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功匠》:傳統文學與網文的融合發展新嘗試
《傳國功匠》是溫州籍作家陳釀的一部網絡小說,小說的主線是從小在英國長大的年輕人汪楠源,肩負神圣而神秘的使命,從英國回到故鄉——中國東南一個遺世獨立的千年古村落,匯合以蘆葉兒、汪嶼松等為代表的甌越大地上新一代甌匠,為了一批巧奪天工的溫州民間工匠世代相傳的稀世珍寶,以及一本記錄甌匠百工技藝的“秘笈傳書”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傳奇歷程。這部小說篇幅很短,一共78章20余萬字。然而,就在這短小的篇幅內,卻容納了豐富的情節與人物,承載了厚重的文化與底蘊?!秱鲊场肥墙陙砭W文的佳作,它立足客觀的現實,展現了硬核的匠品技術,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獨特思考,預示了傳統文學與網文的融合發展新道路。
匠品技術的硬核呈現
閱讀《傳國功匠》,第一個深刻的印象當屬那些鮮活動人又細膩精致的匠品技藝的出色呈現,幾乎每一章都會列舉幾種精美的匠器或匠技,令讀者大飽眼福,大開眼界?!秱鲊场返淖髡哧愥勈菧刂萑?,而《傳國功匠》寫的正是溫州大地百匠工藝的故事。眾所周知,溫州自古就是一個“百工之鄉”,千百年來,民間有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為了方便敘述,作者并沒有事無巨細,而是讓眾多的工匠集中在甌江支流楠溪江畔的千年古村落里,再整合挑選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工匠進行描寫,從而完成了對甌匠的整體展示??梢钥吹?,作者筆下的“甌瓷”“甌雕”“甌染”“甌繡”“甌戲”各有千秋,各有風采,匠人們無論遭遇如何、性格如何,只要一拿起傳家技藝,無不是如數家珍、技壓群芳。這里讓人驚異的是作者對匠品技術的熟稔,她對匠技不是做簡單的呈現與概括,而是致力于全面的展示與局部的細描,那些精致考究的工藝作品與繁復多彩的制作細節被捕捉、放大,的確令讀者嘆為觀止。例如,寫到“甌瓷”,作者會講到其“胎體細膩,呈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挺高”。繼而詳細介紹汪家甌瓷的九處甌窯以及精美成品。寫到“甌染”,作者會講到“制藍”的所有工藝流程,從種靛、打靛到浸釀、染色一步不落。寫到“甌繡”,會講到齊針、切針、套針、接針、施針、滾針、斷針等二十幾種針法。寫到“甌菜”,會講到溪螺湯、清明餅、清湯素面、千層糕、楊梅酒、矮人松糕、蒙汗雞等各種美食及其做法。寫到“甌雕”,會依次介紹鄴家一門分三雕:黃楊木雕、木活字雕、海島貝雕……可以說,閱讀《傳國功匠》,就好像在讀一部關于甌越百工的百科全書,而正是這些講究又硬核的技術元素的大量使用與呈現,讓《傳國功匠》獲得了十分獨特的藝術氣質與知識魅力,更讓讀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扎實調研與匠心寫作。
不僅如此,還應看到《傳國功匠》盡管重視對技術元素的呈現,但卻并非是將這些元素生硬地組合拼貼,而是將它們與小說的故事情節有效地編織在一起,進而體現出獨特而完整的創作構思:小說的主體情節講述了一個尋找甌寶的故事,而尋寶的每一條線索都與甌匠技藝息息相關,繪有《甌寶圖》存寶路線的“百寶纈”是肖家甌染的先輩扎染的,繡工則出自甌繡南家;“寶藏”的藏身地點位于甌瓷汪家的一處龍窖中,而開啟龍窖的鑰匙是由甌雕鄴家用貝殼雕刻的五把“破刃”。顯然,作者是有意識地通過尋寶勾連起甌匠們的歷史與現實,串聯起他們的生活軌跡與故事,而隨著故事的徐徐展開,眾多甌匠們的生動技藝和精美器物也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完美的展示與呈現。
近年來,隨著網絡文學的不斷提質增速,“硬核技術流”開始逐漸走俏,放棄了不負責任的胡編亂造,“硬核技術流”作品致力于還原現實的真實面目,不僅故事人物飽滿動人,還擁有考究的細節與嚴謹的邏輯,處處體現著科學的精神與專業范兒,獲得了網文讀者的追捧與青睞。從這一點說,《傳國功匠》無疑是“硬核技術”的杰出代表,閱讀它,讀者感受到的不是虛偽做作,而是真誠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是處處有溫度的匠品技術的硬核呈現。
傳統文化的傳承反思
《傳國功匠》給人第二個深刻的印象在于它通過對甌匠匠藝在傳承過程中的種種曲折、艱難進行渲染與描寫,借匠藝的傳承之路反思、重估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并繼而完成對堅守的意義確認。小說中展現的文化非常多元,不僅有甌越傳統手工藝文化,還有浙南地區特有的古村落文化、古老溫州城的市井文化等等。對這些文化元素,作者并不滿足于簡單的呈現,而是著眼于文化的“?!迸c“變”,并在“常”與“變”的更替與博弈中探索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之路,無疑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例如,小說在竭力呈現匠人超高技藝的同時不是一味地頌揚高歌,作者并不避諱甌匠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是大膽又真誠地暴露甌匠們的諸多短處,很多問題甚至是觸目驚心的:甌瓷汪家的家長汪清潭因賭博而陷入龐大的債務糾紛,不僅有家難回,精神上也遭到了重創;甌染肖家改弦易轍做房地產生意卻不慎將家底賠了個精光,肖云志無奈之下不得不放棄家族事業啟動“美麗新農村”項目,卻一步步掉入了敵人的陷阱;甌雕鄴家的鄴終成一心想要壯大自己的貝雕事業卻苦無門路,在金錢的誘惑下漸漸迷失了自我;再如甌菜花家、甌繡南家、甌戲蘆家,這些家族盡管沒有遇到特別嚴重的債務危機,但是也面臨著諸如缺乏創新、人才凋零、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事實上,包括匠藝在內的文化傳承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外界的誘惑、人心的變化自不必說,甚至時間本身便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此小說中才會反復提到那個長達70年的盟約:70年后,如果中國甌匠還將這些國寶工匠技藝一脈相承,那么愛德華家族后人將無償把這一批甌寶歸還給中國甌匠??梢?,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條件是繼承,而一旦缺少了堅守的信念和合作的精神,繼承就會變成紙上談兵。小說最后,五家匠人齊心協力找到了寶藏最后的線索“三十二字訣”——“甌越百工,天地靈氣,龍窖寶藏,澤丕后地。蓮蕊破刃、齊心為鑰,天下瑰寶,匠心一同?!边@不只是尋找到龍窖寶藏的最后密碼,也可以說是繼承一切優秀傳統文化的不二法門。
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這一命題下,《傳國功匠》還帶出了一個問題,在堅守傳承和對財富追求的價值觀沖突上,新一代大國工匠應該如何抉擇。于是,小說中便有了正義甌匠與私欲甌匠之間的沖突。汪楠源、肖霄云、蘆葉兒等正義甌匠尋寶是為了護寶,他們并不被金錢所腐蝕,抵制各種誘惑最終完成心中道義。而相比之下,汪清潭、肖云志、鄴終成等匠人卻紛紛掉入了金錢的陷阱,盡管他們的初衷也是為了傳承手藝,但是在欲望的蠱惑下,他們逐漸迷失了自我……誠然,匠器與匠技的傳承需要經濟力量的支撐,通過恰當的手段與途徑,不僅能夠將祖傳的技藝發揚光大,還能夠獲得可觀的收益與財富,實現傳承與致富的雙贏。然而,金錢的誘惑畢竟是巨大的,能否在金錢面前堅守純粹的道義與初心,這也是考驗每一位匠人的試金石?!秱鲊场分校髡哂眯拇蛟炝藠Z寶的傳奇,經過傳奇尋寶和生死奪寶,對價值觀和財富觀進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反思,最終指向了時代匠人的價值追求和家國情懷。
傳統寫作的網絡轉型
《傳國功匠》給人第三個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寫作方式并不是延續了網絡類型小說的常規模式,走大長文一路,而是充分繼承了傳統文學的寫作方式,借鑒吸收網絡文學的新穎元素,從而完成了傳統寫作的網絡轉型。正如作者陳釀所說,自己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網絡寫手,沒有寫過小白文、總裁文、宮斗、盜墓、修仙、二次元等網絡文學,但是她卻匠心獨運地以尋寶為故事框架,以青年喜愛的網絡化講故事形式,成功展現了甌越大地獨具地方特色的工匠技藝和民族民間藝術瑰寶,這本身便是了不起的創新。實際上,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作家開始觸網,他們的寫作方式與寫作慣性勢必會給網絡文學帶來嶄新的面貌與變革,以《傳國功匠》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網文作品的問世,似乎預示著網絡文學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即將開啟。
相比于類型網文,《傳國功匠》一個較大的不同在于寫作觀念上。曾幾何時,網絡文學被籠統地納入了通俗文學一脈,甚至被生硬地貼上了低俗、粗制濫造的標簽,仿佛網絡文學天然就是上不了臺面的“文字垃圾”。實際上,造成目前大量網絡文學格調不高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網絡形式本身,而是作者的創作觀念在發揮作用。很明顯,《傳國功匠》在創作觀念上確實更加偏向嚴肅的傳統寫作一脈,作者拒絕將文學充當娛樂消遣的工具,而是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為理想為人生的寫作方向,于是,小說中那些粗糙的獵奇與媚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真善美的高揚與正能量的傳遞。翻閱小說,字里行間我們看到的是平凡的匠人們精心呵護傳家的技藝與珍寶,是歷經重重考驗仍舊百折不撓的信念和勇氣,是齊心協力與惡勢力斗智斗勇并取得最后的勝利……這些情節的設置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文學意蘊和思想深度,讓讀者在閱讀中不自覺地接受了精神的洗禮,獲得了精神境界的升華。
同時,作者在“觸網”的同時也不忘積極適應網絡寫作本身的特點,不斷汲取和挖掘網絡文學的內在優勢,盡最大努力讓傳統文學獲得不凡的“網感”氣質,這也是作品最終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不難發現,《傳國功匠》中那些不斷映入眼簾的青年匠人的愛情悲歡、在尋寶過程中的各種探險解謎,跨時代跨民族的情節設定,不正是我們所熟悉的網絡小說的一貫套路嗎?甚至還有一些數量不多卻足夠引人注目的小懸疑、小魔幻、小反轉,也無一不是網絡文學中常見的寫作技巧與攻略,被作者巧妙地化用在了自己的作品里。可見,在技巧層面上,作者確實是有意識地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寫作方式進行融合,將傳統文學的硬核創作,以網文的面貌示人,雙方融會貫通、各取所長,共同抬升了作品的藝術品貌。誠然,我們也并不否認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兩種文體在表達上有著天然的區別,這就導致了作者在運用這些網文技巧和手法的過程中的確有一些生硬之感,例如幾個反面人物的塑造就頗為臉譜化,很多情節設置巧合過多、斧鑿痕跡明顯等等,這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然而,所謂瑕不掩瑜,單是這種能夠自覺地借鑒與化合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創作心態,已經足夠我們為作者點贊,因為這畢竟表明,傳統作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了文學的載體正在悄然變革,并且,他們已經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而沿著這些踏實的腳印,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融合之路必將會走得更加順暢,也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