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中國版權協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1968年參加工作,1971年入黨。北京師范大學外研所西方經濟專業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教授、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秘書長、宣傳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指人類在其歷史演進過程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反映了地球人類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自發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和達到的程度。
文化的本意有創造、耕耘、教化,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文化概念主要從教化的角度定義。后來演變成與經濟、政治相平行的狹義概念。這種狹義上的文化大致包括了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教育傳播、社會意識、宗教習俗等這樣一些精神形態的物品和活動。
文化的主要特性是創造性、獨立性、繼承性和融合性。簡而言之,所謂創造性,是指每一次文化活動都是一個創造。這是文化的最大特征。每一場演出都是自己的創作,甚至一個詞語、一個語言范疇,因為有態度、有情感、有溫度,每個人表達出來的都不一樣。文化產品不像工業產品,工業產品是定型化的、標準化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樣,文化產品是因人而異、因人的創造而不同的。所謂獨立性,是指文化能脫離其創造主體而獨立存在。文化的價值不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而是以意識形態存在的。文化不隨著創造文化的主體滅失而滅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的精神仍然留在歷史上,體現的就是文化的這種獨立性。幾千年前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在今天仍然是活的。所以我常常給很多學生講,你們最大的財富就是你們所創造的文化,一旦為社會創造了有影響力的文化,你就永遠活在歷史中。因此,出版工作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工作,是一個壽命很長的產業,只要你有經典作品,就會永垂不朽,千年萬年一直傳承下去。所謂繼承性,是指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延續發展,下一代人繼承上一代人的文化。所謂融合性,是指文化跟固態物質不一樣,容易變異、擴散和融合。中國是一個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原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沙漠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是不斷融合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也使其具有多樣性的特色。
歷史已經表明,一種社會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像陽光、空氣、水那樣的性質,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公共精神營養品,不管自覺不自覺、有意識無意識,她都進入人的靈魂之中,影響終身。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文化精神的淪喪和磨滅是一個民族致命的內在基因的病變,當其不知不覺發展到“文化癌”的時候,這個民族的靈魂就被掏空了。所以,絕不能把文化看成“熱熱鬧鬧”、“說說笑笑”的閑事,用可有可無的態度去應付。那樣做,會毀了現代民族和主權國家的生存的根基。
二、文化的真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從古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脈相承的。那么,“一脈相承”的“脈”是什么脈?迄今為止,哲學家、史學家、文化學者們對這個“脈”的說法有很多種,有的說是“愛國主義”,有的說是“儒家思想”,有的說是“國學”,更有甚者說是“天人合一”、“和合”二字;既沒有一致的認同,更沒有能說服人的根據。
1.“愛國主義”說存在的問題。政權不等于是國家,從孔子到孫中山的“邦、國”都是指“政權”的范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含義根本不一樣。中國反復上演的歷史大劇是:政息而國不亡、國破而文化存。魏晉至元、清各代,都有外族政權長期統治,但并未消滅中國文化,反而被融合到中原先進的文化里,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孔夫子就是在元朝祭起來的。說到底是民族關系,不是國家關系。
2.“儒學”說存在的問題。儒學總體上是一個道德學說,企圖以仁德教化君子,以緩和當時的政治矛盾,以圖王權的治理更合理。后來的一些皇帝授意學者推而廣之,用于教化不同階級,但仍然是倫理學的范疇,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而是“治人”的道德規范。
3.“國學”說存在的問題。近代開始有學者在新文化興起之時,將面臨滅亡的傳統儒學改頭換面稱為“國學”。我從來沒有正面使用過“國學”這個概念,也反對在黨和國家文獻里使用“國學”概念。因為“國學”有很多弱點,一是不能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中國凡興旺發達時主流文化都不用儒學,而一些政權沒落時就開始用儒學,沒有進步意義。二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馬克思主義文化是不相稱的。三是倒退的歷史觀。從先秦到宋朝的1600多年間,儒學并不是主流文化。漢朝奉老莊之學,“獨尊儒術”是沒有歷史根據的;走向沒落的宋朝開始有人倡導儒學,但那時的文化已經多元化了。元朝開始修孔廟,用“四書”出題開科;清朝開始興祭孔,迷惑漢人,高層是信佛的。到了清朝滅亡,保皇派提出“國學”,其實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最后的“哀鳴”。從“儒學”到“國學”完全是倒退的歷史觀。
4.“天人合一”說存在的問題。“天人合一”這類思想的出發點,講的是權力關系,“天命”授予“天子”,是在論證皇帝統治的合理性,是“代天行政”、“君權天授”的天命觀,根本沒有“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初衷,這種編造的理論根本站不住腳。把它和當今的“人與自然友好相處”扯在一起,不倫不類。
5.“和合”說存在的問題。中國歷史上沒有“和平”概念,也沒有合多為一的思想。中國自古信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恃強大、萬國來朝是最“理想”的追求。
因此,我對上述這些論斷都不敢茍同,這些論點沒有抓住文化本質,顯得缺乏學術勇氣,甚至牽強附會,迎合今天的一些觀念,有削足適履之嫌,歪曲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如果把這些當相承的“脈”是通不了的,是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直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格格不入的。
三、中國文化的血脈
我認為,天、地、人三界相區別相聯系和陰、陽、易三態又對立又統一是中國主流文化生成的邏輯起點。地上而懸者為天、天下而承者為地,天地之間,天形成了陽氣、地形成了陰氣,陰陽二氣作用,產生了世間萬物,人就是萬物里的一種。由此而發,人的活動、勞動和思維創造就產生了文化。中國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變、因時而異、因時而新,都是時空之中的鮮活東西。她的歷史性、現實性、人文性優于其他民族的各類文化。她沒有上帝創世、上帝造人這樣的“神學”邏輯前提,中國文化關懷現存世界、重視今生今日、尊重世俗生活,中國文化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以上帝、真主、佛祖為終極信仰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始終懸在空中被敬而遠之,沒能成為主導文化,也沒有成為人們的信仰。
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是與人命、人性、人愛、人情、人倫、人治等相關的人學價值,體現在八個方面:
第一是人命——敬畏生命。這是中國文化的很重要的特點,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才開始重視敬畏生命。從文獻上看,《黃帝內經》記載,黃帝問道廣成子,人怎么能活得幸福、快樂、長壽?廣成子的回答主要是內修外養。內修就是修德養性、順其自然,寬厚仁德、心態平和,節制消耗。外養就是要吸收天地之二氣,以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以補精氣。中國歷史上出了那么多的名醫,發明了世界上獨特的中草藥和中醫療法,就是我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文化觀念孕育的。在民間,幾千年前就有人命關天的說法,只要一提到人命就是天大的事情。這在西方是沒有的。
第二是人性——善惡教化。人脫離自然界之后,獸性退化,人性上升,由野蠻走向文明,這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當人們自覺意識到文野之別對于社會的意義之時,就開始談論人性與教化的問題,這種文化在堯舜時期已經有見。先秦諸子百家、互相爭鳴那個年代,人性都是熱門話題。關于人性的學說有性善說、性惡說、性善惡說,還有先天說和后養說。這些人性學說是人的修養加教化的理論基礎。一切修身修德修文的教化思想都來自這種文化。
第三是人愛——情感世界。這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現和傳統。從《詩經》這樣的元典來看,中國的先民有著熱情奔放、親愛友好、豐富的情感世界。在封建禮教之前,中國人的情感是張揚的、率直的、開放的。以后統治者“滅人欲”,把情感看作萬惡之源,才將之扭曲。對人的情感的珍愛,包括愛情、親情、友情、感情,還有舊情。中國人特別重視舊情,對曾經經歷過的情感生活特別懷念。這些構成了我們中國文化的情感世界,從最早的《詩經》,到后來的重要文學名著,到當代的小說,90%的內容是表達情感生活的,這在文化中特別是文學、文藝中占據主導地位。
第四是人倫——道德規范。這是教化方面的特色文化。它是從自然界觀察來的。日月經天、四時交替,江河行地、有軌有則,代表著自然界的軌道、方向和規律。天有這種規律,人也要有行為規范,以天理論人倫。這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倫理觀念,強調道德修養,禮制、德治、禮教、家訓、族規等,都體現了倫理思想。要注意的是,儒家文化就禮樂、人倫道德層面的說教,被統治階級用來奴化人民,并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有許多限制人們平等自由的糟粕。
第五是人格——講求人品。《禮記》就有“言有物、行有格”的論述。格本意是有規格的格子,是指人的性格、興趣、氣節、品質、風度、能力的總和。古代人是有等級身份的,每一個等級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所以“格”實際就是做人的資格的追求,判斷人品的標準,也是人格自我完善的尺度。當然是指君子的人品。至今,人格塑造、人格魅力、人格高低、人格底線依然是社會品味人的思維方式和常用語言。
第六是人本——社會基礎。這是接近政治方面的概念了,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想。《尚書》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把人看作社會基礎。《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李世民等歷代明君都知道這個道理,直到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把民本思想發展了。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都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
第七是人治——圣人治國。這種思想對當時社會來講,有積極意義。古代社會人治文化是統治者美化自己的說詞,文人們把它變成文化追求。圣人、明君、賢臣、良將、清官、廉吏、義士、鄉紳、尊長、神靈,都是人治思想的文化造出來的。特別是“清官”,從積極方面講是表達了人們的希望,希望有一批這樣的人治理國家;從落后的方面看就是忽視法治。這種人治的文化傳統,忽視法治,是依法治國的思想障礙。現代社會已經拋棄了這些落后的觀念。我們現在講法治不講人治,要民主不要專制,人民的命運自己掌握。
第八是人權——故意忽略。封建文化故意忽略了天賦人權,只有神權、君權、公權、政權、族權、家法,不講人權,這是奴隸社會的文化、封建社會的文化和統治階級長期歪曲、故意忽略的結果。當300年前西方人權思想上升、世界人權組織形成的時候,中國清政府也不承認“人權”。新中國成立后也不承認西方的人權概念,使我們在長期國際人權斗爭中陷于被動和弱勢。改革開放后我們對人權概念有所發展,提出發展權是第一位的,豐富了人權思想。現在,我們是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權利當成最大的人權來講,通過脫貧攻堅解決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問題。未來15年,我們要著重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用法治保障公民所有的權利。
“信奉人治”、“輕視人權”這兩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是落后于時代文化的觀念的表現,在改革開放中已經被改造成“全面法治”和“尊重人權”。
四、堅持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就是她的人學價值,是科學的先進的,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通的。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他是研究通過解放人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來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實現共產主義。正是這一點使他的學說充滿真理和人文關懷,成為人們為之奮斗的理想。只有抓住中國文化的這個血脈,才能真正做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目標一脈相通。
中國有八千年文明、五千年歷史、三千年文化記錄,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典籍浩繁、光輝燦爛,在世界原生性文化中堪稱舉世無雙。中國文化是以人為邏輯起點創造的一種文化,人學價值為主線的中國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基礎和源泉,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通的。這些輝煌燦爛的文化讓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受益匪淺,也化育成我們民族的精神,滋養了我們的思想,奠定了東方文明的根基和國家的靈魂。所以,研究文化傳承,是延續我們民族血脈、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課題。這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研究、分析中國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展現其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版權協會遠集坊上的演講,2020年6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