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去世,享年99歲 走過一世紀,經典的“江姐”去了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于27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99歲。從影70余年,于藍最經典的銀幕形象,是在1965年上映的電影《烈火中永生》所扮演的“江姐”一角,此外她還有代表作《龍須溝》《革命家庭》《偵察兵》等。于藍還組建了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并擔任廠長,為開拓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繼續發光發熱。
這位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老表演藝術家在晚年時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主演影片獲周恩來總理贊揚
于藍去世的消息,最早由她的小兒子、著名導演田壯壯在朋友圈中確認。田壯壯28日凌晨在朋友圈發文:“媽媽走了,現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獨立,赤裸,清明且處于當下……感謝所有關心媽媽的人,我想獨自安靜幾天。”隨后,中國電影集團、于藍同志治喪委員會發布訃告稱,于藍于6月27日21點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病逝,享年99歲。因疫情期間,將遵照家屬意愿,喪事從簡。
于藍的去世引發了業內外人士的緬懷。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在悼念書中寫道:“于藍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是我敬重的前輩。于藍是‘最美奮斗者’,是中國電影界的驕傲。”導演馮小寧說:“正是因為于藍老師對年輕一輩電影工作者的提攜幫助,才讓我們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熱愛,她是一位沒有一點架子、真正的藝術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怎么去做一名藝術工作者。”網友們也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哀思,“永遠的江姐,走好”。
于藍從影的生涯與新中國同歲,而她最著名的銀幕形象,便是在電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的“江姐”一角。因為于藍出色的演繹,“江姐”的形象被定格在了于藍的臉上,而于藍卻說她很少回看這個角色。“我不敢看,大家老管我叫‘江姐’我不好意思,‘江姐’走了,我似乎成了她了,我挺不好意思的。”
其實“江姐”的故事能夠被搬上銀幕,正是緣起于藍的提議,而且于藍的成長經歷與“江姐”也十分相似。比“江姐”江竹筠晚出生一年的于藍是“江姐”的同齡人,兩人還于同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于藍1921年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于藍便跟隨繼母逃難到河北張家口。1937年“七七事變”后,華北陷落,于藍就輟學了。于藍曾經被日本憲兵隊抓捕過,被他們拿皮鞭抽、用腳踢,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革命抗日的種子。見到日本的裝甲車在城里橫行,于藍“感覺車輪就像碾過自己的胸口一樣”。
1938年,17歲的于藍決定與革命青年一起步行前往延安。出發前,于藍同窗好友的母親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為“于藍”,喻意為“青出于藍”。到達延安后,于藍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和女子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于藍調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實驗劇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1949年,于藍主演了自己的首部電影《白衣戰士》,電影之路從此開始。
1961年,于藍在生病住院期間看到了小說《紅巖》的連載,她被其中的英雄事跡所感動,于是萌生了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在于藍的牽頭下影片啟動,她不僅擔任副導演一職,更是當仁不讓地成了“江姐”的扮演者。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在開拍前的兩三年當中,于藍多次前往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等地進行調查,采訪了《紅巖》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戰友,留下了30多萬字的筆記。她還記掛著編劇夏衍對自己的提醒:“你可不要把江姐塑造成劉胡蘭、趙一曼式的英雄。”
最終于藍將“江姐”塑造成了有血有肉的經典人物,她在赴死前安然自若地繡著紅旗的動人形象,她大義凜然說出“頭可斷,血可流,共產黨員的意志,你永遠打垮不了”的臺詞,都成為中國影史上的經典。周恩來總理在看過影片之后很高興,并提議給這部片子定名為《江姐》。于藍說,江姐不是唯一的。最后于藍聯想到葉挺的詩句“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在周恩來總理的拍板下定名為《烈火中永生》。周總理對影片高度評價說,“你們贏得了觀眾”。
奠定中國兒童電影事業基礎
于藍總結自己的表演藝術經驗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于藍曾跟晚輩馮小寧提起過,當年他們拍電影的時候,都是自己打背包,提著網兜,帶著水壺,坐著綠皮車下到農村,住在老鄉家里。1952年,于藍在拍攝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龍須溝》時,就是從院里門房嫂子的身上,找到人物豪爽潑辣的感覺。
于藍一家四口,都是中國電影事業的見證者和建設者。小兒子田壯壯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大兒子田新新從事電影錄音工作,于藍的老公田方也是著名電影演員。早在1936年,田方就通過主演電影《壯志凌云》而成為當紅電影明星。隨著抗戰的爆發,田方毅然放棄了上海的優厚待遇而奔赴延安。
1940年,于藍成為田方任指導科長的魯藝實驗劇團的演員。當時田方是眾星捧月的大明星,而于藍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演員,但在共同的相處中,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年,兩人便在延安的窯洞里舉辦了婚禮,那時,田方29歲,于藍19歲。后來田方擔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1961年,他首次與于藍搭檔出演了電影《革命家庭》,并在其中扮演了地下黨老劉一角。在電影《英雄兒女》中出演政委王文清,成為田方被廣為人知的角色。
“文革”期間,田方和于藍一起下放勞動,在一次事故中,于藍的面部神經受損。1974年,于藍出演電影《偵察兵》時發覺自己控制不住面部抽搐,而不得不告別了演員的舞臺。同年,她的愛人田方逝世,自己又查出乳腺癌晚期。在度過了艱難時刻之后,60歲的于藍受命組建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并成為首任廠長。剛做完手術不久的于藍立馬投入到緊張繁忙的工作當中,廠房只能臨時建造,一些拍攝設備和辦公用具都是于藍向廠家打欠條賒賬借來的。建廠過程中,于藍還意外夾斷了自己的手指,她卻沒空處理傷口,“那么多事等著我做,哪有時間啊!我想反正我又不彈鋼琴,手指頭不要了,縫上傷口就回來工作了。”
在于藍的帶領下,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制作出品了一系列優秀的兒童電影,如《四個小伙伴》《應聲阿哥》《紅象》《小刺猬奏鳴曲》《少男少女們》等,為中國的兒童電影事業奠定了基礎。2009年,于藍獲得了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在于藍90歲生日的時候,她的好朋友秦怡曾為她寫下這樣的題詞:“紅心塑造英雄,真情培育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