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背景下文學作品的聲音傳播思路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載體逐漸從紙質書遷移到數字閱讀平臺。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第十七次全國閱讀調查顯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而其中“有聲小說”成為閱讀主力。“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整合互補,對所有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來說,如何讓文學作品的聲音傳播贏得更多的聽眾,值得思考探索。
文學作品的有聲傳播由來已久,一直是廣播的強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學與廣播結緣,許多文學名著借著評書、廣播劇走進千家萬戶。袁闊成的《敵后武工隊》曾傳遍神州大地,劉蘭芳的《說岳全傳》造成萬人空巷、犯罪率下降的奇跡,單田芳的評書至今仍回蕩在千百萬臺出租車里。路遙《平凡的世界》剛出版時,在文學界評價并不高,正是借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出,靠著李野默聲音的塑造,才使孫少平的形象走進億萬聽眾的心里,成就了一部名著。這些先例都足以證明有聲文學的獨特魅力。
這些文學作品借助聲音傳播成功的案例啟發我們,在聲音上做文章大有可為。有聲讀物因不受視力、場所的制約,可在做家務、鍛煉身體等情境下一心二用,滿足用戶碎片化閱讀的需要,成為當下最便捷的閱讀方式之一,而且相比紙質書,還能節省一筆不小的費用。當然,今天借助聲音傳播文學作品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的做法,而是結合5G時代、智能手機普及、車載終端、家庭和工作場所視聽工具隨處可取等條件,創造性地利用融媒體將文學作品送給潛在的受眾,充分發揮融媒體無限空間、無限時間、無限作者、無限受眾的優勢,為日趨冷落的紙質文學作品開發新的受眾。
首先,融媒體時代,平臺從分化走向合作,共同開拓市場。當下音頻藍海百舸爭流,不可否認,商業類音頻分享平臺已經成為用戶聽書的主流選擇,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等有聲閱讀市場的頭部企業,正在重塑音頻生態。比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在網絡文學中異軍突起,周建龍不愧為“播音散仙”,小說經他的聲音再加工,摸金校尉的故事被講活了,也成就了《鬼吹燈》以10億次計的收聽量。《星辰變》《斗破蒼穹》《仙逆》等網絡小說播講后也是大獲成功。
商業類音頻平臺蓬勃發展,從傳統廣播電臺手中截獲了大批受眾。2014年,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抓住“耳朵經濟”的機遇,從力求在互聯網音頻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發展到創建媒體融合的全新應用,不僅較早開發了自有的音頻客戶端“聽聽FM”,還與諸多商業音頻平臺加強合作,如喜馬拉雅、懶人聽書、阿里文學等,推出“壯闊四十年書香送耳邊”精品有聲閱讀主題活動,還發布《茅盾文學獎精選有聲作品集》,將《白鹿原》《鐘鼓樓》《生命冊》《長恨歌》《歷史的天空》《張居正》等多部茅獎力作以有聲演繹的方式呈現在大眾耳邊。這些有聲文學作品除了在廣播中播出,也在多個主流APP上分發。凸顯傳統廣播進行文學作品有聲化創作的獨特優勢,并借鑒融媒體運營推廣手段,突破播出場景的局限。
同時,出版界也在與音頻市場加強融合。現在使用有聲小說聽書的人數與日俱增,有聲小說APP已經從初創時期的網絡文學擴展到兒童讀物、外語學習、娛樂綜藝、人文社科等十幾個專業領域;將來完全可以擴展到詩歌、散文等文學體裁。純文學報刊和出版社應轉變思路,適應融媒體潮流,參與有聲讀物市場的競爭。在這方面中信出版社已先行一步,去年該社與蜻蜓FM合作,《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同時推出再版的紙質書和同名多人有聲劇目,讀者閱讀紙質書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音頻節目補充背景知識、增值閱讀體驗。
其次,提升有聲文學作品的質量是根本。一般說來,優質的有聲書讀物,原著品位過硬,名家演播,精品音效制作,給讀者帶來知識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喜馬拉雅、荔枝這樣的商業音頻分享平臺,充分利用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實現了作品在數量級上的快速突進。今年1月,喜馬拉雅宣布,平臺主播數量已突破1000萬,這些主播除了明星大咖,更多的是懷揣夢想的普通人。主播人數的絕對優勢,讓音頻資源前所未有地豐富,但也帶來有聲資源的質量問題。有聲書行業的早期內容以網文為主,原著品質參差不齊,不乏低俗、暴力、色情的內容;有的粗制濫造,主播為讀而讀,不僅生硬,甚至錯字連篇;此外,同質化嚴重,《鬼吹燈》火了,盜墓類音頻作品便鋪天蓋地。王蒙先生曾說,新媒體傳播的壞處是淺薄性與浮躁性,千篇一律,缺乏深度與經典。
到底什么樣的文字值得進行有聲化的再創作?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說:用戶的眼睛是雪亮的,對音頻內容的需求多元,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2019年12月,《三體》廣播劇第一季上線。截至目前,播放量破1000萬,訂閱量超過40萬。這部作品由中國頂級配音團隊演播錄制,歷時一年多,總投入超千萬。通過豐富的聲音層次,再現了宏偉的科幻質感,營造了壓迫性的末日氛圍,讓聽者不可抗拒地進入《三體》世界。
具有故事性的文學作品是非常適合進行聲音再造的,也具有天然的內容黏性,畢竟搞笑段子、海量瀏覽,都代替不了深刻的閱讀。聽,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融媒體時代,文學作品應該搭上有聲傳播的高鐵。
無論載體如何更新,內容為王的原理永不過時,不斷提升質量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的變化。當下可以看到,用戶已經從娛樂消遣向理性思考回歸。去年開始,市場上已經很少出現所謂爆款的音頻產品了,消費者會認真思考,為什么聽?是否需要聽?應該聽什么?此前,以小說為主的有聲書被視作一種泛娛樂化的產品,言情、仙俠、穿越,用戶聽個熱鬧,打發一下時間。消遣娛樂固然重要,但經典名著等優秀文學作品的價值更應得到充分挖掘,也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比如,四大名著、《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經典,通過文史名家以更貼近當代讀者生活的角度講解,打造了多個優質有聲作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版權可謂“耳朵經濟”的命脈,音頻版權依賴于數字內容版權,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以看到,商業音頻分享平臺早已布局與版權方的合作。比如,2014年,蜻蜓FM并購央廣之聲,獲得了大量的優質有聲小說資源,2015年至今,蜻蜓FM又先后與中文在線、掌閱科技、朗銳數媒等數家版權方達成戰略合作。
越來越多的出版社與音頻平臺展開合作,2016年,喜馬拉雅與中信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果麥文化等一線出版商展開有聲改編、版權保護等合作。近幾年出版界也十分注重內容的有聲化,人民文學出版社已將大量文學作品音頻化,其中包括《圍城》《四世同堂》《芳華》《紅星照耀中國》等經典文學名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牽風記》、嚴歌苓的《穗子的動物園》等。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加上演播者的聲音再創作,讓文字插上聲音的翅膀,通過融媒體,多平臺分發,可以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藝術享受。
讀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隨著知識載體的不斷升級,人類的讀書方式也不斷更新。僅改革開放幾十年間,國人的閱讀就經歷了讀書——讀圖——讀屏——聽音的快速變化;當下又由讀大屏發展到讀小屏,由多人一屏到一人多屏,由看圖文發展到聽聲音的階段。融媒體時代,只要善于利用新的載體,將文學和聲音有機結合,再通過大數據精準投放,必將為日趨冷落的紙媒文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