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赴荊楚
一
荊州,自古乃戰略要地,多少英雄豪杰為了爭奪這座軍事重鎮,上演了一幕幕精彩悲壯的戰爭活劇與智謀大戲。千古風流人物,曾在這塊土地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仍然是在這片土地上,已亥末庚子初,一場新型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悄然打響。
新冠肺炎疫魔用無形的毒器襲擊“萬物之靈”的人類,讓荊州成為湖北疫情肆虐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截至2020年2月10日,650萬人口的荊州,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075例,監利縣在此次疫情中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在荊州市排名第三,一個縣,竟有200多確診病例。
疫魔猖厥,愁云滲淡……
荊州,成了湖北抗疫戰爭的一個重要戰場。
2月11日上午,清遠援荊醫療隊成立,清遠市中醫院重癥醫學科正高職稱專家、共產黨員黃建略任隊長,清遠中醫院脊柱科護士長、共產黨員陳素欣任副隊長,清遠市中醫院顱腦外科護士、共產黨員杜銀霞,以及莫文慶、溫志光、盤婷婷、黃育華、祝玉霞、譚智茵、杜青林、劉崧、胡青雯、黎芳、曾慧、丘金霞、陳瑞貞16位清遠勇士領命,正式披掛出征!
16名醫務人員,16名援鄂慷慨之士,以拯救生命的天使身份,以白衣戰士的英姿,懷揣白求恩精神與南丁格爾情懷,遠赴荊楚,與疫魔展開面對面的殊死搏斗。
黃建略臨行前誓言鏗鏘:“這是一場人類與疫病的戰爭,我們作為白衣戰士,選擇作為一往無前的逆行者,不是覺得自己多了不起,只是我們的職業就是如此,在疫情面前,我們絕不能退縮。湖北加油,中國加油,全中國與你們戰斗在一起,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下飛機,乘大巴,當夜12點半,清遠援荊醫療隊16名醫護人員冒著嚴寒,到達荊州。
翌日下午,一輛大巴將他們載到監利。
2月14日,清遠醫療隊接管監利縣人民醫院感染科二病區。
醫療隊迅速熟悉環境流程,然后進入感染病房,正面接觸新冠病人,采集新冠肺炎病例臨床資料,病人的電腦病歷,年齡,性別,肺葉,核酸,氣道……
那一雙雙痛苦、無助與祈盼的眼睛,令清遠的白衣戰士們終生難忘。
黃建略此行帶去了清遠的醫術與經驗,他決定發揮中藥辨證施治的威力。
2月17日、18日,相距千里的監利與清遠先后舉行了兩場“云會診”。
黃建略將收集到的30多位患者的舌象、肺部影像、病例情況,通過視頻展示介紹,清遠這邊中醫院的中醫專家對各個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診斷,供黃建略參考治療。
一位65歲的患者引起了團隊的注意。
“從目前看到的舌象來看,病人總體上還是偏濕熱。”“云會診”團隊中的名老中醫陳太日說。在看舌象的過程中,多位患者舌暗,或舌苔發白、發綠,舌尖有鋸齒狀齒痕。
“這位患者臨床癥狀看起來不重,但從肺部動態影像來看,兩肺彌漫多發,炎癥十分明顯。而且從舌象來看,也比臨床癥狀要嚴重得多。”
“對這個患者,要以清瘟敗毒散、升降散為基礎方,并且要添加適量的黃芪……”陳太日為患者開出了“個性化”的中醫藥治療方案。
名老中醫專家們四診合參,總結出新冠病人臨床特點:“多數病人素有痰濕,復感戾氣,痰濕阻于少陽或濕滯脾胃,屬濕重熱輕的濕瘧之證。”
迅速制定治療方案,用柴平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
發熱,咳嗽,肺炎,神情焦慮,緊張……一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入院。
援荊醫生當晚給她服用了一劑中藥,并給她做心理疏導。
第二天查房,她已經降溫,癥狀緩解,表情不再痛苦。幾天便出院。出院時,她很高興,連說“中藥治療效果很好”。
中醫藥效果如何,患者的體驗最有說服力。
根據廣東援荊前線指揮部的要求,自2月18日起,清遠醫療隊兵分二路,一隊10人留守人民醫院感染科,一隊5人在黃建略隊長帶領下,支援中醫院ICU。
ICU病區是抗疫的最前線,也是最危險的前沿陣地,它是守護危重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線。
援荊隊員們沒有一個畏縮。越是艱險越向前,是真英雄的本色。
進入中醫院ICU病房,危重病人的病況令黃建略震撼:面色土灰,恐懼,呼吸窘迫,喘憋,咳嗽,白肺,氣息奄奄……可以想象,病人正在經歷一場多么可怕的夢魘。
新冠肺炎病毒真是摧殘人類生命的猙獰魔鬼啊!
多種西醫的招數都用了。
“用中藥試試吧!”
黃建略根據各個危重病人的癥狀特征,又與清遠中醫院名老中醫進行了第3次的“云會診”。專家意見認為:多數重癥病人余邪未清,虛熱留擾。決定使用清遠中醫院自制的鮮青蒿與羅漢果提取液,取青蒿清熱、截瘧,羅漢果有清肺利咽止咳功效,如病體脾胃虛寒,則配合使用柴平顆粒沖劑和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
中醫藥在重癥病人的治療中顯出了奇效。
一位周姓的危重癥患者,2月1日住進監利縣中醫院,病情十分危急,命懸一線,曾出現心跳驟停。搶救過來后,身體十分虛弱。
黃建略發現患者氣血嚴重虧虛,給他開了有針對性的中醫藥方。
兩天后查房,周先生說:“吃了中藥后,感覺精神多了。”“以前我去過清遠,以后我還要去清遠玩!”
患者康復得很快,不幾日便轉去了普通病房。
一個又一個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癥狀日漸減輕,一個又一個病人治癒出院。
“治療重癥病人零死亡”的目標實現了,黃建略心中升起了幾絲欣慰。
為了這一目標,他與戰友們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啊!
黃建略往返于中醫院ICU與人民醫院的感染科,密切關注幾十個病人的動態。每天,他身穿嚴實密閉的防護服查房,對每位病人進行細心的望聞問切,運用中西醫結合施治。
建略多略,天使有方。
清遠隊進駐監利縣人民醫院感染科之初,患者人數將近80人,截至筆者完稿的3月2日,已降至44人。
接下來每天都有患者出院,除了中藥治療,他們還對患者進行腹部溫和灸、腹部艾刮灸、穴位貼敷等中醫療法,加快病人康復的時間。
清遠援荊醫療隊剛進駐監利縣中醫院ICU時,共有12名重癥或危重癥患者,后來又轉入4名重癥患者,共收治了16名,危重5人,重癥11人。在黃建略及團隊醫生的努力下,重癥病人無一轉為危重癥,危重癥病人則或是轉為重癥慢慢康復,或轉上級醫院繼續治療,未岀現死亡病例。
3月2日,由于中醫院ICU病人大幅減少,黃建略率在監利縣中醫院支援的戰友,馬不停蹄接管監利縣中醫院普通病房。普通病房有確診和疑似觀察病人60余人。
黃建略信心滿滿地說道:“曙光就在眼前了!”
二
“光頭媽媽”陳素欣沒想到,出征現場,她一下子成了引人矚目的人物。
2月10日,出發前一天,經反復思忖,陳素欣決定剃頭。豈料走上街,一間又一間的理發店全都關門大吉,無奈,只得讓科室的一位女同事幫她剪掉了一頭秀發。
摸摸自己的“男仔頭”,看到一綹綹、一撮撮青絲掉在地上,不免心中一陣傷感:“再見了,我親愛的秀發!”
“一線抗疫,減少感染風險是最重要的,這時候就不用顧慮什么形象了。”想到此,她心中又釋然了。
兒子睿睿見到媽媽的頭發沒了,奇怪地問:“媽媽的頭發怎么這樣?一點都不好看。”
2月11日凌晨2點,嚴重失眠的陳素欣好不容易才睡了一會兒,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手機震動聲驚醒,“緊急通知”來了:清遠援荊醫療隊今天下午4點從廣州白云機場出發,前往荊州。
母子連心。11歲的孩子也早早起床黏著媽媽。陳素欣摸著兒子的頭說:“媽媽今天下午4點就要出發了,今年不能陪你慶生,兒子你要明白,國家有難,現在湖北生病了,媽媽要去那里和病毒戰斗,等打贏了病毒,媽媽就回來了,回來了再給你補過生日好不好?”
懂事的睿睿雖然不舍媽媽,卻理解媽媽,抱著媽媽在耳邊輕聲說:“媽媽,那你要保護好自己,早點打贏病毒,我等你回來!”
陳素欣佩戴了一塊方巾,戴了一頂絨線帽,將自己的光頭遮個嚴實,背上行李,匆匆出門,奔赴戰疫前線。
到達荊州,再轉監利,進入醫院。
經過對病區的考察,陳素欣憑借深厚的專業經驗,發現病區感染科存在區域劃分混亂,無明顯緩沖區設置等問題,于是連夜向醫院有關部門要求及時整改。
入倉,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采集咽拭子,輸液,換瓶,采血,量生命體征,為病人發飯……8個小時下來,氣喘吁吁,口罩磨紅了臉頰,汗水濕透了衣背。高強度的工作,陳素欣沒有食欲,近乎虛脫,身子像散了架,但她沒有退縮的念頭。
大凡有作為的人,精神高尚的人,都具有非凡的意志。有非凡的意志,必有堅執的信念。這是陳素欣,也是所有援荊醫療隊醫護人員的堅忍與堅持。
多么可貴的堅忍與堅持。
她是一名護士,同時也是一位母親。陳素欣牽掛著丈夫與兒子。2月24日,孩子生日,晚上回到酒店,她和兒子打起了視頻電話。看著電話那端晝思夜想的兒子,陳素欣眼中蓄滿了淚水:“兒子,就快勝利了,等著媽媽回去!”
她盡心盡職地工作,病人都看在眼中,他們也為廣東醫療隊的奉獻精神感動,有病人忍不住親手寫了一封感謝信,說她們就是一個個白衣天使!謝謝她們!
援荊醫療隊16位成員由不同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工作習慣、治療理念、防護意識均有差異,但有了陳素欣這位“大管家”,醫療隊便成了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大管家”管得細,也管得嚴。從穿防護服、隔離衣、戴護目鏡到戴鞋套,自身防護大大小小近幾十道程序,不論是醫生還是護士,哪怕有一道程序不符合標準,都過不了她這道關。
三
無獨有偶,清遠中醫院的杜銀霞也是一名“光頭護士”。杜銀霞還是一名95后的年輕共產黨員。
家鄉湖北疫情暴發,杜銀霞焦灼不安,寢食無味,日夜關注著家鄉,為家鄉人民揪心。
看著網絡上不斷更新的數據,作為一名湖北人,她覺得她必須回去,“家鄉現在生病了,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啊。”
她對科室的護士長說:“如果有需要從醫院調配人員支援湖北,希望護士長推薦我去。”
醫院接到援助荊州的通知,她最早請纓:“說一點都不害怕是假的,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這個關鍵時刻就應該站出來,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而且自己還是一名黨員,更應該沖鋒在前。國家有難,應當挺身而出!”
這是一位年輕共產黨員的真心話。
名單確定,杜銀霞榜上有名,她突然有一種達成心愿的感覺。
報名出征,杜銀霞瞞了父母,她料想二老肯定不同意。父母得知消息,先是震驚、擔心,最終還是忍不住為女兒自豪。
臨行,她和相處一年多的室友依依惜別:“你們一定要等我回來,回來了繼續給你們做好吃的!你們也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呀。”
到達荊州后,她在日記中寫道:“翌日早晨,起床拉開窗簾,映入眼簾的是空無一人的街道,沉悶的郁氣籠罩著這個城市,只有偶爾匆匆駛過的警車、醫療車……完全不是記憶中的那個熟悉的、親切的湖北家鄉啊!”
那一刻,她有欲流淚的沖動。
翌日下午,一輛大巴將他們載到監利。
當天晚上,她決定把頭發全部剃掉。聽著剃頭刀在頭頂上“嗡嗡”的聲音,兩頰滾下了兩行熱淚。她說:“雖然舍不得,但頭發剪了可以再長出來,現在到了跟疫情賽跑的時候,只有保護好自己,避免交叉感染,才能更好地救助病人,更好地工作戰斗。”
進入病區,水不敢多喝,臨上班,只吃了一塊巧克力。岀門前“三部曲”:喝醫院自帶的中藥,用棉簽蘸取配置已經稀釋的干擾素擦拭鼻孔、耳朵,最后戴上口罩,戴一次性薄膜手套,帶已經裝好的換洗衣物、酒精,到達醫院科室,手消毒,換手術衣,戴一次性圓帽,給兩邊耳朵和鼻梁上貼水膠體敷料,一次性創可貼,戴N95口罩,穿一次性鞋套,穿第一層隔離衣,戴手套,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戴護目鏡,穿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鞋套,最后戴防護面屏……監控老師檢查完畢,說“ok”,才開始正式進倉。
她所在的病區接管74名病人。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進行護理操作會感覺缺氧頭暈,想吐,每個動作后都氣喘吁吁,八個鐘頭的工作時長,每一秒都是那么地難熬:護目鏡和防護面罩很快就磨紅了耳朵和鼻梁,耳朵疼到不能碰,每當下班脫下它們的那一刻,會發現原來自由呼吸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每次,杜銀霞去69床潘阿姨床邊,潘阿姨總會第一時間檢查自己的口罩有沒有戴好,然后說:“小姑娘,你離我遠一點,我現在全身都是病毒,怕傳染給你。”
杜銀霞這個時候就會覺得特別感動,她說:“這個時候您還不忘替我們著想,真的特別謝謝您,其實這個病毒除了傳染性強一點也沒那么可怕,您看您現在還不是好好的,沒發燒咳嗽了,每天還能跳跳舞,多健康呀。”
2月29日,下午5點35分,杜銀霞走進醫院,只見外走廊有幾個病人聚集談天,她連忙走過去,勸說他們回自己的病房,豈料阿姨們不高興了,說:“剛吃完飯,岀來透一下氣嘛,有啥不行的?”
杜銀霞在厚重的防護服與面罩下吃力地解釋:“阿姨,我理解你們,但這是特殊時期,不讓你們出病房,也是為了防止你們交叉感染呀。這個病毒本來就是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傳播,你們這樣很危險的,你們的病情又不一樣,我們每天都定時給你們病房消毒,噴灑消毒水,其實你們的病房更安全,這樣也可以恢復得更快呀。你們先在病床上休息一下好不好?我等會就給你們測體溫,量血壓、血氧啦。”聽完杜銀霞一番入情入理的話,阿姨們連說“好好好”,隨即回到了自己的病房。可阿姨們不知道,她說這么長的話,用了多大的力氣和體力啊!
58床患者自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入院后由于對新型冠狀肺炎病情的限制,家屬沒能探望。
這天,杜銀霞值班,給他測完餐后血糖,才4.8mmol/l,怕他暈倒,連忙問他有沒有餅干糖果之類的零食,他無奈地說:“沒有,家人也不敢給我送。”看著患者落寞的神情,杜銀霞有些替他難過,說:“阿叔,那你先躺床上休息一下,喝點水,你的血糖有點低,我給您找點吃的來。”趕緊拿了幾塊備用的餅干給他吃,又說:“別客氣阿叔,下次我上班給你帶點吃的過來,你以后吃飯還是要和以前一樣才行,而且你現在餐前都打了胰島素,不用擔心血糖問題的。”
晚6點。杜銀霞推著治療車給病人們量生命體征。量到71床奶奶的時候,見老人臉色難看,很痛苦的樣子,連忙問:“奶奶,您怎么了?”老奶奶吃力地說:“胸口悶,肚子有些痛,有點想吐,晚飯也沒吃幾口。”杜銀霞連忙為其測量生命體征,顯示正常。又問老人:“還有沒有別的不舒服呀?”老奶奶說:“沒了”。杜銀霞按摸老奶奶的上腹部,發現腹肌稍硬,有按壓痛。這時老奶奶吃力地說:“按壓的時候我就想吐。”問她幾天沒大便了,老人說三天了,于是杜銀霞報告給醫生,醫生指導說“先觀察”。杜銀霞再幫老人順時針按摩腹部,一個小時后,成功幫助老人解出了大便,癥狀也全消失了。
晚9點巡房,再到69床,老奶奶的女兒、一個中年婦女突然說:“杜護士,有個東西要送給你。”杜銀霞忙說:“不用了,我們什么都有的。”老奶奶的女兒說:“其實是一封感謝信,特別感謝你們醫護人員。我們都記得你,剛剛你又幫了我媽媽,真的很感動。”杜銀霞說:“姐姐,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能康復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了。我代表我們整個醫療隊,謝謝你們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