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 徐魯:我有一支筆,還有一顆滾燙的心
一
2020年4月8日午夜,矗立在漢口江邊的百年江漢關(guān)鐘樓,洪亮的鐘聲在零點準時響起,向遠方發(fā)出了這座城市久違的問候。悠揚的鐘聲也在告訴全世界,人們期盼已久的黎明,正在到來……
鐘聲響起的時候,長江江面上的輪船汽笛長鳴;夜色里的黃鶴樓,長江上的每一座大橋,以及長江、漢水沿岸的華燈,也在武漢三鎮(zhèn)同時亮起。這是這座大城從1月23日“封城”,在經(jīng)過了76天的堅守、苦戰(zhàn)和等待之后,終于等來的“重啟”時刻。
自封城以來,經(jīng)歷了許多個不眠之夜的市民們,在這個午夜再一次站在大街上,或是打開各自的窗戶,為這座城市的“重啟”鼓掌歡呼。晶瑩的淚光和霓虹燈燈光,一起閃耀在春天的夜色里。
午夜零時50分,一趟車次為K81次的載客列車,也準時從武昌火車站緩緩開出,向著夜色里的遠方駛?cè)ァ?/p>
這也是在經(jīng)過76天的“封城”后,從武漢開出的首趟列車。靜謐的春夜里,燈光閃爍的窗口上,每一位旅客,似乎都在懷著激動的心情,默默矚望著這座正在重歸安寧與祥和的城市,以及萬物復(fù)蘇、春花怒放的荊楚大地,矚望的目光里有留戀,有祝福,更有感恩和致敬。此情此景,讓我想到了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那首《火車》:
“去什么地方呢?這么晚了,美麗的火車……為什么我不該揮手舞手巾呢?乘客多少都跟我有親。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又過了16天后,4月24日上午,在武漢大學(xué)人民醫(yī)院東院區(qū),一位90歲的患者張爺爺,被醫(yī)護人員簇擁著和推送著,緩緩地走出了醫(yī)院大門。張爺爺是湖北省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癥治愈患者。至此,湖北和武漢的重癥病例全部清零。從1月21日全省首次通報新冠肺炎疫情至4月24日,跨越了漫長的95天。
這場疫情,被公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2020年的這個春天變得異常艱難、沉重和漫長。習(xí)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14億中國人在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堅強領(lǐng)導(dǎo)下,齊心協(xié)力,共度時艱,迅速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和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
湖北省的17萬一線醫(yī)務(wù)人員,與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人民解放軍的346支醫(yī)療隊的4.26萬名白衣勇士一道,用一道道血肉之軀,用最頑強的毅力和信念,用不論生死、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合力筑起了捍衛(wèi)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抗疫“長城”。95天以來,白衣戰(zhàn)士們成功治愈了6.3萬多名患者,其中重癥患者治愈率約89%。
毫無疑問,這是發(fā)生在和平年代里的一場特殊的戰(zhàn)爭。武漢和湖北瞬間成了全世界矚目的中心。三個多月的苦戰(zhàn),一日長于百年。90多個日日夜夜背后,又有多少可敬可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
二
那么,該如何給當下的少年一代講述這個沉重的春天呢?如何給未來的孩子們講述這場偉大的抗疫戰(zhàn)爭呢?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日子里,必定會有很多作家和很多本書,來完成這個使命。
對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來說,這場疫情,也是一場嚴峻的“大考”;對于我們的孩子們來說,這場疫情,也是一堂前所未有的“大課”,一本特殊的“教科書”。災(zāi)難教育、生命教育、愛國教育、親情教育、英雄與勵志教育、愛心與感恩教育、科學(xué)和衛(wèi)生健康教育、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無不蘊含其中。
俄羅斯詩人葉甫圖申科寫過這樣的詩句:“把我們的祖國扛在肩上向前走,變成我們父輩的活著的遺囑。”在這場抗疫之戰(zhàn)中,父輩們用各自的勇敢、堅強、奉獻和犧牲,在下一代面前樹立起了一個個崇高的榜樣,也用各自的擔當和行動,無聲地告訴了我們的孩子們,應(yīng)該怎樣更好地去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應(yīng)該怎樣更深摯地去熱愛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為我們這個生生不息、不可戰(zhàn)勝的堅強民族,感到無上的自豪和驕傲。
這,無疑就是我為少年兒童們寫作這本《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2020年春天抗疫紀事》的“初心”。這本書共分以下5個篇章:
第一章“國家的孩子”,講述的是在疫情期間,孩子們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故事。我在這些故事里融進了自己對災(zāi)難教育、生命教育、愛心教育、科學(xué)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點滴思考。
第二章“天使與英雄”,主要講述敢于逆行向黑暗、舍生忘死奮戰(zhàn)在火線上的醫(yī)護人員們的故事。這一部分故事里,也融進了我對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醫(yī)者仁心的職業(yè)精神等勵志教育的思考。
第三章“茫茫人海里”,主要寫社會各界的愛心志愿者和一些普通勞動者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故事。在疫情期間,他們同樣是無私無畏的“逆行者”。從這些故事里,我希望小讀者們能感受到愛心、親情和感恩教育的潤澤。
第四章“閃亮的名字”,主要講述鐘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等科學(xué)家和醫(yī)療科研專家們的故事。與這些“閃亮的名字”緊緊相連的,是科學(xué)家們的大醫(yī)廣德和赤子般的愛國情懷,是科學(xué)家們勇于為國擔當?shù)闹钦唢L骨和英雄氣概。在這些故事里,我想讓小讀者們清晰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國科學(xué)家精神,什么是科學(xué)的力量,也就是鐘南山爺爺所做的那個形象的比喻:只有“用知識縫制鎧甲”,將來才有能力為祖國“披甲出征”。
第五章“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寫的是在抗疫之戰(zhàn)中,世界各國的朋友對中國的無私援助,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守望相助、攜手并肩,共同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疫”壯歌的故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希望這一章里的每個故事,能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和懂得,什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人類共同的敵人病毒面前,全人類團結(jié)一心、守望相助,是多么的重要!
三
回想起三個月前,1月29日,我應(yīng)上海《文學(xué)報》之約,寫出了第一篇記錄身在疫情中心的生活與感受的散文《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感謝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的談煒萍、王雨婷這個年輕的文學(xué)團隊,她們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篇文章,大年初三就跟我聯(lián)系,力邀我繼續(xù)寫下去,為孩子們寫一本書。
當時因為心緒不寧,是寫,還是不寫?我頗有點猶豫。感謝雨婷,數(shù)次電話,不僅幫我堅定了信心,還仔細地幫我規(guī)劃了寫作方案。我從這些“90后”編輯朋友身上,也真切感受到了一種“鐵肩擔道義”的職業(yè)精神,她們同樣也是堅定無畏的“逆行者”。她們的信任和期待,不容我再有半點猶豫。我對自己說:寫吧,只要寫了,就是好的。我不能像逆行的白衣勇士和志愿者們那樣披甲沖上第一線,但我有一支筆,還有一顆滾燙的心!作為身在疫情中的一員,作為一名身在武漢的寫作者,此時不寫,文學(xué)還當何為?
所以,我在這里要真誠地感謝煒萍、雨婷這些年輕的編輯朋友,感謝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這本書,不是我一個人的“作品”,而是我們這個團隊的一份“獻禮”。
我雖然不是武漢人,但畢竟已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也有幸為這座城市寫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和《消逝的武漢風景》兩本書,試圖去擦拭和理解她曾經(jīng)的苦難、風雅、繁華與摩登,以及她的陋巷弦歌與歡騰的市聲。
坎寧安在《時時刻刻》結(jié)尾處假借主人公克拉麗莎之口,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我們嘔心瀝血地寫作,并且充滿最崇高的愿望,然而,我們的書可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珍愛這座城市和每一個早晨,并且對未來充滿極大的希冀。這,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對生活的基本信念:太陽還會照樣升起,新的早晨還會如期來到,生活依然要繼續(xù)下去。或許,經(jīng)此一“疫”,我們將會更加珍愛每一個新來的日子,更加去熱愛這座城市,包括她全部的艱辛與沉重。
在這個漫長的春天里,發(fā)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的故事里,無疑還有孩子們“不能承受之重”。但是,門窗關(guān)不住夢想的翅膀,寒風也阻擋不住花蕾的綻放。我希望這本書,作為2020年春天刻骨銘心的抗疫記憶和奮戰(zhàn)史篇的一部分,能幫助今天的孩子們銘記著這個春天的溫暖與光亮,也讓未來的孩子們,看到人類生生不息的善愛與希望。
謹以這本小書,獻給所有白衣執(zhí)甲的逆行英雄;獻給所有無私奉獻的普通志愿者;獻給今天和未來的孩子們;獻給武漢這座浴火重生的英雄的城市。——是為《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2020年春天抗疫紀事》后記。
2020年5月1日,武昌東湖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