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天的方式開啟中國的N次方“一千零一夜”
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有自身的生命力。它用敘事包裝著一個脆弱而堅強、敏感而多思的充滿了幻想的人類精神世界。每一個故事都有動情點,借助于故事中角色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傳達著特定的倫理觀念、精神內核。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故事會淡出人們的生活嗎?故事的生命力會變得枯竭嗎?瓦爾特·本雅明說:“故事的價值是耗不盡的。它保留集中起自己的力量,即便在漫長的時間之后還能夠釋放出來……就好比金字塔中的種子,陳放在塔中密不透風的墓室里,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依舊能夠發芽生長。”
講述故事是人類的本能,在講述過程中,人們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故事,故事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它從未離開人們的生活世界。在當下的網絡時代,故事在網絡空間中進入不同的個性化的社區中,人們在這里依然可以傾聽、閱讀各種新時代的故事,也可以看到具有各種傳統故事元素的動漫、游戲以及網絡文學。
如果說農耕時代故事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進入工業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文化日益豐富,中國傳統民間故事似乎在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我們應該深刻意識到,民間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中國名片”。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民間故事的價值認知還存在一定偏差,認為民間故事登不上大雅之堂,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兒童讀物市場上,各類外國繪本和民間故事受到熱捧,而中國本土故事卻受到冷落。因此,民間故事在中國的認知度受到了一定限制,必須要解決傳播的問題。在當下,民間故事的傳播和講述方式不能因循守舊,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用今天的方式來打開故事世界的大門。
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程,從民間打撈出數億字的民間文學作品;2018年,“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啟動,再一次對中國民間文學作品進行集中整理和出版。這些豐富的資源彰顯了我國作為一個故事大國的豐厚家底。怎樣將這些家底,將這些“一千零一夜”也講述不完的故事展示出來,讓更多人了解,甚至走出國門,講給世界,讓中國的孩子不僅知道灰姑娘、青蛙王子,也知道葉限女、蛤蟆兒子的故事,不僅喜歡《格林童話》,也喜歡中國童話?
打開民間故事寶藏首先要甄選一些故事精品,選擇具有時代價值和文化意蘊的民間故事作品,用符合現代人審美趣味的出版方式,如版式、精品集萃和繪圖本的設計、以及動漫、配套故事衍生品和文創產品的研發等等,進行全方位的市場化運作。與此同時,要防止粗制濫造、粗暴式資源開發。故事的傳播應該是啟迪心靈的美育過程,應該堅持精品與唯美的品質,打造具有中國風情的“一千零一夜”。
其次,故事的受眾群體還應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通過在中小學、幼兒園建立故事書屋、故事角、故事會等方式推廣和傳播中國故事,當然,可以通過一些比賽活動,擴大參與性。
此外,年輕人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年輕人最具有創造性,調動他們的創意融入故事的傳播之中,用青春的方式打開中國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對接新時代,在大學中開展民間故事的創意文化實踐活動,以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學為切入點,立足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以創新課堂教學、創新社團文化為主要渠道,研究民俗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創新與接受。以民間故事為載體,進行多種媒介形態的創意改編,力求使古老的中國故事獲得新的生長力量。同時借助網絡平臺和微信平臺等媒介,形成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同時也為新文科教育提供探索性實踐,融合不同人文學科優勢,充實未來新文科的實踐平臺與創新高地。
在已經開展的大學生故事會活動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設立了故事舞臺劇、故事表演、故事音頻、故事短片、故事音畫、故事創作等6個單元,通過舞臺劇、故事講述、聲音媒介、影像視頻、繪畫以及創作等多種方式,拓寬故事的傳播空間,豐富故事的媒介呈現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些新的故事樣態,展示了中國的“一千零一夜”在當代以及未來的強大生命活力。而大學生的參與,將帶動年輕一代重新從中國故事中汲取精神營養,獲得創意源泉。
如果把故事視為一個有機體,那么,這些新的形態變化也是在歷史變遷過程中的生長過程,新時代的“一千零一夜”不再是口耳相傳,而是在多媒介的環境中媒介化與再媒介化。這種媒介化的過程是傳播方式的突破與拓展。
大地上的故事在生長,依然有無數耳朵在傾聽。但在新的時代,我們需要用今天的方式來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