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誕辰80周年 紀錄片《像水一樣》播出 《李小龍信札》出版 李小龍的若水人生
“李小龍”是人類星河中永遠不會黯淡的名字,他的傳奇會在深邃的歲月中被反復吟唱,帶來持續的啟迪與感悟。
今年是李小龍誕辰80周年,6月7日,李小龍紀錄片《像水一樣》(Be Water),作為ESPN(時代華納旗下有線體育頻道)的紀錄片系列“30 for 30”之一播出。影片播出后口碑不俗,爛番茄新鮮度為89%,iMDb給出的評分是7.8分。
同樣在6月,《李小龍信札》由后浪出版公司和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這本信札集記載了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15年時光,李小龍寫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138封信札。從這些信札中,我們得以領略一代傳奇巨星背后那平凡而細膩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充滿個性的奮斗歷程,讓我們更加接近李小龍的精神世界。
描繪真實的李小龍
而不是虛構的版本
李小龍不到33年的短暫生命是一個人努力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實現的絕佳典范,功夫、表演和生命就是他的探索工具,他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成功將功夫片在世界影壇發揚光大。他創建了截拳道,啟發了綜合格斗等運動,不僅將武術提升至哲思之境,更致力于在生活中實現自我,啟發他人。
紀錄片《像水一樣》由包阮執導,聚焦李小龍的人生,講述他在香港的童年時光,打入好萊塢的經歷,以及一系列電影作品,直到1973年的意外去世。同時展現出了李小龍在鉆研截拳道過程中形成的哲學基礎,以及他個人混合武術的流派風格。李小龍拍攝了《猛龍過江》《精武門》《死亡游戲》《青蜂俠》等作品,紀錄片《像水一樣》曝光了李小龍的試鏡視頻、生活視頻、葬禮等,讓觀眾全面了解他的生活、工作。
相比于其他關于李小龍的紀錄片,《像水一樣》對于李小龍所經歷的種族歧視著墨很多。片中有馬丁·路德·金、拳王阿里的反種族歧視演說,有華工血淚史、排華法案等史料,令人深感李小龍當年在好萊塢闖蕩之艱難。
日前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全美騷亂,又一次令世人關注種族歧視的話題。ESPN選擇在美國當地時間6月7日發布《像水一樣》這部紀錄片,顯然具有深意。
《像水一樣》播出前,李小龍女兒李香凝接受外媒采訪。問及如果李小龍活著,他會怎么看待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李香凝回答說,父親會替他們抱不平。“如《像水一樣》中所講述的,李小龍的一生也遭遇過許多歧視、偏見,所以相當厭惡種族歧視等欺負人的行為。我的父親對種族主義、偏見、‘我們VS他們’的心態、排外和霸凌這些東西深惡痛絕。他喜歡真誠、勤奮工作的人,尊重人們之間的差異和成為獨特的個體。他相信統一性,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個人的責任,自我檢查,幫助鄰居,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屬于一個家庭。”
《像水一樣》的導演包阮作為越南裔,深知亞裔演員在好萊塢的艱辛,也因此,他對于李小龍所取得的成就充滿尊敬。對于執導這部紀錄片,包阮表示,為了發掘我們心儀的英雄人物,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我們必須要知道他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必須深挖他們的人性特點。他說:“這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種更人性化的對李小龍的整體看法。我認為這是我們作為藝術家需要進行的,更廣泛的對話的一部分,關于我們決定如何描繪——尤其是真實人物,以及我們的責任是什么。有時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表達需肩負的責任,尤其是銀幕上有色人種的角色。我們必須描繪清楚,一個更真實的李小龍的故事是什么樣,而不是一個虛構的版本。”
每一封信都是
李小龍“生命中的一塊里程碑”
還原一個真實世界里的李小龍,是《像水一樣》和《李小龍信札》所共同追求的。
李小龍出生于舊金山,后隨家人回到香港,因為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名角,所以李小龍幾乎是在后臺長大的,3個月時就被父親李海泉抱著,出演了第一部電影《金門女》。回香港后,李小龍并不是個省心的孩子,他愛玩鬧愛打架,以至于有人去跟他父親告狀說,再不管教李小龍,他就有可能加入黑社會,以后被警察抓走。煩惱之下,家人才決定將李小龍送到美國老友那里。1959年,李小龍懷揣100美元回到舊金山,上學之余,靠教恰恰舞、在餐館打工掙家用。
在1960年5月16 日寫給師弟張學健的信中,李小龍描述了自己在美國的生活:“自從木人樁運到和裝妥后,練習起來亦方便得多。先時我正在愛迪生技術學校就讀,并會在今夏畢業。雖計劃于明年(1961 年)進入大學,但目前尚未決定修讀何科,待肯定后再寫信告訴你吧。赴美之后,我發覺到那些諸如恰恰舞等玩意,皆屬毫無意義的消閑玩樂;相對起來,還是讀書實際得多,因為個人的將來完全取決于學識。自從踏足此間,我再沒有向父親要求過任何接濟,而為了生計,課余唯有在餐館里兼職。坦白說,日子確是很艱苦。”
功夫、表演和生命是《李小龍信札》中收錄的138封信札的主題。這些信件保存了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思考過程,講述了諸多好萊塢與港片的幕后故事;呈現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外華人、美國亞裔群體的生活場景和奮斗經歷,使得站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龍更加形象立體。
從這些信札中,可以看到李小龍開始在美國推廣彼時尚無人知曉的功夫,分享他曾向木村武之等人言及的哲思與武學建議。信札還顯示了他最具創造力的時期,當年他的宏愿剛剛起步,誓要創立獨樹一幟的武學體系,而他播下的種子最終長成了武術界的一棵參天大樹——截拳道。
在李小龍人生的幾次重要節點,都選擇借書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兒、1969年1月4日致張卓慶、1972年8月12日致水戶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這四封信堪稱李小龍的微型自傳。此外,還可以一窺李小龍在面臨諸般挑戰時與妻子琳達的往來通信,從中了解到他和家人分隔兩地的痛苦,他對孩子的深愛及打心眼里的自豪感,他為終能以一己之力養家的喜悅,他對20世紀60年代末那些“噴氣機闊佬”的失望,以及他和一些名人的交情、友誼,包括羅曼·波蘭斯基、詹姆斯·柯本和史蒂夫·麥奎因。
《李小龍信札》的編者是約翰·里特,他是目前關于李小龍的工作、生活、訓練法和哲學思想的最為權威整理者,唯一獲李小龍遺產機構授權可以閱讀使用所有李小龍私人信件、讀書筆記和草圖的人。約翰·里特表示,手捧這本作品相當于李小龍的私人相冊,其中的每一封信都代表著他生命里的一個事件、一張快照,原汁原味地重現他當時的真情實感,每一封信都是李小龍“生命中的一塊里程碑”。
主要視自己為武術家
其次才是演員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曾說:“我丈夫李小龍主要視自己為武術家,其次才是演員。從他13 歲起,為了自衛防身,開始學習詠春拳。19年來,他把所得的知識轉化成為一種科學、藝術、哲理和人生之道。他通過不斷的鍛煉和訓練身體,通過閱讀與反省培育其心智,一直不斷記錄自己的感悟與意念。
“在李小龍一生無止境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表達之中,他從未中止過探索、分析與修正其所學之一切。他主要的資料來源是其私人的圖書室,藏書超過2000冊,題材包括各式各樣的身體鍛煉、各類武術、搏擊技術、自衛術及其他相關領域的資料。”
在1962年給曹敏兒的信中,李小龍寫道:“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響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將練功視作一種身體力行的文化、一種思維訓練、一種自衛之術,同時也是一種生活之道。放眼所有武術形式,功夫當屬最上乘,然而由中國功夫衍生出來的柔道和空手道,雖然僅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如今卻幾乎風靡全美。之所以如此,只不過是因為這里根本沒人聽說過功夫這種至高藝術,此外,自然也有缺乏有功底的武術教頭的緣故……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讓我成為美國首位功夫教練,未來依舊任重道遠,我要進一步磨礪武藝、陶冶性情。綜上,我的目標是在此創立第一所功夫武館,然后逐漸將其推廣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時間實現自己的全部計劃)。我這么做不單只是為了賺錢,還涉及許多其他因由,例如:我希望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我喜歡教授功夫、幫助他人;我想令家人生活富足;我渴望有所建樹;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功夫就是我的一部分。”
李小龍經常在信件中和朋友切磋功夫,并且總是情真意切地抒發自身的為人之道——與他人交往務必“真實”“真誠”且“真摯”“愛、和睦與兄弟情”,例如他在給好朋友、“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的信件中,談及李俊九參加的1969年全國賽時說,“你的心態決定了這件事的意義,決定了此事究竟是絆腳石還是墊腳石,記住,只有灰心喪氣之人,才會徹底落敗。成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一個人的心靈造成了何種影響……我寫這些不是為了哄你開心,當然,可能也有那么點意思,我真正想讓你知道的是,落子成局,無可逆轉,事到如今,你不應再為那場全國賽焦思苦想了,都
過去了,日常的所思所想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你畢生的成就,請記住,成功只是一個過程,不是終點。”
總之,在書信中,你能看到李小龍是如何鍥而不舍地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你還能與李小龍一道徜徉在那些沉思、安靜、自省的時光里。
李小龍妻子琳達在《李小龍信札》的前言《典范》一文中提到,差不多至李小龍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依然習慣性地給家人、朋友和同行去信,在信中與他們交流思想和情感,“而今看來,這些信又何嘗不是一種福祉!由此,我們無須借助模糊的對話回憶去了解他,我們手握著這個一生致力于自我表達的人的親筆信札。在電影里,小龍以武術向這個世界表達自我。而在這些信件里,小龍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誠的靈魂,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他能言善辯的性格。而我最引以為幸的一點是自己曾收到過小龍那么多的來自書信中的肺腑之言。每當我重溫他的書信,一波波回憶的浪潮便席卷而來,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到決定命運的人生大事。小龍在信里對家庭生活多有著墨——小事居多,例如誰來照顧狗狗,航班什么時候抵達;其間也穿插了些許足以改變人生軌跡的大事,例如孩子的降生、親人的辭世。大抵也和大多數人的生活無甚區別,但在這些信中尤有一點與眾不同——實現夢想的典范。”
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對很多人來說,李小龍除了是武術大家,是功夫巨星,還是一位哲學家。
紀錄片《像水一樣》的片名,就選自李小龍那段著名的話,“放空你的思想,像水一樣無形。你將水倒入杯子,它就變成杯子的形狀。倒入瓶子,就變成瓶子的形狀。倒進茶壺,就變成茶壺的形狀。水可以潺潺流淌,也可以洶涌澎湃。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李小龍的武術之道也蘊含著他的哲學思想 ,在他著名的《截拳道之道》中,李小龍更是在武術理念中融入了其哲學思想:
從武術中獲得啟發,是指要破除一切令“真知灼見”與“真實人生”迷蒙不清的障礙。同時,亦含有無窮的擴展。事實上,重點不是要把片面的發展融入于整體,而是整體處理及統一片面。 假如你無所執著,外界之事物就會自己顯露。動如水,靜如鏡,反應如回響。
“虛空”是無法被定義的,正如至柔之物無法被折斷一樣。
我在動,亦可謂全然未動。我恰似浪濤下的明月,永遠顛簸、搖移不止。這不是“我正在做這件事”,而是在一種內心深處的自覺:“有什么事通過我而發生了”或“有什么東西在為我做這件事”。自我意識是對一切適當身體行動的最大阻礙。
心靈的局限意味著它凝固。當需要時它不再自由流動,它已不再是心靈中的真如。
你與生俱來的武器,具有雙重目的:1. 摧毀你面前的敵人——毀滅一切阻礙和平、正義與人性的東西。2. 毀滅你自衛本能的沖動,摧毀任何干擾你心靈的事物。不是傷害任何人,但要克服自己的貪婪、憤怒與愚昧。
……
在1972年寫給麒麟的信中,李小龍寫道:“當你用一雙慧眼審度自己的人生時,無疑會更加了解自己 (即是說,自身精神與肉體的力量全都暴露無遺),了解所有身外之物皆屬虛影、淺薄異常。易言之,自知即自由。多言一句:內在能量與外在體力能引導你實現畢生所愿——將你生而為人的責任落到實處。”
紀錄片《像水一樣》除了表達李小龍的精神內核外,導演包阮還有其他考慮。他表示,美國在碰上疫情、種族歧視等問題時必須不斷改變,他說:“整個國家必須一起進步,就像水一樣,絕對不能停滯不前。我希望這部紀錄片讓人思考作為美國人的意義。我們從不同的國家來到同一片土地,1960年華裔演員來到好萊塢,大多飾演反派角色,李小龍這部分的故事在過去被忽略了。”
李小龍生前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并不喜歡被稱為“超級巨星”,他認為明星這個詞意味著幻滅,對于自己的身份認同,在被問到“你認為自己是華人,還是北美人”時,李小龍回答說:“你知道我想怎么看自己嗎?把自己看作一個人。”
李小龍認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些采訪視頻都在《像水一樣》中有所呈現,而這些內容,在當今也顯得尤為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