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藝的大眾化到文藝的精品化 ——中國共產黨文藝工作的價值演變邏輯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藝是文化的核心,并在其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回望歷史,文藝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中指出的,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在黨的早期工作中,一切以革命為中心,文藝扮演了啟蒙大眾、動員大眾,號召民眾起來推翻壓在頭頂的“三座大山”號角的角色,文藝大眾化是黨的早期工作的一條主線,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延安文藝道路”的全過程,文藝為革命的成功發揮了鼓與呼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設年代,政治是整個社會運轉的中樞神經,文藝同樣體現了為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策導向,涌現出一大批“紅色經典”作品,彰顯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火熱激情。改革開放時期,文藝在回歸自身本位中發出了思想解放的先聲,追求審美自律、藝術自主,開啟了文藝探索、實驗藝術競相綻放的新時期,成就了文藝創作的多元化格局。21世紀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文藝創作高揚社會主義文藝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成為文藝工作者的自覺追求,文藝正在為人類文明和世界進步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為堅定文化自信發揮重要的支撐力量。
文藝創作的大眾化追求
在黨的早期工作中,文藝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早期領導人如瞿秋白等非常重視文藝大眾化工作,黨領導下的左聯,更是提出了“文藝大眾化”的口號。文藝大眾化旨在實現以文藝化大眾,把文藝視為啟蒙大眾、動員大眾的有力工具,重在發揮文藝的教化作用,特別是發揮文藝的認識功能,強化文藝要服務服從于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
1930年3月2日,在黨的組織和領導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會議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行動綱領和工作方針。在成立大會上,魯迅作了以《對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為題的講話,提出為“工農大眾”而進行文藝創作的基本目的。左聯推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作為領導人之一的魯迅倡導文藝創作應該“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愛看,以擠掉一些陳腐的勞什子”。1931年,左聯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中指出,“只有通過大眾化的路線,即實現了運動與組織的大眾化,作品,批評以及其他一切的大眾化……才能創造出真正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文藝大眾化的創作追求與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任務密切關聯,旨在喚醒民眾的階級意識起來革命,文藝追求創作之外的目的,使其把目光投向了亟待啟蒙的大眾——革命的潛在力量。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定性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第一次鮮明地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了黨的文藝工作的根本原則和政策,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情境下,文藝的工作是“努力于提高呢,還是努力于普及呢?”毛澤東的回答是,“現在工農兵面前的問題,是他們正在和敵人作殘酷的流血斗爭,而他們由于長時期的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不識字,無文化,所以他們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迫切要求得到他們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去提高他們的斗爭熱情和勝利信心,加強他們的團結,便于他們同心同德地去和敵人作斗爭。”“在目前條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務更為迫切。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度是錯誤的。”革命的形勢和對敵斗爭的需要,要求文藝首要的任務是普及,承接30年代文藝大眾化的傳統,40年代的文藝大眾化內容更加豐富,民族危亡需要動員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抵御外侮,文藝的大眾動員——鼓舞人心的作用空前凸顯。
在黨的早期工作中,文藝大眾化旨在把文藝視為時代的號角,促使它以最生動、最豐富、最立體的鏡像向著時代主題聚焦,以文藝的方式回應時代之問。斯時,為著中國革命的成功、為著民族的解放,文藝必須盡最大可能動員啟蒙群眾,以新思想新意識喚醒民眾,發揮匕首和投槍的作用,刺向敵人的胸膛,點亮國民精神的燈火。因而,文藝創作要大眾化,在文藝普及中以新思想武裝大眾,喚醒大眾的階級意識、民族意識,為著建設一個新中國而激發全社會全民族的戰斗意志。與當時廣大民眾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的狀態相適應,啟蒙昧之夢,使之成為覺醒的中國人。因此,文藝創作要盡可能地與民眾打成一片,成為他們能夠看得懂、聽明白的啟蒙之物,文藝的大眾化就成了時代的文藝追求,黨的早期文藝工作就圍繞文藝的大眾化追求展開。文藝的這種創作導向一直延續貫穿在“延安文藝道路”中,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五億農民的“新農民畫”“新電影”等藝術創作中仍有其余緒。
文藝創作的精品化訴求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不同于革命年代和建國初期的文藝普及的大眾化追求,在人民的物質需求顯著改善和提高下,人民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欣賞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越來越豐富而且要求越來越高,文藝創作的精品化訴求,成了時代的最強音。面對新時代中華民族史詩般的偉大實踐,文藝不能迷失前進的方向,更不能降格以求,而是向著藝術高峰攀登,向著世界舞臺上的高勢能文化邁進。當今時代,全球化舞臺上的文化博弈往往顯現為精品之爭,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需要高揚社會主義旗幟。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時代的萬千氣象,洋溢著激昂跳動的樂章,正在展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必然訴求文藝的精品化創作。“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因此,新時代文藝精品的有效供給必然要求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精品化訴求中實現當代文藝的經典化。優秀文藝作品的不斷涌現是時代之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思想價值的感召力與文明的相互通約,是文藝對新時代聲音的傾聽,并向著時代主題的再次聚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具體到文藝的精品化訴求,就是尊重文藝自身的創作規律,堅持文藝自律和審美理念與藝術的卓越性追求,把文藝發展置于文化建設的中心,從而形成文化與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匹配的格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精神奠基的作用。
以文藝繁榮發展托舉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21世紀世界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不同于其他大國在崛起過程中“國強必霸”的邏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是文明型崛起之路,它必將以文化和精神的偉大為人類文明和世界進步做更大的貢獻。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威廉斯認為,文學和藝術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不僅受到社會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的制約,同時,因為情感和想象的緣故,文學藝術可以表征出一個時代,一個群體,具體個人對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和生活方式的感情和情緒。作為一種民族情緒的表達和文化理想的結晶,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文藝在新時代擔負了重要的文化使命,要以繁榮發展托舉民族的偉大復興。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新時代吹響了文藝繁榮發展的集結號,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抱負的舞臺,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乏激動人心的壯舉和無數令人嘆服的英雄故事,更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有著鄉村振興和大灣區建設的宏偉藍圖,有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情懷,相信文藝繁榮的盛景和氣勢磅礴的偉大作品將不負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將不負于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