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繁葉茂 春光燦爛 ——淺評電視劇《花繁葉茂》
緊貼時代主題與生活的電視劇《花繁葉茂》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后,獲得了觀眾好評和社會各界高度評價。《花繁葉茂》是歐陽黔森緊跟時代主題,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世紀之戰,而傾力譜寫的一部交響曲。她唱響了主旋律,歌頌了新時代。同時,也為“三農”題材的文藝作品創作,探索了新的路子。
時代主題,是電視劇《花繁葉茂》成功的靈魂。
貴州,自古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貧困古諺,生動深刻地描述了貴州“天、地、人”千百年的“立體貧困”。人們在歷史的茶余飯后,總在念叨著明代劉伯溫:“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貴勝江南”的預言。這念叨,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遙遙愿望,期盼著貴州貧困面貌的改變。
歷史以它潮起潮落的形態,在六百多年后,完全契合了這位古人的推測。
目前,按黨中央戰略布署,一場前所未有的農村變革,正在貴州大地轟轟烈烈地展開。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最后收官戰役,正在萬馬戰猶酣。
滾滾的時代洪流中,著名作家歐陽黔森,投身于貧困地區為改變面貌,奮力拼搏的行列之中,掬一朵浪花,折射太陽的光輝,創作出了電視劇《花繁葉茂》。這部反映大主流,歌頌大變革的作品,體現了歐陽黔森獨到的攬題目光,只爭朝夕的責任意識,在紛繁浩瀚的素材中,以獨特的主題審美,摘取了一朵朵新穎、火紅而又綠葉相襯的花朵,環繞主題編織了花茂村故事感人,變化驚人,形勢喜人的燦爛篇章。
大潮流、大變革中的主題審美,決定了作品的“四梁八柱”,決定了作品生命之靈魂;另一層面上,《花繁葉茂》又為文藝創作緊跟時代主題,配合黨的宣傳中心,為經濟社會發展助力,給出了一個鮮明的題解的同時,為作品鑄造了主旋律靈魂。
作家置身脫貧攻堅戰場,是催生電視劇《花繁葉茂》的生命之源。
《花繁葉茂》創作前期,歐陽黔森曾長期深入改革和產業調整不斷深化、完善之中的花茂村,反反復復行走、體驗生活兩年。他樸實地說過:“那段和泥土芬芳相伴的日子,至今歷歷在目。脫貧故事寫什么,怎么寫,我都是在扎根生活的土壤中,得到答案的。”
物因采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而成寶,作者因扎根土壤,深入生活而獲創作之源。所以,作者對花茂村的一枝一葉總關情,巨細變化了然于心。這里曾是一塊四面環山,荒涼而茅草叢生的土地,舊時故稱“荒茅田”。因為茅草遍地、村落貧窮,經濟落后,日子荒涼,所以是一個“增收難、留人難、村容差”的貧困村寨。
更因為扎根土壤之中,所以作者見證了當今的花茂村,為擺脫貧困,政府積極引導,第一線干部們努力開拓,村民在“扶貧”“扶志”中面貌一新,發展了鄉村農家樂、紅色旅游景區、農業經濟園區等項目,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的完善和不斷發展,使曾經的“荒茅之地”變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最美田園”,干凈整潔,山水林園路配套,房屋建筑規劃有致的新農村。
土壤中的時代元素也豐富了作者的創作語言,旅游扶貧、電商扶貧、養殖扶貧、農村“三改”、土地流轉、移民搬遷、產業改造升級、駐村第一書記等等,無一不是一個個充滿時代氣息,科技知識的新穎、新鮮的時代縮影。
創作的豐富素材,高超的藝術手法,讓《花繁葉茂》一播出,社會各界就高度評價為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作品,是當前脫貧攻堅的忠實寫照和生動縮影。這些衷懇的肯定,透視了歐陽黔森扎根生活,深入火熱的脫貧攻堅戰場,汲取思想養素和生活素材,更是成功的主要基因。
歐陽黔森在這土地上找到創作答案,產生了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在核心文學期刊發表后,又應形勢的要求,改編成獲得觀眾喜愛和好評的電視劇《花繁葉茂》。
從報告文學到電視劇,無一不是深入生活、投身扶貧攻堅決戰戰場,辛勤采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高度契合貴州決戰脫貧攻堅的社會現實的結果。也是作者在扶貧攻堅的戰場上,精心培育而出的《花繁葉茂》藝苑奇葩。
“身邊的奮斗故事,平凡普通人的奮斗,火紅的生活”,這也是歐陽黔森最喜歡的生活,也是他最喜歡書寫的內容。
因為,這是作品的生命之源。
《花繁葉茂》,為“三農”題材和扶貧攻堅文藝創作,探索了新路,樹立了參照標桿。
談到文學藝術作品創作,離不開現實主義。《花繁葉茂》的創新立意在于,結合了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具體事例,深入敘述了楓香鎮下屬的花茂村、大地方村、紙房村的不同地貌環境,不同村民訴求。在這不同地域的產業發展、脫貧方式上,石曉峰、歐陽采薇、趙子奇等新型領導,與三位村支書唐萬財、劉紅民、令狐大方以及老支書,以黨的政策為引導,以產業調整為抓手,因地制宜,團結帶領廣大村民,歷經艱難曲折,換來鄉村富裕的動人故事。他們工作中所經歷的艱辛,換來了旅游扶貧、養殖扶貧等新型產業的碩果,開創扶貧開發新型模式。寫人,頌揚的是黨性,是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寫景,彰顯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環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內涵。
《花繁葉茂》從扶貧開發帶來的鄉村巨變,在物質脫貧層面延伸到精神脫貧,打通了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之間的內在聯系,喚醒了農民對新型農村的向往之情,激活了農民鄉土文化的深厚情感,找回了農民自身的生命價值和精神家園。使得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在當今具有了時代性和社會歷史價值。歐陽黔森用《花繁葉茂》為我們記錄了時代,寫下了脫貧攻堅的社會記憶和文學日記,也是后世從歷史中,從文學作品中回顧這一特殊時代變革的參考性文本。
“韶華不負,未來可期”。在《花繁葉茂》的啟迪下,作為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一定會有更多作品問世,迎來花繁葉茂的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