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美文》2020年第7期|張煒:出眉山(節選)
    來源:《美文》2020年第7期 | 張煒  2020年07月07日07:01
    關鍵詞:出眉山 張煒 美文

    最大的虛妄與神秘

    封建宮廷不過是人工所能造出的最大神秘,也是最大的虛妄。它曲折隱晦,難以為外人所知;它的晦澀性無論怎么估計都不過分。這個地方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一些“大事”。這個闊大、偉岸和堂皇的建筑群讓人矚目,在一代又一代的仰望中,被鑲了一道金邊。不過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它在上蒼眼里不過是一處“蜂巢”而已,是微塵聚散之一例。真正的大世界還是天籟自然,是萬里長空,是星辰日月的昭示。人世間對于皇家宮廷的好奇心是無法泯滅的,這是一個傳統,是人類積習。有時人們會根據一些傳說,用最好的想象去揣測,其實一切都是幻覺。

    蘇東坡在很小的時候就聽人講起朝廷里的名臣如范仲淹等人,他們革除舊弊,開拓新局,史稱“慶歷新政”。國子監直講石介寫了《慶歷圣德詩》加以頌揚,東坡讀到這首詩時剛剛八歲,那時就讀于鄉校,有人把這首詩帶給老師看,引起了他的好奇。因為不了解詩中提及的人名,就焦急地詢問,老師說:你一個小孩子不必知道這些。東坡喊道:難道他們是天上的神仙?只要是地上的人,我為什么就不能知道?由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少年蘇東坡是何等倔強何等向往,自小駐入胸間的就是一些能吏名臣,一些流傳千古的人物。

    那些人物出入宮廷,服務于朝廷,聲名遠播,事跡動人。這對于一個邊遠地區的讀書少年而言,影響是決定性的,在此,榜樣的力量顯現出來。一棵茁壯成長的、將要成為巨材的小樹,在那種難得的時代風氣里英姿勃發、綠色蔥蘢。

    民間有一句俗語:“樹挪死,人挪活。”蘇軾即將北上,隨父遠行,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個人的前程與國家的前程合而為一,是心中最美好的圖景,在他的腳下化為金光閃閃的道路鋪展開來。人生最初的行走往往如此,有志向、有目標的人就尤其如此。他們不愿固守,也不能待在原地,好像總有一束強光在前頭引導,讓他們跋涉不停,讓他們追趕。

    后來發生的事情似乎如愿以償。蘇軾二十二歲高中進士,并為皇帝與名臣欣賞,盡管后來仕途蹭蹬,還險些喪命,但五十一歲的時候即侍立邇英閣,弟弟蘇轍緊隨其后。兄弟二人獲此殊榮,成為元祐政壇上令人矚目的事件,在朝中一時傳為美談。邇英閣古槐參天,花香馥郁,多少名公巨卿在此流連,可謂風光無限。蘇洵將耕讀傳家的傳統發揮到極致,眉山蘇氏就是中國鄉紳文化的縮影,其儒家情懷,蘇家子弟直到最后也難以超越。在宮廷中,即便是最為痛苦的時刻,他們也只能在隱隱的不安中質疑。這質疑之聲回應了更遙遠更恒久的召喚,矛盾重重:有時欣然釋懷,有時痛楚不安,有時迷茫無緒。

    蘇東坡的局限也屬于很多讀書人。一個生命置身于體制之中,很難有一個例外。

    諍臣佞臣與人杰

    在官場中,諍臣侫臣與人杰,這三種人不可不加以辨識。“諍臣”常常失于度,而“佞臣”必定荒于德,唯有“人杰”最為難得。“諍臣”不等于“人杰”,“人杰”往往諍而有度,重視實踐,富于理性,常有大策在胸,既遠離平庸,又不當和事佬。在朝廷政壇上三種人各有大用,連“佞臣”也不例外,因為“佞臣”只要懂得權術機心,便是最高權力者之大備。最高權力者需要駕馭群臣、調節眾僚,即所謂的“帝王術”,以此確保自身利益,所以“佞臣”的作用從來不容忽視。“佞臣”既是一味毒藥,又是一味厲藥,更是禍害一個時期政治風氣的主要因素。對于“家天下”的主人,“佞臣”從來都被庇護得很好,只在萬不得已時才將其拋棄,這對“佞臣”來說真是一個悲慘的時刻。說到底封建體制是民眾的對立面,在一般人看來,黑幕重重圍攏,那里面絕對少不了“佞臣”。

    蘇東坡在許多時候稱得上是一位“人杰”,但更多的時候只算是一位“諍臣”。他常常因為年輕氣盛而失于度,這種情形直到老年,在其不斷反省和總結之后才變得稍好一些。這就像血脈不可更改一樣,直到最后,他都未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品質。這種激昂沖撞的個性也來自他從政的初衷。在那個遙遠的呼喚當中,有一個不能拋棄的情結,就是要做一位“諍臣”,他眼里的大榜樣從很早開始就確立為范仲淹之類。

    癡情而忠貞的蘇東坡在《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中寫道:“臣自聞命以來,一食三嘆,一夕九興,身口相謀,未知死所。然臣所撰《策問》,以實亦有罪,若不盡言,是欺陛下也。”又說:“臣聞圣人之治天下也,寬猛相資,君臣之間,可否相濟。若上之所可,不問其是非,下亦可之,上之所否,不問其曲直,下亦否之,則是晏子所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孔子所謂‘惟予言而莫予違足以喪邦’者也。”他用“喪邦”之諫警示皇上,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就是這樣的一位“諍臣”,在整個朝廷中顯得鶴立雞群。他理直氣盛,堅持己見,追求真理,并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坎坷,不得伸展。

    新舊黨爭進入白熾化,作為失敗的一方,他被一貶再貶。后來神宗駕崩太后臨朝,新黨失勢,舊黨重新執政,他的良師益友司馬光出任宰相,蘇東坡終于迎來了一生中最好的為政時機。但可悲的是他這一次仍未隨上機緣,在同黨之間仍然據理力爭。這似乎是他從政的一個疏失,卻又是一生最為閃光的一段記錄,是最可珍視的生命表達。

    不自覺的強勢

    因為天性,因為少年得志,更因為才華和責任,還因為剛直不阿的品質,這一切綜合一起,使蘇東坡常常表現出一種“強勢”。這往往是不自覺的。道人所未道,察人所未察,總有敏捷的先手,這都給人一種強勢感,客觀上也必然招致嫉恨。恃才縱氣,而不是恃才斂氣,這似乎是他這一類大才子最顯著的特征,實際上也是他們命運的死穴。記錄中蘇東坡辯論起來豪情萬丈,可謂“橫掃千軍如卷席”,痛快之余也對他人形成了壓抑。他在《文說》中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這是怎樣的豪邁,這里有自許自足、夸耀和自豪。雖然說的是實情,是一種真實的表露和描摹,但如果由他人說出更好。

    蘇東坡的“強勢”實際上根源頗深。早在宋仁宗時期,兩兄弟同為進士的時候,皇帝就對皇后說道:“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此話不會止于后宮,而必定遠傳,于是也將招致更多的嫉妒和警惕。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對蘇東坡盛贊之至,他的一句褒貶即關乎青年士子一生的榮辱。從處世的智謀來看,蘇東坡有了這樣的聲望和期許之后,自當安于謙卑,謹慎從事,這是東方智慧的重要元素,而他卻鬼使神差地忘卻了。總之各種緣由綜合一起,使他走向了一個宿命般的結局:眾矢之的、群僚惴惴。似乎他的每一步行走和每一次發言都被記錄、觀測和挑剔,于是鑄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后果。這也是蘇東坡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果相襲,化為陌生之物將他包裹起來,最后使他舉步維艱,受盡折磨和屈辱。

    這是一位天才的不幸、一種文化的不幸,從古至今大致如此。在這種可怕的循環與強大的合力中,沒有人能夠將受難者牽拉出來,引上灑滿陽光的人生坦途。

    此生此刻有話說

    綜觀蘇東坡的諍諫之言,包括一些“閑文”,都有一股強大的內在推動力,給人一種此生此刻有話說的感覺。他始終是一位“在場”者,進入了一種生命的自然狀態,而不全是源于心中不能泯滅的那份責任。如果不是出于生命的本能,而僅僅是出于責任,已經晚了半步。一個人天性如此,才能夠隨時保證自己“在場”。實際上他的“強勢”感也不過是來自天性,這樣的人從世上走過,是一定要發言的。時光匆促,機會稍縱即逝,對他來說每一次發言都是“這一次”和“第一次”。他的忘情與沖動,既來自一次次的直覺和判斷,也來自深刻的理性。那些深植于生命底層的責任感,會讓他堅持和重復,使他變得更為執著。這種執著充分表現于他對新黨所倡導的新法的強烈反對,在一場轟轟烈烈的戰斗中,雙方對峙,互不讓步,仗理直言,氣沖斗牛。

    新黨的代表人物王安石干硬、銳利、透徹,毫不讓步,足以抵消司馬光和蘇東坡等人的厚重、雍容、雄魄與廣博。司馬光等舊黨人物因為擁有了蘇東坡這樣的雄辯之才,顯得聲勢愈加壯大,可惜最終仍舊未能挽救頹勢。作為勵志改革的宋神宗,急于讓一個積弱的北宋走向康復和強大,“家天下”的利益、社稷的利益,壓倒一切。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沒有銳利的絕地反擊,北宋王朝一定會走向末路。這對當政者來說當然是一種理性之思,對那些舊黨人物而言卻是一次重大的冒險,如果失敗,必會帶來不可挽回的頹敗。

    新黨舊黨中的代表人物可以擱下私利,卻難以放下意氣風發的沖動性格,這對舊黨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尤其如此。讓人惋嘆的是他恃才縱性的脾氣,如兩次上書宋神宗,第一次竟然長達萬言,不僅宏巨,而且文辭絢爛,有縱橫家的氣勢和辭賦家的文采,氣概奪人。作為一篇美文欣賞是一回事,作為一篇勸上的進言卻是另一回事。這對于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宋神宗而言,顯得過于偏執和孟浪,更不用說大言滔滔和意態凌人了。皇上肯定有許多不適,這對人臣而言當是忌憚。蘇東坡的意氣用事在這部萬言書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從政者將從這段歷史中看到許多端倪,一代又一代都得到了教訓:畏言求安,察言觀色,將社稷安危丟在腦后。

    最后,舊黨在這場爭斗中不出預料地大敗而歸,蘇東坡也離開了朝廷,這是他從政以來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何止是從政,他的暢達無忌、發自肺腑的直言表現在更多方面。他對人對物,對細微和宏巨,無不如此關切和放任。他對江河,對高山,對故友,對愛人,都是如此。他的言說并非僅僅是一種聲氣和語調,而是最富于表達的千變萬化。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婉轉,時而輕柔。作為一場生命的傾訴和表述,他已經使用了最大的真切和情意,拋出了千萬噸的言辭,有時奮不顧身。

    書生為真勇

    書生之勇為知而后勇,而莽夫之勇是出于無知。蘇東坡之所以能夠“直言當世之故,無所委曲”(《應制舉上兩制書》),也因為這種深知。至于愛,它是我們深入事物、有所作為的一個基礎,在這里他愛知皆備,所以才敢于冒犯天顏,屢屢將自己置于險境。這不僅是朝廷上的書生之言,大快之言,即便在現實的操作層面,在實踐當中,他也有過一些極出色的表現:面對徐州的滔天洪水,面對密州的匪患猖獗,他都表現出莫大的勇氣,毫不畏懼,一次又一次地展現了一個書生的非凡果勇。我們因而得到深深的啟悟:知而后勇,才算真勇。

    有人總以為讀書人只善于紙上謀劃、宮闈密籌,有一種天生的怯懦,那真是大錯而特錯。知識之教導,真理之指引,會從根本上催發人的勇氣。如果文明的培育不能給人以勇邁,那就只好求助于蒙昧和野蠻了。學習是求真、認真之過程,有了這樣的追求之心,才可能不顧一切,為真理一搏。我們的歷史記載中自然有好壞兩種榜樣,文明因為其強大的指引力和教導力,最終一定會抵消壞的榜樣。仁者勇,儒學的核心即為仁;體制不仁,還需要“仁”與“勇”之外的東西:“智”。我們通觀蘇東坡的一生,可謂是大“勇”的一生,但因為缺少機心,缺少“智”,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或因為任性、因為恃才,這讓蘇東坡在步入晚年時多有自省。但曉悟并不等于改變,這是源自血脈和文化的基因,源自蘇氏家族。他對這一切顯然無能為力。

    記載中,告退金陵的王安石每次遇到從蘇東坡貶謫之地來人,一定要問一句:“子瞻近日有何妙語?”可見這位對蘇東坡一生造成重創和傷害的宰相,對作為政敵的蘇東坡畏懼和忌憚,但對一個擁有無限創造力、才情煥發和敏悟多思的詩人,又好奇和喜愛。有一次某位朋友帶來蘇東坡的新作《勝相院經藏記》,文章里使用了陶淵明《歸去來辭》中“覺今是而昨非”之句,顯然是從禪修的角度回視過去,檢討反思招致災禍的內在原因。文中,蘇東坡把自己的執著與強辯歸結為四個字:“強恨自用”,說:“我今惟有無始以來,結習口業,妄言綺語,論說古今是非成敗,以是業故。所出言語,猶如鐘磬。”說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人善博,日勝日負,自云是巧,不知是業。”

    王安石看過此文大為贊嘆,對蘇東坡非常欽佩,但指出該文應改一字:“日勝日負”要改為“日勝日貧”。此語傳至蘇東坡,詩人即欣然提筆改“負”為“貧”。一字之易讓人思索良多:比起“負”字,“貧”之含納就更加復雜。“貧”是貧瘠、貧困、貧窮,當然這里不是指財富,也不是指處境,而是指生命的中氣。它消耗的是生命中具有創造力和堅持力的根本的東西,惟有它支撐著一個生命的遠行,沖破千難萬險,向著一個目標。

    在王安石眼里,在后來蘇東坡的覺悟里,這個“貧”字活畫出一個人步步趨近的那種尷尬、無助、難以為繼的窘迫境地。蘇東坡把縱情激辯、不停的言辭相搏視為“口業”,這在佛教經義里是多么重的一個詞。在這種非常嚴重的認識中,蘇東坡感到了無比的沉重,所以他才能認王安石為“一字師”。

    “貧”是耗的結果,耗掉了生命中最寶貴的生長的汁水。哪怕稍有虛榮心和求勝心,這種“耗”都會不斷地加劇。失于競勝,耗掉真氣,究竟用多少時間、多少失敗堆積起來,才會讓一個人大徹大悟地沉默下來。這種沉默會讓對方喘息,留給對方一個反省和自覺的空間,也給自我來一個寬松和尋索求證的機緣。這種沉默會使雙方視為一種休戰的狀態,各自免除沖動,理性也將慢慢回歸。除了朝堂政爭之外,這種“日勝日貧”還貫穿在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求勝之心總會把人引向虛妄,無論對方才華多么盛大,勢力多么強悍,都難免被這種競勝之心耗貧、耗光。“貧”字活畫了人生,它應該成為始終的生命警示。

    王安石一生歷經兩次罷相,飽嘗仕途冷暖,由此看出他不愧是一個目光銳利的洞徹之人、一個大徹大悟之人。所以蘇東坡曾稱他為“野狐精”,這并非世俗意義上的貶語,而是指一代名相的心靈和城府、一切皆收眼底的細密心思。王安石說蘇東坡的“日勝日貧”之時,又何嘗不是在提醒自己。作為一介書生,即便是真勇,也要有一個好的去處。

    不曾忘記才華

    蘇東坡對自身的才華不加掩飾,而且忍不住會有一些自我肯定甚至陶醉。蘇東坡的豪情、浪漫、高闊、縱才,讓人聯想到唐代詩人李白。李白是那樣的狂言無忌,但他也會經常忘掉自己的才華,而一個人恰恰在這種時刻才擁有強大的創造力。比起李白,蘇東坡好像很少忘掉自己的才華,他對生命中的這種優勢頗為得意,這使他多了幾分恃才游戲和自得,常常玩性大發。

    憑心而論,蘇東坡主觀上對自我才華的鑒定是準確的,沒有多少虛妄和夸大,但同時他對這一切也是自傲的,這時的蘇東坡也就顯得稍稍無力,氣浮于上。如果不是一個過于自信的人,就不會有那么多的隨意潑灑和筆墨游戲。妙筆生花的細微處,在于一支筆的自我行走,筆端凸顯的不再是出自胸臆,而是來自莫名的慣性,好像一支筆在無比嫻熟之后能夠自我繁衍,妙處橫生。這種游戲的興奮籠罩著他,如墮霧中,真性也就遁到遠處。這種時刻對文章來說并非是好的。

    蘇東坡留下的隨意文字稍有些多了。如果說它是一片海洋,一路沖刷而下的泥沙也太多了。所謂的泥沙俱下是一條巨河的特征,那么當它們流到入海口時,一定會有過量的堆積。海洋闊大、深不見底、迷茫無限,泥沙會沉淀其中。沉淀需要巨量的水和較長的時間,這二者具備時,我們才能夠放松地欣賞這片浩瀚的海洋。一切都留待后來,等待生命發生轉折,這轉折是不可逆轉的。

    這就迎來了他一生中的關鍵節點,即“烏臺詩案”。這一場文字獄、一場曠世冤案之后,這位天才人物的心靈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從此“落盡驕氣浮”(《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他能夠雙目下沉,更多也更切近地盯視面前這條坎坷泥濘的道路,深深體味生命的局限和脆弱。盡管還會時不時地顯露本性難移的一面,所謂的“滿招損”,常常成為蘇東坡真實的寫照,但在他人生的低潮期,比如身處真正的弱勢時,就會暫時忘記自己的才華。這時候的蘇東坡創造力是那么宏巨,以至于令人驚訝。他的覺悟力超群,自愈力也極強,這個時候的詩人顯得更加可愛,也富于人格魅力。有一股自內而外的力量噴涌而出,將他推向更高和更遠。

    一個人無論擁有怎樣的廣博和智慧,都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每個人都是天生如此的,只有充分地感受自己的軟弱和殘缺的時候,才能回到最清醒最理性的狀態,這個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我們可以回想“烏臺詩案”以后,蘇東坡被貶黃州,那時的詩人是多么沮喪、謹慎和小心。他為度過今后日月不得不做多方設想,開荒種稻,浚井引水,效仿和實踐陶淵明,用日常勞作排遣寂寞。在這些日子里他交往了許多普通百姓,與之攜酒出游,“野飲花間”,向他們學習筑屋、放牧、種桑、刈草。他看著綠瑩瑩的禾苗長出了沉甸甸的穗子,欣悅空前;自釀蜜酒,春甕生香,詩人開始泛起生活的希望。他與奇人異士江畔漫步,月夜泛舟,一起觀巨涌,游赤壁,賞月聽簫,寫出了一生最為深沉蘊藉、感人肺腑的文字。這個時段他的爆發力之強、魅力之大,令后人驚羨。

    這個時候,一個生命回到了孤寂和軟弱無助的境地,一種過去不曾有過的悟想力和創造力正在緩緩堆積,最后一發而不可收。這一段日子也許是蘇東坡對自己的心智產生懷疑的時刻。一位杰出的人物如此,其他人大概也是如此,需要認識自己的不完整和不完美,需要忘記自己的才華。

    也說少年書

    自古至今,很多人認為“少年不著書”,不然就會“悔其少作”。這似乎是一個通理,但許多時候還要明白,對于那些極少數天才其實不必如此。我們從蘇東坡這里就可看出端倪。少年記錄,實際上是一條生命之河的發端,舍此則沒有漫長的流動。生命的河流要盡可能真實地展現其長度和寬度,我們不可能讓河流的中段和末端來取代它的源頭,因為那是一切的開始,自有百般氣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少年文字自有可觀處。

    中年和老年各有文章。一個人不到二十,讀盡詩文,蘊豐藏富,表達中會有大量不自覺的效仿。中年之后見聞漸多,經受了諸多物事,甚至飽受摧折,這時候生命的縱深與氣概自會不同。但少年書常有一種清新的氣息,它一定不是后來所能具備的。年輕的生命滿眼新奇,沖動不已,也會產生好文章。這時候的文勢出自天然,過時不候。對于蘇東坡這樣有家學淵源的天才,其少年之作往往只嫌其少而不嫌其多。他文熟而情慧,從記載上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年僅十歲多一點的蘇東坡竟然有那樣的洞察和敏感,那樣出色的表達。如“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黠鼠賦》)這樣的句子,在富有人生經驗的老人看來都不失為深刻的洞悉和哲思。

    蘇東坡少年時曾遵從父命,模仿歐陽修作《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讓蘇洵極為滿意。他認為將來兒子一定會用得上這篇文章,像歐陽修一樣名揚天下、功勛卓著,成為皇上身邊的一位要人,光宗耀祖。蘇東坡二十二歲的應試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竟放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面前。對方以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糜艱澀之風,大為贊賞,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一位文壇盟主對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說出這番贊語,讓人訝異。“汗出”“當避”“放出一頭地”,是怎樣的心境與情致。一位文章大家胸襟博厚、雙目如炬,才會這樣豪邁。一切如同歐陽修所料,后來的蘇東坡果然大展宏圖。我們不知道當時的主考官對這個新進才俊是寄托于政事還是文事,結果是雙雙斬獲。

    蘇東坡少年得志,后來屢次進階,得到恩寵,然后又接連受挫、再起再挫;中間曾抵高位,像歐陽修一樣,得到了皇帝賜給的金帶和駿馬。他在文章方面開一代風氣,成就超過了歐陽修。蘇東坡作品數量之巨是北宋第一人,且妙句無限,揮揮灑灑無所不能。他作為一個人之多趣、多能,傳奇般的生命,深度與廣度、情趣和色彩,更有雅俗共賞、卓越與凡俗的綜合一體,真正構成了一部宏富猗麗、無所不包的時代大書。他讓人神往,讓人喜愛,讓人擁有。現代人會在自己擁擠的心間劈開一角安放他,并時而遐想。人們一開始就會接近他的少年,注目一個及早上路的天才,一個起伏跌宕的人生。

    ……

    張煒,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有《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观看久久|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九九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玖玖玖九九精品视频|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2017国产精品自拍|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 久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老司机无码精品A|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四虎精品8848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