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異質性與技藝之間
黃德海:此前,關于異質性我們大概梳理出一個輪廓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貫穿于寫作過程中的偶爾的變化”,“作品序列中的一次次意外”如何辨認?也就是說,異質性的辨認,并非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某些可見的特征或辨認方式。
劉大先:具體的“變化”與“意外”我們可以視為亞里士多德講的“質料因”和“動力因”,但它們的背后是“形式因”。當“形式因”發現或發明了,技術自然相應就產生了,而這個“形式”就是對于世界與自我的認知。這是根本。
李宏偉:我第一次聽到楊慶祥說我的寫作是異質性時,非常驚訝,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走在大道”上。這里的普遍性是異質性究竟通向哪里,著落在什么地方?如果它不是根本的,有什么必要以這種方式?
黃德海:也不妨換個說法,比如,盡管我們憑經驗有時候覺得自己不會對異質性辨認錯誤,但我們恰恰看到很多粗糙簡陋不知所云的悲苦現實主義作品被當成了異質性,甚至是時代的表征,這種情況如何避免呢?我們拿三位的作品做例子,田耳的《一天》、李宏偉的《灰衣簡史》、趙松的《隱》,是在內涵、構思還是形式上產生了異質性?還是這三者本來就是一起的,必須一起來談論?如果這三者是一體的,我們所說的技藝是不是也是一體的?
田 耳:說實話,我一直是從題材出發,從故事本身的質地出發,以經驗為據,配置相應的語言和敘述策略。在我看來,這種配置能力或許是匠氣的,但說實話,寫作者匠心的建立殊為不易,這上面是能相對清晰地分出高下的。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寫作沒有太大變化,起筆都是按既定的工藝流程走,但通過狀態的調整,通過耐心的匯聚,把一個作品盡量寫出“意料之外”的成色。這種意料之外,很可能就是異質?!兑惶臁穼懗鰜恚乙矝]想過這作品會得到這么多肯定。我個人對作品的判斷一直都不甚準確,有些期望高了些,有些出乎意料。
黃德海: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辨認出題材之后,根據經驗,用語言和敘述策略把故事本身的質地呈現出來,這一連串的過程并非沒有選擇的,而在選擇的過程中,你依憑的只是經驗嗎?
田 耳:這個沒法條分縷析,在我主要是經驗,比如說一個小說敘述者是誰,往往要拿幾個人物一一走一遍,再根據經驗,確定最佳敘述者。
趙 松:還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是值得想想的,就是當我們賦予“異質性”以某種肯定的態度時,面對我們個人可能并不大喜歡的卻又是異質性的作品時,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根據個人喜好去說句不好,其實很容易,難就難在不喜歡它卻仍然肯定其異質性的存在和價值。這一點其實在我們面對經典作家及作品的時候會比較明顯,我們顯然不可能喜歡所有的經典作家和作品,總會有些是喜歡的,有些是無感的,有些甚至是反感的,但因為是經典嘛,你不喜歡總還有人會喜歡,所以基本上會給予某種基本的尊重。但在面對同代的作家時,這種態度可能就比較難。
黃德海:對待異質性的時候,我們確實容易輕率判斷,因為所謂異質性,正是在意料之外。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作品異質到完全溢出我們的閱讀經驗時,甚至會被厭惡,這時候其實是對我們自身經驗的有力挑戰。一個反向的問題是,是不是也容易把故意做作的不同誤判為某種異質性?
劉大先:按理想狀態,異質性作品的“技”與“藝”是一體的,經驗、理念與呈現應該成為一種習用不知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異質性創造了過去所有的作品,也就會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意味的認知平臺。當然,現實的情形可能只是一點一滴細微發生的位移和“意外”。因而,難以規避個人“前理解”中的喜好和傾向性選擇,也就是說無法形成“共識”——一個基本的尊重。這當然需要一個過程,它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是無法預言的。
李宏偉:我主要是從經驗的觸動出發,不是某個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意味,讓我想要去挖掘。然后會尋找最具呈現力的形式,這里會有喜新厭舊,希望找到尚未被用到或者沒有被用充分的形式。實現過程中會有調整?!痘乙潞喪贰肥紫仁俏野l現“說明書”這個形式的力量,但最終也只用了一部分。
田 耳:我不太相信經典,因為被太多經典嚇壞了,而且據我所觀察,經典化往往充斥著非文學的因素,不必相信經典,于一個有經驗的閱讀者是基本的認知。
黃德海:經典這個問題,不是嚇壞不嚇壞的問題,大概還有我們自身閱讀能力的問題,盡管很多經典形成過程中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因素?;蛘哒f,面對經典大概跟面對異質性是一樣的,經典中的異質性(對當時和現在的)同樣需要辨認。
趙 松:田耳應該是指不要盲目相信經典吧,就是在面對所謂的經典之作時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過正像德海說的,很難想象一個“有經驗的閱讀者”是不通過跟經典的交互作用而成其所是的。
劉大先:經典有其絕對性與相對性,它們構成了一種有待繼承與揚棄的“傳統”,無論信還是不信,它就在那里,我們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異質性文本的意義在于它只有能夠產生真正意義上扭轉經典序列乃至顛覆的時候,才得以樹立其自身。
李宏偉:經典如果不能和我發生關系,它對我來說,還能不能稱為經典?當然需要不斷擴容自己,對經典再判斷。但有些經典當你嘗試之后,還是無法進入,就該放棄。
劉大先:所以,根本上還是要建構世界觀和認識論。
趙 松:根本上還是要建構世界觀和認識論,但又不會是理論式的,而是只能展現為作品的生成方式與存在狀態。換句話說,這種建構其實只能是同構的,就是世界觀與認識率只能在作品的建構過程中完成其建構。
黃德海:或者我們再來表述一下這個問題,強調技藝,其實是要說異質性并非幼稚的試驗或草率的行險,而是一種有相當豐富的技藝保證的上下四方的探索。也就是說,異質性或許其實是一個成熟者面對艱難的蹣跚,而不是一個幼兒模仿性的學步。
劉大先:是的,它應該是自覺和自知的,盡管可能存在做作。
趙 松:或者說,“技術”是可以習得的,而“技藝”則只能靠自身修煉出來,然后它們的合體則會導致作品的完成度和效果的強度。
田 耳:是要知道同,從而生異。不能否認有些作家天生異稟,出手不凡,而我覺得,我們所說的異質,更多是寫作者長期寫作過程中,從閱讀與寫作雙向出發,偶爾地步入獨異的境地。求異是許多寫作者內在的沖動,也是我們作為讀者的發乎本能的閱讀需要。這也不難理解,生活本來就是不斷重復的過程,寫作和閱讀是對這種重復的對抗。寫作和閱讀都需要異質性的東西,不斷翻新,擴充常識和記憶,擴充認知邊界,否則將被無情地遮蔽,毫無效用。但大多數時候,幾乎所有的寫作者再怎么努力,只能是制造陳詞濫調。所以,再好的作家筆下,也有代表作和應景之作的區分?;蛟S異質的可貴就在于它的稀缺性,高耗而低產,是大片礦藏里偶爾出現的結晶體。
黃德海:也就是說,技藝與異質性可能是一回事?
趙 松:異質性必然體現為技藝及其獨特性。或者說,有鮮明異質性的作者,他的異質性必然體現為其作品的語言狀態與作品的生成方式的強烈獨特性。
黃德海:這樣,起碼我們在討論異質性時有了一個基本的錨,就是異質性必然體現為技藝,沒有技藝保證的異質性,往往形跡可疑。但下面一個問題仍然是,這個錨錨定的地方,可能仍然會松動,這就迫使我們不斷檢驗自己是否存在某些部分甚至很大部分的陳詞濫調。也就是說,反思自己可能的局限,也是異質性和技藝對我們的要求。
方 巖:如果說,技術是常識和工具,技藝其實更像工具的內化和改造,它與具體的作品相關時,一定是異質的。換而言之,在發現了“質”以后,技藝幾乎成為異質形態的惟一保障。
黃德海:那么是不是說,其實我們討論異質性,不必過于強調,只是一種權宜的說法,因為一旦過分強調,異質性就成了某種標榜,反而失去了其意義。
方 巖:異質性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成為陳詞濫調,砸傷的是我們自己。底線其實就是關于寫作、閱讀的慣性和常識永無止境地反思和破壁。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以此為名,去標示那些優異的作家和作品。
劉大先:寫作不是苦大仇深或者要立萬民法,異質性如果演化成新一輪的話語權搶奪,那就失去它自由與開放的本意了。
李宏偉:異質性介乎自覺不自覺之間,寫作時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這個作品的參照,又不能只以此為目的。
黃德海:技藝是異質性某種基本卻并非唯一的保障,但離開技藝談論異質性,會成為另一種模樣怪異的陳詞濫調。
田耳:寫作就要在似與不似之間演進,走既定的路,懷有將自己走丟的沖動?;蛉纭短一ㄔ从洝匪?,起初是緣溪行,接著忘路之遠近,再以后才進入異域桃花源。緣溪是常規的路,去到桃花源,其實是一次將自己走丟的過程。而且,如果這種異質極具個人氣質,它甚至會排斥別人的再次進入,“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
黃德海:其實也就是每一篇都是新的,誰知道自己將會走到哪里呢?但總得繼續好好往下走。
趙 松:或者說,判斷異質性的存在與否,有點像鑒寶,什么是真正的好東西,是可以通過諸多細節得出判斷的,當然判斷者的依據往往也是大量的相關比較研究,而最重要的就是對技藝層面的因素的準確判斷。
黃德海:技藝這個詞,在古希臘的意思就是人工,也就是人憑借技藝建造出一個世界。所以像剛才趙松說的,通過諸多細節的檢驗,差不多是檢驗這個人工造物的成色,檢驗的方式越多樣,判斷的準確度就越會提高。
方 巖:閱讀和批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憑自身的知識儲備做一些類似于還原和重新敘述的工作。而卓越的“異質性”恰恰在于不可還原、不能敘述??赡苈窂绞?,像接受某種新世界、新觀念一樣順著異樣的邏輯和觀念去理解它。這樣的“異質性”可能具有改造、打破、重建的功用,簡單說來就是雄辯的說服力。
趙 松:再雄辯的說服力,其實也還是可能因為某種“不合時宜”的特性而遭受無視,無法產生其應有的說服力,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文學史上并不鮮見。很多時候那些作家及其作品的雄辯說服力可能會需要些時間,甚至很長的時間,需要后人重新發現,才會被理解接受,這也很正常。
黃德海:從異質性談起,然后談到對異質性可信度的檢驗,再然后是對異質性的警惕,是不是我們差不多來到了這個話題的結尾?
田 耳:既然快結束,我想大家能否各自開列三個你覺得異質性突出的作家?不包括參與討論的作家,且列舉的作家名單不能重復。
劉大先:霍香結、康赫、賈勤。
趙 松:魯毅、童末、費瀅。
黃德海:李亞、牛健哲、盧德坤。
李宏偉:董啟章、李洱、黃錦樹。
方 巖:黎幺、陳志煒、朱琺。
田 耳:張萬新、張敦、李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