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批評:向質樸回歸 ——寫在《思想走向劇場——2018北京戲劇年刊》出版之際
沒有優秀的劇本,再有才華的導演和演員都無從施展;沒有真正的批評,戲劇舞臺就是一潭死水,戲劇事業就不會進步。如果說優秀劇本主要取決于創作者,那么真正的戲劇批評則既取決于評論家,也取決于創作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當下商業文化的沖擊下,評論家能否講真話,能否嚴肅、公平、專業地評戲,主要由評論家自己來做選擇。一旦評論家將自己對于一出戲的看法公諸于世,如果他恰好講得既恰當又得體,那么判斷他的評論是否真正能對這一類戲劇作品的編導表演有幫助和改進的作用,就取決于創作者們的態度和做法了,取決于他們是否能真正聽了進去并消化吸收,并最終將其落實到舞臺呈現上。
過去我們的評論家憑著對藝術的熱愛,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但現在創作者很難聽到真實的聲音,公平的批評不多。曾幾何時,我們已經習慣了沒有批評的舞臺,一旦出現尖銳的聲音,可能會引來很多不快,甚至是側目。一出戲出來,我們往往都是有傾向性地選擇評論家,批評的聲音能通過咬耳朵傳達給創作者都已經成為良心的象征,在某種程度上批評家甚至淪為了宣傳工具,真正的文藝批評園地變成了一個噤若寒蟬之地。
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盡管我們的戲劇批評現狀(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整個文藝批評)存在著這些不能令人滿意的情況,我也還是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因為一出好戲的誕生是要通過不斷打磨得來的,劇本要打磨,舞臺呈現要通過數輪甚至數十輪演出的打磨,而這個打磨過程在本質上就是批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需要創作者時時刻刻的自我審視,更重要的則是來自觀眾和評論家的真知灼見。任何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夢想的藝術工作者,都渴望創作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優秀藝術作品。為了創作出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很高藝術水準的作品,擺在藝術家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不斷吸收新的東西,而其中最便捷的辦法,我認為莫過于理性地對待批評、理性地接受批評。在新時代的創作者不斷追求更加高遠目標的同時,真正的戲劇批評必然會回歸到它本來應有的質樸。
在新世紀以來的將近20年的時間里,北京劇協在推動首都戲劇界形成良性的戲劇批評生態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一是創辦了幾個很有影響力的戲劇展演活動,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北京喜劇周、北京(臺湖)影偶藝術周等,在把各類優秀劇目納入演出的同時,還在活動中以較大的篇幅開展戲劇評論活動,評論家和創作者共聚一室,探討當下戲劇舞臺上出現的各類問題和面臨的各種挑戰,擘畫戲劇藝術的未來,期望能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架起一座創造者與評論者之間的橋梁。二是開展專門的戲劇藝術評論活動,每年組織十幾個演出劇目的研討會,評論家對劇目逐一把脈號診,提出針對性、操作性都很強的修改意見,創作者也把自己的困惑和猶豫和盤托出,與評論家進行非常深入的切磋與討論,共同開創和營造了一個創作者與評論家良性互動的小的戲劇生態環境。三是在戲劇評論的推廣與宣傳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聯合有影響力的媒體把評論家的關切傳遞給社會和公眾,推動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力量關注戲劇藝術。如今,北京劇協還特別推出了戲劇評論集《思想走向劇場——2018北京戲劇年刊》,輯錄了戲劇評論家對于2018年首都戲劇舞臺上呈現的部分劇目和熱點現象的關注與討論,這是北京劇協重視文藝評論、戲劇評論工作的重要舉措,相信一定會對首都戲劇評論工作,乃至首都戲劇創作的繁榮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今天,看戲的人越來越多,對于寫戲、排戲和演戲的熱愛有增無減的戲劇人也越來越多,觀演雙方對于戲劇藝術的期待都越來越高,所以,戲劇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也是顯而易見的。我相信,在新時代勉力前行的戲劇藝術,距離我們的理想之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