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IP熱,更需要冷靜的創作態度 ——從《鬼吹燈之龍嶺迷窟》看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
盜墓在國內是一個比較敏感的題材,但在國外卻始終不乏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佳片,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古墓麗影》系列、 《奪寶奇兵》系列以及《木乃伊》系列。
近幾年,中國盜墓題材影視作品大有“開拓江湖”之勢,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根據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系列和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網絡小說改編的影片。從原著來看, 《盜墓筆記》系列小說更加側重于九大盜墓家族背后錯綜復雜的歷史聯系和主角的成長之路,這一點從《盜墓筆記》的衍生作品《老九門》 《沙?!返榷伎梢娨话摺鹘菂切皬囊粋€對“倒斗(盜墓) ”完全不熟悉的大學生變成獨當一面的“行家” 。而《鬼吹燈》就顯得更加“純粹” ,注重的是人與自然和歷史的博弈,全冊圍繞著雮塵珠將三代人的故事串聯起來,全書邏輯嚴密,細節處理上十分到位,書中穿插著的文化科普也十分值得一看。
雖然圍繞著這兩部作品的各類“抄襲”之聲不斷,但毫無疑問這是兩部極其優秀的盜墓題材小說作品。發展至今,兩部小說都形成了自己的龐大的IP網絡,翻拍劇陸續被搬上了熒幕。今年4月疫情期間由費振翔導演,潘粵明、姜超、張雨綺主演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 (以下簡稱《龍嶺迷窟》 )網劇在騰訊視頻獨家上線,短短幾天就迎來了網民討論的熱潮,豆瓣評分8.2,知乎推薦度高達85%。可以說,相比于前幾部《鬼吹燈》來說,這是一次相當成功的翻拍,也為接下來《鬼吹燈》網劇宇宙的展開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龍嶺迷窟》改編自天下霸唱的同名盜墓小說《鬼吹燈》的第二部,劇情與第一部《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相連,人物關系也沒有變動。胡八一依舊是整部小說的靈魂人物,從小在軍區大院長大,自己也在軍隊中歷練了一段時間,后因違反紀律被軍隊遣返,投靠在北京做古玩等小生意的發小王凱旋(王胖子) ,故事就從兩人在車站碰頭開始。
我認為, 《龍嶺迷窟》的成功對當下網絡文學的改編,特別是一些高熱度題材小說的IP化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筆者以為,《龍嶺迷窟》給當下網絡小說影視劇翻拍市場帶來的可借鑒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原著的精細化處理,修剪“細枝末節” ,留下原著主干,實現較高的細節還原度。網絡小說所涉及的各類題材往往和較為傳統的文學形態并不相同,盜墓小說尤其在我國主流文學觀念中屬于比較敏感的題材,一部如此“非主流”的翻拍劇不但上映而且取得如此顯著的口碑實屬不易。從影片呈現來看,劇中的一些“迷信”和“神魂”之類的“枝丫”被刪去,只留下最貼近原著主干的核心劇情。當然,影視劇是在小說基礎上的再創造,從某些角度來說,改編后的影視劇是脫胎于原著母體的獨立的個體,若完全將小說當成劇本來拍攝,也會剝奪了讀者們自由想象的空間。
堅持作品的藝術性,不一味追求“小鮮肉”的“流量”效應;2016年8月,同樣是盜墓題材且熱度極高的《盜墓筆記》大電影在全國各大影院正式上映,該片由李仁港執導,鹿晗(飾吳邪) 、井柏然(飾張起靈) 、馬思純(飾阿寧)等一線“流量”加盟,坐擁10.05億票房,豆瓣評分卻只有4.7分,并且若是刨去演員忠粉的貢獻,票房就更不可觀。當然,“流量”并非壞事,“小鮮肉”也未必一定難挑大梁,只是在影視劇范圍內,“流量”需得為“演技”讓路,若“德能配位” ,便皆大歡喜。反觀此次的《龍嶺迷窟》 ,三位主演潘粵明(飾胡八一) 、姜超(飾王凱旋) 、張雨綺(飾Shirley楊)都稱得上是資深演員,雖然潘粵明被譽為“最圓潤版胡八一” ,但其出色的演技足以讓人忘卻外形上的差距。張雨綺飾演的Shirley楊臺詞功底一度被網友指責“生硬” ,但我認為不論是從氣質還是外型上來說,張雨綺都十分還原Shirley楊的形象。早在該劇開拍前,費導就放話說不會把大部分的資金花在給演員的片酬上,也不會考慮動用“小鮮肉” ,因為“怕他們吃不了這苦” 。
豆瓣上一位網友如是總結IP電影:“何謂IP電影?‘急得發燒的資本+滿臉寫著搶錢的原作者+美術指導冒充的導演+只會復制粘貼的編劇=照單全收的觀眾’ 。 ”評論雖苛刻,也并不是全無道理。但無論如何,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正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潛力,處于如火如荼的上升期,不論是詭譎的劇情,抑或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都是觀眾們樂見其成的,但如欲突破“高人氣低口碑”的瓶頸,卻仍任重而道遠。如果制作方能夠對“IP熱”保持更冷靜的創作態度,不是急于將原著的傳播熱度進行影視化變現,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花在作品本身上,我相信此類影視劇在未來的市場上一定可以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