸覺醒,變成一個行為正常的少年。
《紅蜻蜓,綠蟈蟈》在塑造少年形象的同時,也呈現了鄉土回憶。還鄉與戀鄉情節是文學傳統的主題。自幼生長在淳樸的村莊中,這種生活自然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豆村最后也被掩埋在塵囂之下。小說正是講述了作者對皖東豆村真誠的摯愛,將鄉土回憶從潛意識推向表層。繞村而過的豆青河、豆青山上的馬尾松,這些豐盈的鄉土生活細節充實了小說的內部縫隙,皖東的風土人情使讀者沉醉其中,流連忘返。作者在序言中談到創作誘因:一是撤村并戶,村莊夷為平地,沒有故鄉的游子;二是鄉村的第三代對生命的原地一無所知,過往與現實產生割裂。我不由得期待“皖東”系列小說,能成長為讀者心中的一片凈土。
其次是小說著力還原生命本真。作者許俊文認為,所謂兒童文學,它首先是屬于兒童的,契合他們的心靈;但又必須是文學的,是美的。他要用孩子的眼睛和心靈,去感知美、捕捉美、呈現美?!都t蜻蜓,綠蟈蟈》成功做到了這一點,通過對真善美的追求還原了生命本真。禾禾經歷了很多事情而走向成熟,銀行在經受打擊之后學會友善待人,小說最大程度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保留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生命本真。這也是兒童文學的精彩之處,貼近小讀者的閱讀習慣。
這部小說具有“詩化小說”的特質,其最大特點就是朦朧的詩意之美。小說結尾處“在一次次期冀與失落、歡樂與憂傷、興奮與落寞的交替出現中,他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那個禾禾了?!边@種充滿感傷氣息的議論正是小說的一大特色,正在觀察、評論整個豆村生活的作者,與小說主人公禾禾的個人成長結合起來,形成了奇妙而富有哲理的二重奏,增添了詩體散文小說的深厚內涵。小說以春、夏、秋、冬為章節命名,這是因為豆村人的生活“恰似這變換的四季,每一次輪回,都孕育著新的希望。”
在作家朱向前看來,這是一部充盈著詩意與靈性的作品,質地純真,文筆優美,童趣盎然;矛盾文學獎獲得者柳建偉則認為,作者掬一捧人生源頭之水,天然、純凈,照見成人世界失落的那些美好。作品字里行間流動著詩意,是一部至情至性、至真至美的長篇佳作?!都t蜻蜓,綠蟈蟈》無論是在呈現鄉土回憶、還原生命本真還是在詩體散文小說方面,均有獨特之處,小讀者不妨潛心品味來自豆村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