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局外人>》:推理小說一般的文學史
法國攝影師布列松1944年為加繆拍攝的照片。
為文學史不朽之作《局外人》作傳,再現一部偉大文學經典的生命歷程
出版七十八年,作者去世六十年,《局外人》仍穩居法語文學累積銷量榜首。這本薄薄的小說被翻譯成六十多種語言,僅在法國就賣出上千萬冊。
《局外人》如何寫作、出版,又如何撼動世界,影響一代代讀者?本書以《局外人》的生命歷程為主線,講述一個飽含勇氣、美德與愛的冒險故事。
1942年《局外人》初版書影
尋覓為無數人所傾倒的明星作家——阿爾貝·加繆早年創作蹤跡
這部石破天驚的小說發表時,加繆只有二十六歲,一個從阿爾及爾貧民窟中走出的年輕人如何從自身“發現”了這本書?文學的師承、思想的成長、技巧的練習、素材的準備,以及動機的觸發,通過詳盡書信、筆記和歷史資料,呈現“創作”這一神秘活動的有跡可循。
法國出版史上的至暗時刻,文學界的抵抗運動
1942年,巴黎處于納粹占領之下,法國出版界風雨飄搖,伽利瑪如何能在動蕩時刻突破重重困難使《局外人》得以出版?哪些富有洞見和行動力的關鍵人物起了推動作用?
為全面理解《局外人》提供新的線索
七十八年來,對《局外人》的解讀、批評、改編、演繹,從未停止,不變的是,它仍令人困惑不解、坐立難安。本書亦是對《局外人》的文學批評的歷史,展現對一部文學經典的理解的代際差異與演變。
加繆在《戰斗報》編輯部與同事們在一起
當代文學對何謂“好文字”的探索和顛覆
《局外人》那簡單和冷漠的語言令人著迷。本書通過詳述著名作家、日后成為法國文化部長的安德烈·馬爾羅對手稿的修改,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讓-保羅·薩特對《局外人》的重要評論,以及《局外人》被首次翻譯成英語時的逸聞等,再現當代文學對何謂“好文字”的不斷叩問和重新界定。
關于作者
愛麗絲·卡普蘭(Alice Kaplan),耶魯大學法語系主任,耶魯大學“約翰·穆瑟”教授;曾任杜克大學文學及歷史教授,為杜克大學法語研究中心創始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法國文化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自傳與傳記等,她在耶魯大學開設的本科課程包括講授加繆、普魯斯特的文學作品等。
卡普蘭15歲時第一次讀《局外人》,也是她讀的第一部法語小說,她說:“《局外人》是我命中之書。”
媒體評價
卡普蘭同時具備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傳記作家的嫻熟技能。……閱讀《局外人》是一種令人著迷但略為無情的體驗,但卡普蘭女士給這部作品的冰冷骨頭添上了溫暖的血肉。
——《紐約時報》約翰·威廉姆斯
一流的講述,富含迷人的細節。
——Weekly Standard 《旗幟周刊》
對《局外人》一書成書過程引人入勝的描寫。……卡普蘭以極大的勇氣和非凡的洞察力完成了這個故事,同時保留其創作的奧秘和意義的難以捉摸。可能有人會質疑“此小說改變現代文學進程”的說法,但不會有人懷疑《局外人》的恒久魅力和卡普蘭講述這個故事的精彩程度。
——《洛杉磯書評》羅伯特·扎雷茨基
卡普蘭的文獻研究詳盡無遺漏(書后附大量參考書目),語言平白如話,分析令人信服,并常常令人驚訝……卡普蘭是一位出色的講故事的人。“伽利瑪的戰爭”一章讀起來像偵探小說一樣驚心動魄,而沒有一刻失去對作品的關注。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作者記錄了《局外人》在法語世界和英語世界逐漸被接受的過程。本書是加繆這部不朽之作的最佳閱讀伴侶。
——Popmatters (國際文化評論線上雜志)
阿爾貝·加繆冷酷的小說背后的故事。深入徹底的文學研究,流暢的講述,作者避免提供終極解釋,但她偵探小說般的作品加深了對加繆這部著作的理解,即,沒有說出的部分甚至與它說出的部分具備同樣的力量。對這部一直令人困惑的小說,這是一本迷人的伴讀手冊。
——Kirkus Reviews(始于1933年的美國權威文學評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