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口罩藝術展,呈現夏陽丁立人李山等作品
“呼吸之間”口罩藝術展近日在上海新橋美術館對外展出,澎湃新聞獲悉,這一展覽的參展藝術家既有年已九旬的知名藝術家夏陽、丁立人,也包括李山、孫良、張郎郎、羅小平等。主辦方表示,經歷過疫情之后,這一展覽用“呼”與“吸”這一對充滿象征性與矛盾性的詞,來轉喻、嫁接、呈現、延異、追問,乃至反省當下藝術界一系列的“問題”。
此次展覽共計展出60余件藝術作品,參展藝術家除夏陽、丁立人等名家外,也有剛剛起步的青年藝術家,更有充滿希望與童趣的兒童繪畫。有耄耋之壽的老者,更有此起彼伏的“后浪”,可謂老牌與新銳同場對話,有當代藝術中前衛的生物藝術,影像、裝置、雕塑作品,也有探索東方藝術特色的各種藝術形式,如書寫、水墨、民間藝術、大漆、巖畫、戲曲人物再轉化等等,有體制內專家教授的嚴肅創作,宏大敘事,也有非體制內的原生性涂鴉追痕。
其中,夏陽與丁立人兩位先生,耄耋之年,德高望重,以夏陽先生而言,60多年前即在臺灣創立東方畫會,此后輾轉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地,2002年定居上海,可謂流離漂泊大半輩子,在經歷過“歐風美雨”之后,西方當代藝術的路子,他基本都走過,而且走得很早,很前衛,但是他最終還是回到與自己血脈、文化根性貼近的東方。夏陽認為,中國的民間藝術,完全可以進行當代的轉化,“再搞西方那一套把戲,沒意思的,沒自己文化根性的作品,很少有靈魂。”夏陽與丁立人在繪畫上一個很重要特征就是將中國民間藝術當代化,進行新的轉化與創造,從而喚起大家對東方藝術的視覺感知與精神共鳴。
年已90的丁立人老先生在現場發言中從大的架上繪畫談到東方繪畫的特殊性,再延展到繪畫藝術的具體美學與呈現,并對此次展覽將繪畫與口罩結合的方式給予肯定。
口罩藝術作品
對于展覽的名稱,策展方認為,“呼與吸,不僅僅指人之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更是人類各個系統依起依變,依生依化的象征,也是權能場有,因果互攝,即用即有的無間全息的生命狀態,人只有呼吸順暢,才能身心逸樂,故此它更是去我執以返本心,道體一貫,萬物吐故納新的生生大化之理。”
主辦方表示,這次展覽意直面藝術生態當中結構性與系統性的混雜狀態,及其在西方當代藝術沖擊下的尷尬境遇與精神困厄,“近現代以來,我們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有過機械式的模仿,有關跪舔式的崇拜,甚至有過直白的抄襲,當然也有創造性的轉化。具體到當代藝術40年,也同樣是五味雜陳。我們必須思考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代中國藝術可以給世界貢獻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觀?”
羅小平雕塑
參展的羅小平的疫期雕塑《隔離期手記》,是把疫情期間每天發生的社會時事新聞,融入自己的創作當中,表現各類人物的精神世界,表情極為豐富,有的是關于苦難、惶恐、掙扎;有的是關于無助、求援和勇敢;有的是善良、奉獻和犧牲,豐富多元,其中一則《隔離期手記》是記武漢一位九十歲老母親,為了家庭其他成員不被患上新冠肺炎的六十四歲的兒子感染,自己冒險獨自照顧兒子五天五夜,直到把兒子送進隔離病房,還書寫一封永遠無法送達的信,“兒子,要挺住!……”
口罩藝術作品
展覽統籌裴今梅女士表示,疫情對藝術家來說,并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疫情也給了藝術家一個自我認知、自我反思的時間段,就像中國畫的“留白”,大家停止了腳步,交際應酬少了,才能真正走入自己的內心,此次“呼吸之間”,是大家在疫情期間的自我認知,自我思考的一次集體呈現,也是詩與遠方的再出發。
據悉,此次展覽由“藝術的味道”、今絢文化主辦,由新橋美術館、上海巨臣企業支持,將持續至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