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閱讀要做到兩個結合
近期的中國文壇傳來一個噩耗:知名作家葉永烈于5月15日病逝。這個消息在讓我們震驚與遺憾之余,也勾起了很多人對童年時光的回憶——那時候,一本《小靈通漫游未來》,帶給我們多少美妙的幻想。
那是一個圖書資源極度匱乏的時代,也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小靈通漫游未來》以其題材和內容的開創性、稀缺性和適切性而創造了一個童書銷售的奇跡。直至今日,還有很多人以超越它當年所創造的銷售記錄為某種評判標準。
“小靈通”的時代已經遠去了。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圖書資源極度豐富的時代。所以今天的兒童閱讀方面出現的最大問題,不是無書可讀,而是面對著琳瑯滿目的書海,如何挑選好書。用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東華老師的話來說,“我們面臨的不再是圖書匱乏癥,而是選擇困難癥。”
另一方面,技術化和產業化在改變整個時代面貌的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文學的面貌和發展路徑。“文學”早已突破了傳統文學的范疇,很多時候,它只是文化產業鏈中的一環。
一些優秀的童書作家出于對文學發展新趨勢的敏銳認知,積極探索童書產業化創作之路,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當然,這種探索也一度引發一種堪憂的現象,那就是只看重童書產業化創作的可復制性和巨大的利潤空間,失卻了寫作的初心和對讀者的“衷心”,將圖書作為一種純粹的商品看待。但瑕不掩瑜,這種局部的現象并不能掩蓋童書產業化的光明前景。
在這樣一種快速變化的時代氛圍中,我們該如何去引導我們的孩子進行有效閱讀,讓閱讀為他的精神成長助力?
簡而言之,是要做到兩個結合——輕閱讀與深閱讀的有機結合,自由閱讀與引導閱讀的有機結合,并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而調整其比重。
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們應該允許孩子根據其興趣進行自由選擇和自主閱讀。許多優秀的作品,特別是優秀的類型化作品,如少兒科幻領域的《校園三劍客》《超俠小特工》《小魚大夢想》《少年冒險王》《開心機器人》等,善于揣摩孩子的心理,能以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講述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孩子讀起來往往津津有味。此外,還有各種科學類、人文類等等非文學類的圖書。這樣的作品,即使其文學價值沒有達到最高標準,我們都不妨放寬尺度,讓孩子從中去體會一種單純的閱讀的樂趣。畢竟,興趣是孩子的精神世界與外在世界產生鏈接的交匯點,能在孩子的心靈、情感和思維等方面觸發奇妙的化學反應。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讀那些“陪伴成長的書”。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并不必然以孩子的興趣、口味作為考量的第一要素。孩子初讀起來或許覺得有些艱深枯澀,但當他讀進去了,他從中吸收到的營養,或許會成為滋養其一生的精神食糧。
在我的閱讀經歷中,有一件小事,一直讓我記憶深刻。在我的少年時代,曾經在外公的案頭看到過一本《紅樓夢》。那本書已經很舊了,外公視若珍寶,我討要了好幾次,才讓我拿回去看。但書中描繪的那些勾心斗角、愛恨情仇,總讓我看得懵懵懂懂。直至看到小說結尾處的一段話:“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就在那一瞬間,年少的我深受震撼,那些糾結無比的賈府往事仿佛頓時煙消云散,整個世界通透無比。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閱讀經歷。有時候僅僅是某本書中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在一生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再后來,我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雖然從文體類型上來說,我創作的《冰凍星球》《奇跡之夏》《螻蟻之城》等作品都是科幻小說;但從精神氣質上來說,都是對《紅樓夢》中那段話的拙劣模仿。而那本早已消失于時光中的舊書,則成為我一生中不斷回顧的精神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