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好書2020年5月榜單
《雁過留聲:我的青蔥歲月》
金雁
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4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明揚
一直以《十年滄桑》和《從“東歐”到“新歐洲”》這樣的嚴肅著作示人的著名學者金雁,這次拿出了一本個人化色彩十足的回憶性隨筆《雁過留聲》。作為一名女學者,回憶的筆觸溫婉細膩,但時有令人唏噓的特殊時代反思,再次證明了個人回憶不可替代的反思價值。
也不用擔心本書過于沉重,書中的男主角“秦老爹”以一人之力平衡了全書,讓本書的后半部分充滿了戲謔,這也是一種高級的學術八卦吧。
《她們》
閻連科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20年4月
華文好書評語 | 楊慶祥
《她們》是閻連科一次與眾不同的書寫,他放棄了虛構的魔法,轉而用紀實甚至是論文的形式來完成對中國最基層女性的觀察和思考,他試圖讓這些沉默的大多數通過書寫獲得形象和聲音,并反思作為一個男性寫作者本身的局限和偏見。對閻連科這一代作家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同時也是艱難的起點。
《走出唯一真理觀》
陳嘉映
藝文志eons|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5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劉憶斯
本書是陳嘉映先生選編自己于2007—2018年間所作演講、訪談與評論結集。然而,多篇文章在主題性上的統一——在放棄唯一性的同時,如何還能堅持真理性,不陷入相對主義?讓全書也具有天然的整體感和完成感。
哲學討論容易流于空疏與封閉,從理論到理論,并用專業行話把一般讀者關到門外。陳嘉映則強調在從事反思活動時,盡可能去做實際的事,要靠比較厚重一點的生活把反思托起來。要深入自身之中,亦不脫離自身所處的世界。“思想不超越到另一個世界去把這個世界作為對象來思考”。他對思想與現實的關系有高度的警覺,“知識人從來沒有成功地指導過社會的發展。社會自行發展。知識人的任務與其說是指導社會,毋寧說在于指出這個發展過程中的危險”。
在陳嘉映看來,哲學不高踞于生活之上,而是來協助我們反思生活,思想是要增益元氣才好。這可能也是陳嘉映能召喚許多學院以外讀者來讀他的書,并感到受益的原因。
《東言西語 : 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
鄭子寧
后浪|敦煌文藝出版社
2020年4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劉玉海
我們每個人自小開始,都會說著各自的語言,但在穩定而熟悉的環境里,對這語言是日用而不查;而一旦跨出某種文化邊界,語言的差異往往是對我們的第一重文化沖擊:同是漢語,不同地域之間,讀音差異之大,幾近云泥;而另一些地方雖遠隔天涯,卻有著高度相似的語言。那么,語言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普通話、港臺腔又是怎樣形成的?粵語真的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更適合讀古詩嗎?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又透露出怎樣的文化密碼?……如果細究,關于我們熟悉的語言,又有太多的疑問。《東言西語》即是一本聚焦語言差異和其背后文化歷史流變的有趣著作,雖篇章短小,但學識浩瀚,且妙趣橫生。
《表演·體制·觀眾:1949-1966年的社會主義明星》
趙麗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弘
一部罕見的電影研究著作,對1949-1966年(十七年)間明星和時代相互關系做出了富有創見的梳理。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新的藝術標準確立,無論是電影的生產還是電影創作、表演及明星生產機制,都置于新的政治文化之內,唯有符合新的藝術標準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才能得到認可。1962年,文化部定名宣布“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包括“22大明星”。兩年五個月之后,22位演員的大幅照片又被全部取下。1994年2月4日廣電部電影局和中國影協聯合在北京再次表彰了這22位電影演員,他們接受了“人民不會忘記”金質獎杯。新中國“22大明星”再次出現于公眾視野。盡管娛樂化大潮泛濫使得“明星”一詞幾乎失去意義,但政治與流行結合產生的“22大明星”仍獨具魅力。本書將政治文化、電影藝術等多個領域相結合,以時代的歷史背景為參照,對十七年時期的電影文化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
《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弋舟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5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英
一直以來,弋舟的書寫都圍繞“孤獨”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超過2.5億(截止2018年年底的數據)的老年群體的生存現狀。
通過一年多的田野調查,他帶著兒子尋訪了數十位生活在鄉村和城市的空巢老人,最后從中選擇了21位老人講述的生命故事,寫就了這本非虛構作品。空巢老人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如何改善他們的境遇,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故宮六百年》
祝勇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年5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英
祝勇新書《故宮六百年》是獻給紫禁城600年的大禮。身為故宮研究員,祝勇豐厚的知識儲備,溫潤典雅的文筆,包含情感溫度的文句,近水樓臺之先,引領讀者潛入故宮的隱秘角落,去探求現場背后有趣的歷史故事,感悟歷史的深邃和傳統文化的內在精華。
《錦衣衛》
易強
后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0年5月
華文好書評語 | 張弘
本書以錦衣衛建制始末與職能發展,及錦衣衛和相關機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表現展開敘述。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初衷為維護綱紀禮儀,但其后賦予更多職能并獲得更多權力,使得監督、制約錦衣衛的東廠設立。以專制資產為昂貴成本,明朝皇帝獲得了客觀的專制收益。但是,任人唯親在專制制度下成本巨大,明末史家沈起認為,“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但歸根結底,這種制度始終存在不可克服的腐敗及種種統治危機,本書以錦衣衛這一機構的興衰,揭示了一元權力之下的統治困境。
《此時懷抱向誰開》
袁一丹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4月
華文好書評語 | 楊早
袁一丹喜歡畫坐標系,她評《秩序的淪陷》,橫軸是二戰史的背景,縱軸是中國自身的思想脈絡,所謂“易代之際的抉擇”;她寫“北平淪陷的瞬間”,看重的不是史書記載的撤離與入城,而是代表北平人共同體意識的“水平軸”:吃飯穿衣,婚喪嫁娶,日常生活……坐標系讓曖昧難明的歷史變得立體,是一種“升維”,也讓歷史多了無數的線頭,一個人的閱讀,一個景點的顯隱,一所大學的興衰,都變成進入歷史的路徑。有時候,方法、視角的重要程度,超過了書寫對象本身。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
陶曉清 | 統籌
楊嘉 | 主編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華文好書評語 | 許金晶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一份記錄臺灣民歌運動四十年歷程的珍貴圖文資料畫冊,眾多當事歌手和推動者的第一手歌曲作品、回憶和評述文字、演出照片與媒體報道資料等,被悉數收納其中,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都非常之高。后浪在中國大陸引進出版的這個版本,比臺版晚了五年左右問世,剛好趕上民歌運動四十五周年的節點。無論是當代華語流行音樂史,還是當代社會文化史與兩岸文化互動史的關注者和研究者,都非常值得收入本書,并仔細閱讀和珍藏。
五月人氣榜
讀者投票最期待的3本好書是:
01《材料與文明》毛衛民,1941票
02《太陽之下無新事》余永定,1835票
03《時間深處的花園》田藝苗,1649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