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研究助力網絡影視健康發展 ——《中國網絡影視發展報告(2019)》的四點價值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占網民整體的94.1%……”這是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4月28日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一組數據。中國互聯網正蓬勃發展并以強勁的勢頭邁入移動互聯時代,影視這一重要的文藝樣態也將“造夢空間”延伸至與受眾關系更緊密、互動性更強、傳播更迅捷、創作形態更靈活的平臺。網絡影視,包括網絡節目與短視頻等視聽樣態,在幾乎“全民皆網”的互聯網大發展時代悄然推開了一扇窗,一時間,姹紫嫣紅開遍。
是姹紫嫣紅,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面對這一發展盛況,及時地巡禮、記錄,冷靜地探究乃至追問,便是文藝理論研究的意義之所在,也是從另一個維度對于當下文藝創作的重要呼應、助力和加持。
《中國網絡影視發展報告(2019)》由張智華教授主編,這部30余萬字、7章32節的報告,力圖對2019年中國網絡影視年度發展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呈現和研究,除了考察網絡電影、網絡劇外,還將視野拓寬到網絡節目、網絡短視頻等互聯網視聽諸樣態。
好的創作者是扎根時代的,并用自己的作品聚焦時代發展、回答時代命題,優秀的文藝理論研究者亦如是。2019年是世界互聯網誕生50周年,也是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25周年。隨著互聯網絡的高速發展,新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與互聯網技術相伴而生,網絡影視發展迅猛,形成了自身的特質。2019年,一批較有影響力的網絡電影、網絡劇紛紛面世,如《陳翔六點半之重樓別》《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以及《長安十二時辰》《鬼吹燈之怒晴湘西》《慶余年》等等。同時,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隨著國家重點文化發展戰略和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確立,網絡視聽行業作為文化產業和網絡信息產業的交叉領域,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影視在政策層面也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報告》積極回應了這種時代新發展和行業新變化,追本溯源,并緊扣創作和產業前沿,厘清了網絡影視等視聽樣態的類型、創作特征、藝術創新和發展狀況。比如,在“2019年中國網絡劇發展”的討論中,展望5G時代,特別探討了豎屏網絡劇和網絡互動劇的特征和發展途徑;在“2019年中國網絡短視頻發展”的討論中,關注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VLOG面臨的現狀與機遇。
中國網絡影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白夜追兇》《無證之罪》被Netflix購買海外發行版權,真正實現了中國網絡劇的海外輸出,而后,隨著越來越多優質網絡劇的“走出去”,隨著越來越多蘊含中國文化之美的優質網絡節目和視頻受到全球觀眾的“點贊”和推廣,中國網絡影視、節目、短視頻逐漸成為展示和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網絡影視需要發展,更需要健康發展。在這一研究領域,如果僅停留在對制作過程、發展概況的展現,則無法達到深刻的理解和對其精神內核的準確把握。《報告》發揮了專業理論研究的學理性,在緒論中專門探討網絡影視文化發展的特性,并在整部報告中貫穿了文化意義、審美價值的視角,體現了可貴的文化品質。
毋庸諱言,網絡影視、節目、短視頻的迅猛發展有百花齊放的繁榮,也出現了一些迷茫和亟需解決的問題。《報告》力圖站在客觀的角度,總結2019年中國網絡影視發展的新情況和經驗,也理性梳理存在的問題,為網絡影視走精品化、差異化的發展路線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參考,為中國網絡影視健康發展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這使之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智庫”的性質,對網絡影視、網絡節目、短視頻行業的創制發行人員、機構有所啟示,也對相關決策部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任何成果的取得都基于持續的積累,面對“互聯網+”的新業態背景,2016至2018年,以張智華教授領銜的學術團隊已經推出了以“網絡文化與中國影視”為主題的《中國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節目初探》等3部著作,這些也是《報告》的素材準備和預熱。作者在《報告》中也透露了每年出版一部的計劃,相信經過三至五年的積累綜合,《報告》將成為幫助讀者了解中國網絡影視和視聽文化發展與流變的重要資料。
這是一部嘗試在網絡影視大發展時代對這一創作進行呈現、提出思考、給出價值判斷和建議的報告,雖然尚有不完備之處,一些觀點也可再商榷,但時代、文化、參考、資料價值都離不開學者的敏銳和長期積累,這足見其分量和真誠。也期待這一報告系列的延續和更多相關文藝理論研究的積極“在場”與“發聲”,共同助力網絡影視新時代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