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虛擬美學的現實情懷
摘要:網絡數碼技術把虛擬與真實統一起來,網絡文學是對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客體的“再現”,幻想類網絡小說是基于對虛擬世界的理解與認知下的藝術表現,因網絡虛擬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摹擬,使得網絡小說具有現實情懷,隨著AR等“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逐步消融,在技術與文學自身規律的合力作用下,網絡文學進行了現實題材的審美轉向,其審美理想與現實情懷更加突顯。
關鍵詞:網絡文學;虛擬美學;現實情懷
數字媒介是網絡文學發生學的根源,網絡數碼技術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融合起來,網絡文學通過對虛擬世界的“再現”與“表現”,“超越傳統的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邏輯預設”“以實現藝術本體的詩性創生”[1]。網絡文學的虛擬性是對現實的一種折射,同樣體現著人性的情懷,而隨著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審美轉向,其對現實的觀照雖然有別于傳統文學,但其現實情懷同樣寄托于故事架設與人物刻畫之中。
網絡“虛擬美學”的“真實”性
在我國,“虛擬美學”是1998年第十四屆國際美學大會上首次提出的,其范疇被規定為“對諸如電子人(cyborgs, 或叫半機械人)、電子人空間、模擬等虛擬現實和現象的出現作哲學、美學和藝術的推論”。[2]虛擬美學的審美關系誕生于虛擬技術所創造的虛擬世界,是人面對網絡數碼技術時所產生的審美體驗。在傳統的“主客關系”哲學論中,“虛”是對客觀實在的審美想象,是通過符號中介創造出來的“摹擬物”或“表現物”,這個“虛”不指涉事物本身,而是一種藝術表現方式,是藝術表現對象,是一個審美的想象世界。而基于網絡數碼“虛擬美學”的“虛”不是與現實相對立的,而是一種“虛擬真實”,現實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在網絡數碼中虛擬地呈現出來,既可以是與人直接交互的虛擬社區、虛擬貨幣、虛擬博物館等,也可以是類似于傳統文藝的想象世界諸如網絡游戲、網絡文藝等。網絡數碼的“虛”與傳統文藝的“虛”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網絡數碼里的任何人與事都可以直接與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發生密切關系,作用于人的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也作用于人的直覺和心靈感覺,更作用于人的日常生活。網絡數碼虛擬的世界不是“現實”的,但卻是“真實”的,它可以無限地重現,也可以無限地被訪問,“這種虛擬真實顯現和創造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數字化世界,一個人類新的生存家園”。[3]
網絡數碼把“虛擬”與“真實”有機地統一起來,網絡虛擬并不是完全沒有實在性的東西?!疤摂M不是虛無,虛擬≠ 0”。[4]網絡以虛擬的世界勾連著真實的現實世界,在當今,每個人都離不開網絡虛擬世界,我們每天深度參與到網絡虛擬世界中,并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完成“真實”的日常生活,溝通“真實”的人際關系,感受“真實”的情感體驗,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已經構成了互為模擬的深度關系。就如西皮爾·克萊默爾所說的:“虛擬事物一旦出現,并不比一般認為真實的東西更為不真實”,[5]網絡技術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真實”世界,以“虛擬”對應“真實”這新型關系的出現,使我們對“真實”的理解也更深刻。
本來,虛擬與真實是相對立的,“虛擬”是指“在本質上或實際上沒有被正式認可或承認的”,“真實”是指“一個真實的事件、實體或狀態”。[6]]但在網絡數碼技術中,“虛擬”與“真實”的相互融合了,兩者無縫對接消解了“實”與“虛”“物質”與“精神”“現實性”與“可能性”的界限,而實現這一切的是因為網絡虛擬的模擬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遙在、全身沉浸、網絡通信。[7]或者可以簡化為“3I”:沉浸性(immersive)、交互性(interactivity)與構想性(imagination)。[8]借助于網絡數碼技術,網絡不但可以創造一個與現實世界同構的“虛擬”世界,而且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完全模擬人的思維模式,這樣一來,現實世界中的“主觀”與“客觀”在網絡數碼中變成“同一”了,網絡數碼的人工智能不斷“深度學習”,其一方面基于“0”與“1”的數字邏輯進行計算演繹,另一方面通過數字轉化為形象的方式呈現出“真實”的現實世界,并與現實中的人們發生深刻關系。現實世界不管是現實的“事物”,還是人的思維,都可以無障礙地“嵌入”到網絡虛擬世界中,網絡數碼創造了異于現實世界,也異于文藝“想象”的世界,它是一個虛擬世界、數字世界,但確能被人們真實地感受到,并參與進去。人們不但能與這個虛擬世界進行交互,而且可能對這個世界更為“沉浸”。更為甚者,現實世界一些無法完成的事情,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卻能輕松完成,如遠程的人際交流、遙控的醫療手術等。試想,當兩個現實生活中的人通過網絡下完一盤圍棋時,這兩個人到底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生活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人們一時難以分清,但這種難以界定的生活模式,為人類構建新的世界觀奠定了技術、思維、情感的基礎。人類雖然在文明之始,就形成了“現實”與“虛擬”的兩個世界的觀念,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藝術想象的,兩者邊界清晰,而網絡數碼打破了現實世界對“真實”的壟斷,第一次混淆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這不但為人類帶來了對世界認知的革命,也為文藝增添了新的表現對象。
文學的功能之一在于彌補人們在現實中的缺失與不滿,文學的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需要人們通過文字符號進行想象,這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的文學閱讀體驗。電影與電視等媒介出現之后,文學虛擬的世界可以具象化地展示出來,虛擬與真實的邊界開始位移與修正。而網絡數碼技術則無限逼真地再造了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融匯貫通,兩者邊界相互拓進,相互推移,完成了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此時,文學的虛擬性與傳統文學就有了本質的區別,其所關聯的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以及審美意義都產生于虛擬世界的審美關系中,“虛擬美學關照的只是——以虛擬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虛擬現實和現象的審美關系”。[9]網絡文學“再現”或“表現”了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本質上是一個真實世界,由此,網絡文學扮演著與傳統文學相同的功能角色,其在“在功效方面是真實的,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的事件或實體”。[10]網絡文學是虛擬技術與藝術想象的產物,盡管其塑造的虛擬世界遠遠超出傳統文學的邊界,但從中同樣可以凝練出具有普適性的現實關懷,實現了虛擬美學中的現實感知。
網絡文學對虛擬世界的“再現”與“表現”
尼葛洛龐帝曾說,網絡數碼空間非常真實,但卻是一個“沒有空間的地方”,因為“數字化的生活將越來越不需要仰賴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虛擬現實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甚至比真實事物還要逼真”。[11]如果說,傳統文學依靠想象建構一個虛擬的世界來摹擬或表現現實世界,以寄托某種理想、抒發某種情緒,那么,網絡寫手其本身就生存在一個虛擬世界中,網絡寫手普遍出道年紀很小,他們是與網絡數碼技術一起成長的,他們認知世界在一開始就能從現實世界與網絡虛擬世界中自由切換,因為這兩個世界對他們來說都是真實的。正是基于這個世界觀,網絡寫手創作的想象與傳統文學創作的想象不盡相同,網絡寫手所創造的非凡世界在傳統文學看來是一種超越,但在網絡寫手看來,小說里的世界本來就是他們自己生存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依靠想象虛構出來的,而是網絡虛擬世界本身。
文學創作需要想象力,在傳統文學看來,這種想象力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升華,想象的世界雖然反映著現實的世界,但與現實世界是截然分開的,它是一種藝術的世界?,F實的人們可以與想象的藝術世界產生共鳴,卻不可能走進去,更不能去改造它。網絡文學所創造的世界,表面看起來與傳統文學所創造的世界是異曲同工的,是一個想象出來的異質化的他者世界,甚至這個世界比傳統文學建構出來的世界更離奇,更夸張,與現實生活相隔更遠,但在本質上,網絡文學的想象不是基于現實生活這一個層面,而是基于現實生活與網絡虛擬生活兩個層面,文學中某些場景相對現實生活是想象出來的,而相對網絡虛擬世界則又是“真實”存在的。
美國學者米爾斯關于“想象力”的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網絡文學的藝術想象問題,米爾斯認為,“想象力”不是神秘主義的胡思亂想,而是建立在對當下社會現實基本矛盾、困境和沖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的,是對“真實”的完整想象。即用想象的視野發現當下矛盾和困境,并通過開掘,致力于建構更好的未來。如果沒有想象力,也就無法發現現實的困境和內在的矛盾,從而也就無法建構真實?!跋胂罅Α笔菍W者在個人與社會、環境與結構、私人與公共等二元視角之間轉換的能力,進而把握人生、歷史、社會、審美在現實之中的關聯。想象力是“博學且具有洞察力、能夠在瑣碎之外以及宏大之上找到事實之間的內在結構,從而完成一個具有意義中心的‘故事’。其功能就是可以‘戲劇性’地讓個人現實與更大的現實關聯在一起”。[12]網絡文學正是搭建了文學與虛擬現實的通途,網絡文學與其說是藝術想象,不如說是“真實表現”,網絡寫手對于世界的理解與網絡文學表現出來的世界毫無二質。傳統文學的想象世界是一個虛擬世界,人們不可能穿越進去,網絡數碼世界也是一個虛擬世界,但人們可以穿越進去。當人們面對電腦或手機屏幕時,網絡里的世界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人們只要進行電腦或手機操作,就能“真實”地進入到網絡虛擬世界中去。此時,人的主體被二分了,一是電腦或手機前面的人,二是進入到網絡虛擬空間的人。這兩個主體既有空間的區分,也有物質的區分,但兩者精神同一,電腦或手機面前的主體與網絡虛擬世界的主體在同一思維和情感下進行活動。這是傳統文學難以想象的場景,在網絡數碼技術下,卻真實地發生著。正是人們面對電腦或手機主體的二分性,網絡文學最為流行的穿越、架空、重生、玄幻等幻想類小說,就不能稱之為藝術想象,因為“真實的穿越”隨時存在。
在傳統文學中,想象力爆棚也就是飛天入地,而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比之更神奇的事情卻以可見的預期發生著:屏幕前的人可自由地穿越到網絡虛擬世界中,并自由地活動,網絡游戲中的人物死了之后只要有裝備就能滿血復活,在各種離奇的二次元、三次元角色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網絡中每個虛擬的符號對應的是一個現實中的每個真實物……正是這種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復雜的混沌性,導致現代人隨時都會產生一種空虛、重生的虛幻感:“關上窗,打開電腦,看著屏幕的時候……穿越感就非常強烈”“宅男這種生物只要關上門就和這個宇宙處于不同位面。”[13]對于網絡寫手來說,穿越、架空、重生、玄幻等情節或主題架設,根本就無需借助想象力,而是最基本的“人生經驗”。
穿越、重生、修真、玄幻、架空等構成了幻想類網絡文學最突出的特征。穿越小說最直接的靈感來源于網絡寫手的上網經驗,點擊一個圖標,現實中的人就穿越到虛擬中,但保留著作為現實中的人的全部功能,因此,在穿越小說中,寫手不需要設計什么離奇的橋段來解釋主角為什么穿越了,小說往往在開頭用一兩句話就交待清楚主角以前世什么身份進入到當世。這種穿越不需要借助“金手指”,也不需要什么機緣巧合,在網絡寫手看來,穿越本就是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就如網絡寫手每天在現實世界與網絡虛擬世界自由穿越一樣。但這種看似平常的穿越設定,卻奠定了其作為網絡文學的最高成就,穿越也許在網絡寫手那里,是日常生活經驗的再現,而對于文學的象征意義來看,穿越小說在遵循一定歷史規律的情況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穿越小說主角從現代社會重新穿越到幾百年乃至數千年前的古代,按照自己的現代觀念來塑造歷史人物或虛構人物。主角以前世的人生學識之積淀,在古代建功立業。正因為具有現代意識,熟知歷史發展規律和人生經驗,主角在古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避免犯錯,主角在古代不論以什么身份出現都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如二目的《放開那個女巫》揉進了科幻元素,以古代歐洲的巫術與當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相融合,小說中的主角羅蘭穿越到古代歐洲成為王子,他在嚴酷的中世紀善待安娜、夜鶯、娜娜瓦、閃電、溫蒂等女巫們,以現代科學原理讓她們發揮各自神奇的巫術能量。女巫們在保衛城堡,發展民生中勇于奉獻,她們的善良與勇敢終于感動民眾,最后融于社會。小說細致地描寫了當初人們對于女巫的恐懼如何被化解,以及女巫冰封的心靈如何被打開,女巫作為個人被尊重使得她們克服了重重障礙,完成了人的救贖。有著理工科背景的網絡寫手自然地以自身的知識背景構架了一個神奇的穿越故事,而這種穿越卻隱喻了當今現代人宅在電腦前的孤獨在穿越中得以釋放,現代人冷漠于現實世界,卻在虛擬世界熱情似火。小說主角羅蘭在現代生活中是一個普通的工科男,沒有多少朋友,而在穿越世界里,他卻擁有無數擁躉,揮手方遒。穿越小說只是轉換了一個空間,人生遭際卻天翻地覆,這種穿越無疑表達了現代人對于本真生活的突圍意識。而網絡虛擬技術的加持,使得這一突圍更為便利,穿越世界就如進入到網絡虛擬空間:“使得人與人之間既能親密無間,又能回歸自我?!盵14]而重生類網絡小說的出現,與網絡游戲角色死而復生的設定密切相關。游戲里的角色借助各類裝備或功力大增、或生命“重置”。在虛擬的網絡游戲里,時間可以隨意顛倒,角色可以滿血復活,個人身份可以隨時改變,重生、分身、變身、升級等現實生活不可能發生的事在網絡游戲中真實地發生著,這深刻地影響著網絡寫手對生命的認知。網絡修真小說即是網絡游戲的摹擬,小說主角通過不斷地修煉,從而不斷地“升級”,主角的“打怪升級”與網絡游戲角色的“升級”在意識形態上是一致的,只是網絡游戲中的“外掛”被網絡小說的“金手指”取代了。重生與修真既可以通過穿越來改變前世的慘淡人生,也可以通過當世的修煉鳳凰涅槃,小說的主角穿透生死,不斷塑造一個嶄新的自我。重生與修真在不同界面的世界中進行修煉,現實生活中的個人有各種人生缺憾,通過重生和修真,把這個缺憾彌補起來,從這個意義來說,穿越、重生、修真等幻想類小說主題強調人在現實中的自我提升,“在虛擬寫作中,網絡寫手們比以前任何時刻都趨近非存在,而非存在是對生活現實的善意背叛”[15]。網絡小說在玄幻的想象中,既遵循了網絡虛擬世界的運行規則,也觀照了現實生活中人的奮斗之召喚。
網絡文學因其技術元素實現人們夢寐以求的“死而復生”的夢想,“這不僅是指網絡的虛擬性帶來了死而復生的技術條件,更是指這生成了現代人新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在網絡世界中去建構新的自我,彌補先前或當下的遺憾。重生小說正表現了這種試圖 ‘重來’、‘改變過去’、‘不再錯過’的社會心理”。[16]就如憤怒的香蕉的《贅婿》,主角寧毅是一位歷盡繁華的當代富商,穿越到北宋莫名成為江陵布商的上門女婿。在這個歷史架空世界中,寧毅因穿越而在精神上保留著化不開的“當代價值”,他對北宋時代具有“先見”的洞察力,以現代化的意識來融入歷史的縱深生活當中?!顿樞觥吩谔幚須v史事件時,按照歷史的真實趨勢演繹,而在具體的故事設定中,卻為歷史編織了虛擬的現代性細節。如在方臘起義事件中,作為掌握歷史知識的穿越者,寧毅對方臘的失敗了然于心,所以,他的行事按照歷史既有的程序來做,而對于他所處的北宋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天才的神?!顿樞觥芳┰?、重生于一體,融合了生活文、武俠文、官場文、爭霸文之集成,通過寧毅穿越的生活細節和宏大歷史事件,烘托出家國情懷與天下抱負。作者憤怒的香蕉在現代意識的觀照下,對歷史事件或消解或重建,使得小說充滿著“真實”與“想象”的張力,網絡小說“虛擬真實超越于生活真實、藝術真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消弭了物理空間與信息空間、物質實體與虛擬建構之間原有的界限,用交互性虛擬技術拓寬了現代社會的對話與交往空間”。[17]
網絡文學現實主義的審美轉向
柏拉圖認為現實是對“理式”的摹仿,文藝又是對現實的摹仿,所以文藝是“墓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哲學家波普爾也提出了類似的“三個世界”觀:“‘世界1’是由物質客體、石頭和星球、植物和動物、腦、輻射線和其他形式的物理能量構成的物理狀態的世界;‘世界2’是把由人的內心或心理構成的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的世界;‘世界3’則是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 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和藝術作品等人類心靈產物的世界。”[18]網絡數碼的虛擬真實,則超越了柏拉圖、波普爾對于世界的哲學認知,網絡數碼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了現實與虛擬的融合,文藝是對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這兩個客體的“摹仿”,也是對現實中的主體和網絡虛擬主體這兩個主體的“表現”?;孟腩惥W絡小說的井噴正是文藝對這兩個客體和兩個主體“摹仿”或“表現”的結果,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發展,技術對文藝的影響再一次進行了反轉。近年來,人工智能、VR技術、AR技術不斷涌現,這種“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虛擬世界不斷靠近現實世界,網絡虛擬最終轉化為現實,網絡虛擬與現實世界形成的兩個主體與兩個客體又合二為一,文藝將再次回歸傳統,投向現實世界,幻想類網絡小說必然褪去熱潮,網絡文學現實主義審美轉向成為必然。
對于技術之于文學的功用,歐陽友權指出:“技術轉換成藝術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一是工具媒介層面,一是理解世界的觀念層面。后者使技術對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即技術化生產生活方式導致的人類理解世界方式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對自身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的深入體察和把握?!盵19]網絡數碼技術摹擬了現實世界,創造了一個“虛擬真實”世界,網絡虛實結合的新型空間催生了幻想類網絡小說,幻想類網絡小說不僅是基于對現實的想象,還是基于對網絡虛擬世界的想象,其幻想性的鋪陳遵循了“虛擬真實”文藝想象的機制。而AR等“增強現實”技術不斷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將“虛擬真實”重新置換為現實真實,引導人們把目光重新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網絡虛擬世界的人與物,通過AR等“增強現實”技術都可以復制出來,虛擬不再是虛擬,虛擬世界以摹擬與復制的方式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再次回到基于現實世界這一層面上來。只是AR等“增強現實”技術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現實,更便捷地表現現實,福樓拜曾預言:“藝術愈來愈科學化,而科學愈來愈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會在山頂重逢。”[20]網絡數碼技術引發網絡文學幻想類題材井噴,AR等“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又將引導網絡文學轉向現實題材,技術促進網絡文學不斷地探尋審美的最佳表達。
近年來,網絡文學基于自身發展規律,基于技術對虛擬世界的進一步真實化,再加之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網民的多元化需求、網絡寫手的文學自覺等諸多合力作用下,現實題材網絡小說開始成燎原之勢。2017年文學網站的現實題材作品數量開始超過幻想類題材作品,其中,起點中文網2017年現實題材作品占比超過60%。而在2018年閱文IP生態大會上重點推選的精品力作,70%都是現實題材的作品,這表明現實題材已成為網絡文學主流,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審美轉向正在進行中。何許人的《榮耀之路》把故事架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描寫了國企在海外擴張的商業與外交的宏闊故事,時代氣息撲鼻而來。流浪的軍刀《極限拯救》把眼光聚焦于遙遠的非洲,展示了中國企業在非洲發展所遇到的各種遭際與波折,小說敘述了在非洲動蕩局面下,退役軍人與販毒集團作殊死斗爭,成功完成撤僑的故事,表現了當代中國在復雜國際背景下的大國風范,表現了祖國為遠在他鄉的每個公民所承擔的責任。洛小陽的《三尸語》把故事筆觸設置在湘西神秘的民風民俗中,以一個當代大學生的視角,揭示神秘民間故事背后的人情與人性,以現代性來觀照鄉土鄉愁,展示了鮮活而凝滯的鄉土生活。網絡小說《全世界不如你》《我們終將刀槍不入》《二次深陷》等都立足現實,展現當下年輕人的愛情生活樣式,主人公對生活的熱情、對生活的欲望是我們理解當前年輕人的參照?,F實題材在網絡文學的回歸,表明了藝術的存在是人類觀照自身、認識自身、思考自身的功能并未改變,網絡文學同樣遵循著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相結合的原則。
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審美轉向表明文學的現實情懷在不斷增長,網絡文學超越了虛擬空間,而在現實生活中完成自我審視與精神升華??v觀最受歡迎的網絡現實題材作品,多是體現社會性與時代性的“大敘事”,這些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實根基,卻又有意偏離傳統文學的敘事構架,在更宏大的時代主流中深入挖掘個人的成長與拼搏,既有當下的橫切面,又有歷史的縱向發展,在橫向中關照自我,在縱向中挖掘經驗,使得網絡現實題材作品大開大合,表現出與傳統文學迥異的審美趣味,給讀者帶來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網絡文學作品,無論是幻想類題材還是現實類題材,都是在數字虛擬環境中產生文學意義。網絡文學帶有與生俱來的虛擬性,但是卻同傳統文學樣態一樣,具有“發現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藝術審美能力,這是文學想象的共性,是網絡“虛擬美學”具有現實情懷的根源。自2017年開始,網絡文學現實類題材嶄露頭角,并蓋過幻想類題材的風頭。這兩種題材的風格大相徑庭,一個沉浸在虛擬的異空間造就強烈的“間離效果”,一個落腳于豐盈的現實彌合著網絡的虛擬性。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這兩種題材其實都走上了殊途同歸的道路——表達現實情懷:幻想類題材是通過虛擬的異空間,側重于對現實情懷的表現,現實類題材是把現實拉進網絡虛擬空間,側重于對現實情懷的再現。
不管是曾經熱潮的幻想類網絡文學,還是當前風頭正勁的現實類網絡文學,都是虛擬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都具有現實情懷。幻想類題材是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對現實生活的轉化凝練,網絡虛擬世界提供了現實生活中所缺乏的空間與經歷,為快節奏的年輕人提供了心靈棲息的港灣。如果說幻想類網絡小說的作用是慰藉,那么現實類網絡小說的作用就是指引?,F實題材網絡文學是“增強技術”的廣泛運用和文學自身發展規律合謀的結果,是從虛擬世界回歸到現實世界的文學表征,其保留了作為網絡文學特有的“爽點”制造,其強烈的閱讀快感調和社會壓力、彌補現實困境對心靈造成的困擾,為讀者提供可以借鑒的生活經驗,以具有溫度的情懷來撫慰現實中的各類讀者。
參考文獻
[1]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與藝術本體》,《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2] 王小明:《第十四屆國際美學大會綜述》,《文史哲》1999年第2期。
[3]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中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4] 閔惠泉:《真實與虛擬:新媒介環境下的追問》,《現代傳播》,2010年第2期。
[5] [德]西皮爾·克萊默爾編著:《傳媒、計算機、實在性》,孫和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頁.
[6] [美]邁克爾·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金吾倫,劉鋼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000年版,第111頁。
[7] [美]邁克爾·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金吾倫,劉鋼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頁。
[8] 安維華:《虛擬技術及其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9] 李三強:《實踐美學視野下的虛擬美學》,《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10] 成素梅,漆捷:《虛擬實在的哲學解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年第5期。
[11] [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詠、范海燕譯,??冢汉D铣霭嫔?,1997年,第140頁。
[12] [美]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陳強、張永強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4頁。
[13] 澎湃:《最終幻想》第九章,晉江文學城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2960821&chapterid=9,2020年5月12日查詢。
[14] [美]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為什么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頁。
[15] 曾繁亭:《網絡“虛擬美學”論綱》,《文藝理論批評》2014年第1期。
[16] 黎揚全:《虛擬體驗與網絡文學》,《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17]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與藝術本體》,《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18] [英]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頁。
[19]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審美導向的思考》,《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1期。
[20] Flaubert G. The letters of Gustave Flaubert (1830-1880), ed. and trans. Francis Steegmuller. Cambridge: Belknap Picador,1980. P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