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博物館如何發展 ——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啟動
打開手機,足不出戶,便可輕松暢游博物館。360度全息體驗,3D效果觸手可及,甚至比在展柜里看實物還清楚。
5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南京博物院聯合承辦的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強調當下博物館對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認識。
線上+線下的智慧博物館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遇到了自創立以來最特殊的情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成千上萬家博物館仍處于關閉狀態。疫情期間,“云博物館”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全球各大博物館充分利用新媒體等技術,在線向公眾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為博物館帶來全新的流量和關注。
數量豐富、多種主題的博物館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歷史、學習文化、增長見識,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線上游覽博物館早已不是新鮮事。如何讓大數據、5G、虛擬現實等技術與文博行業相結合,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民眾?
當天的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與新華社緊密攜手,組織全國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國云展”平臺,上線了一批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在線展覽,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廣闊的網絡世界。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南京博物院策劃推出了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專題展覽:“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展覽以“春秋到秦漢”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展示了包括南京博物院在內的9家單位的約250件(組)文物,這也是“國云展”平臺第一個以5G技術方式開幕的展覽。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一步步向數字化、科技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歷史文物“活起來”,讓人們“觸手可及”。
今年春節期間,當人們因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中時,全國博物館系統狠抓防控、主動應對,推出2000多個線上展覽,涵蓋在線虛擬展覽、數字全景展廳、博物館大數據平臺、文物數字化展示項目等多種類型,博物館網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
在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看來,必須用改革創新推動博物館現代化、智慧化進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在博物館推廣應用,智慧博物館建設方興未艾,‘云展覽’風靡互聯網,博物館成為智慧生產和知識創造的基地,博物館走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平等多元包容的新博物館體系
在博物館的公共歸屬無爭議的情況下,廣泛、平等、無差別的接觸權成為博物館積極追求的目標。
“博物館是促進社會平等、多元和包容發展的文化力量。”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告訴記者,現代博物館在創立之時,就是打破知識壟斷,破除社會不平等的有力舉措,是尊重個體、啟發民智、展示多元、包容萬物的重要公共文化機構。
作為主會場活動的一部分,當天下午,一場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為題的論壇在南京博物院舉行,來自國家文物局、國際博物館協會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展開研討。“數字技術助力包容性博物館”“博物館的多元包容表達”……專家學者暢談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思路。
為配合這一主題,南京博物院聯合八座博物館展出從春秋到秦漢時期的數百件文物,包括兵馬俑、王子午鼎等知名文物。以前想看到這些極其珍貴的文物,恐怕要跑上大半個中國。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各地文物行政部門和博物館也圍繞年度主題,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良渚博物院推出“在良渚,看世界”征集活動,邀請參賽者分享自己在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和遺產地的獨特見聞;安徽博物院與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共同推出原創展覽“融·合——4-5世紀北魏平城文物展”,闡述北魏平城時代在華夏民族融合進程中的重要意義,領略華夏文明海納百川的胸襟。
如今,平等包容多元的博物館吸引著越來越多市民與游客的駐足欣賞。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備案博物館達5535家,比上一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全年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
“‘十三五’以來,中國平均每兩天新增一家博物館,達到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普惠均等成為中國博物館發展的顯著特征,多元融合助力博物館功能和作用彰顯,改革創新推動博物館現代化、智慧化進程,交流互鑒指引博物館邁向世界舞臺。”劉玉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