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報評論員文章:為健康清朗的網絡家園添彩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化時代,網絡走入千家萬戶,中國網民數量已是世界第一。互聯網日益深刻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各種信息資源,可以第一時間發言發聲。同時,互聯網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新引擎,大國博弈的新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互聯網影響著億萬網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為推動信息交流、促進文化繁榮、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作為信息大平臺,互聯網也應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建設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齊心協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讓網絡空間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讓這個家園清新宜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文學界同樣責無旁貸。
網絡時代的到來對文學創作生產和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有不少人一度認為,網絡的興起會終結文學,文學將很快被網絡所取代。然而,這樣的情形沒有出現,網絡的發展反而促使文學創作更為活躍,傳統作家積極利用網絡便利,進一步開辟創作的新境界,紙質文學作品通過網絡平臺,得到更廣泛傳播。同時,網絡催生文學人才大量涌現,截止到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注冊作者達1755萬人,簽約作者超過100萬人,創作生產網絡文學作品約2600萬部,網絡文學繼續帶動影視、游戲、動漫、漫畫等行業發展。網絡文學既是當代文學發展的生力軍,也是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毋庸諱言,網絡也給文學發展帶來了不少新的課題,一方面是給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網絡的碎片化、即時性、消費性、逐利性特征,也影響著文學創作與閱讀,既可以增加作品吸引力感染力,也可能減弱作品的思想深度。需要作家增強辨別力和定力。特別是面對錯綜復雜社會問題,千奇百怪的社會熱點,面對不斷嬗變的思想觀念,面對網絡熱點話題等,在有的人遲滯失語、有的人隨波逐流的情況下,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清醒頭腦和堅定立場尤為重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文學創作、文學作品網絡傳播的引導,努力克服同質化,自覺抵制“三俗”以及錯誤傾向、觀點的傳播,是凈化網絡空間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要充分認識當前網絡輿論環境的復雜性和網絡主體的多樣化,不斷深入人民生活,關注現實發展,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提高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自己的筆張揚人間真情大義,鼓舞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越是有成就的作家,越是受關注的公眾人物,越是負有引導社會大眾的職責,越是要為建設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做貢獻、做表率。互聯網從來就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在網上顛倒黑白、造謠生事、惡意炒作,不能傳播炒作導向錯誤、虛假不實信息,即使以發帖、回復、留言、彈幕等形式參與網絡活動,也要文明互動,理性表達。一個作家的名聲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名氣大意味著責任重,如果發表不負責任甚至錯誤的言論,失去對文學的敬畏,最終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