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匠人》仔細打磨15萬字 守護中華農耕文明
手藝人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手工藝制品是經無數歷史洗禮留下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日前,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匠人:河洛手藝人圖文錄(一)》一書,便是一部飽含深情的傳統工藝口述史。
“這些人類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蘊涵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加快和工業化沖擊,一些傳統手工藝生存土壤和空間不斷萎縮,受眾減少,后繼乏人。如果不加以保護、傳承和記錄,隨著老一輩手藝人的離開,很多手藝將失傳。”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中國匠人》責任編輯鄭麗君引用該書作者李學立后記中的話,道出了支持出版該書的初衷。鄭麗君認為,李學立通過搶救性記錄、展示這些老手藝,將有助于喚醒人們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也為后人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關注讀者閱讀體驗
《中國匠人》是一本關于河洛中原地區非物質文化傳承者生存狀況的田野考察報告,根據作者歷經10年的尋訪、拍攝、搜集、整理,匯編河洛地區15位傳統手藝人(釘秤匠、刻章匠、銀匠、石刻匠、制鼓匠等)的口述文字編輯成稿。
鄭麗君在與李學立溝通該書后,為了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每個傳統工藝,書中將每個手藝人的記錄分為導語、口述和相關設備、工藝要點鏈接三部分,涵蓋其從藝的歷史、傳承、工藝、現狀四項內容。“這樣編輯后,讀者很容易了解到每個手藝的歷史淵源,知道它是如何傳到這位手藝人的手中的,然后還有具體詳細的工藝要點介紹,真實、系統地反映出了傳統工匠的生存狀態和心路歷程。”鄭麗君如是說。
該書介紹的很多傳統工藝,如果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是較難具體了解和體會的。為了能讓更多年輕的且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讀者看明白書中的每部分講述,在編輯過程中,鄭麗君建議李學立在書中增補了一批反映工藝流程細節的圖片及相關示意圖。“比如關于桿秤,我們要求作者在圖上注明了桿秤各個部分的名稱,以更好地呼應文中的講述,讓讀者形象化地認識流傳了上千年的桿秤的工作原理和制秤人傳承千年的德行。另外,關于紡織手藝的部分則特意要求作者增補了‘經線示意圖’。”
由于該書是作者根據手藝人口述整理的,老藝人們普遍年事已高,記憶難免不夠準確,為了最大限度保證圖書的學術嚴謹性,責任編輯對書中提到的一些名稱,包括人名、地名、活動名稱等等,都與作者一一做了核實。
以新文獻手法編撰
經過仔細打磨,最終《中國匠人》呈現出了約15萬字和249張照片。鄭麗君告訴記者,在圖文的配比方面,該書充分考慮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和閱讀感受,在照片選擇上,除了必須體現的老藝人肖像、工藝品形象和工具系列照片外,一些文字表述不夠形象的流程細節也需要用圖片去實現一圖勝千言的效果。還有一些工作環境的圖片則體現了這些傳統老手藝面臨的傳承失序的現實困境。
在鄭麗君看來,《中國匠人》嚴格來說不是一本攝影書,而是一本以新文獻手法編撰的圖文有機結合的具備基層文化特色和工藝美感的中華文化類圖書。“雖說類似圖書不一定必須在攝影類的出版社出版,但作者作為一位攝影人,深知影像調查記錄之于本書的重要作用,而且作者或宏大或具體而微的影像刻畫為本書增色不少,文獻攝影為該書提供了豐富的圖像,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文字對于工藝流程細節描述不形象的缺憾,體現了新文獻攝影的意義所在。”
據鄭麗君介紹,《中國匠人:河洛手藝人圖文錄(二)》也即將在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同第一部一樣,該書搶救記錄的大多是最草根、最底層、最不被人注意的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與現在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藝人不同,書里的這些手藝人大多沒有什么名氣,沒有多少人重視。但恰恰是這些人、這些行當,見證了中國最真實的民間文化。”鄭麗君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