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會的聲音
徐里:加大文化扶貧力度 豐富文化扶貧手段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們下大力氣改善貧困地區物質條件,但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缺乏卻顯得更為突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薄弱,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文化扶貧手段單一,功用發揮有限等問題,需要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規劃,更好地服務于整體扶貧工作全局。建議:一、積極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通過戲曲、山歌、相聲、小品、美術、書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對在防疫抗疫和恢復生產生活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人物,對真抓實干的“第一書記”、致富帶頭人等先進典型人物的宣傳,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扶貧工作的宣傳引導。二、加強文化扶貧的組織領導,提升文化部門在扶貧工作整體規劃、頂層設計中的重要性。三、完善文化扶貧梯隊建設。四、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建議文化主管部門給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其中,讓文化扶貧、文化惠民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新農村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張顯:建議將金鷹獎的評獎周期調整為一年一評
建議有關方面研究,將中國電視金鷹獎的評獎周期從兩年一評調整為一年一評,這既是對電視藝術工作者創作活動的尊重,更是對藝術創作規律的尊重。目前中國電視金鷹獎兩年一評的周期,與電視文藝作品制作周期不匹配。特別是在影視節目投資和制作力量高度社會化的背景下,從迅捷構建國家文化引導力,搶占年度創作評價和導向主導權出發,將中國電視金鷹獎的評選周期改為年度評選很有必要。此外,這也是及時表彰優秀創作成果和培育電視藝術隊伍的需要。目前采用的兩年一評的評選周期,使評選進行當年播出的作品相對前一年的作品更具印象優勢,但兩年內電視節目創作質量卻不隨年度進展而同步提升。為期兩年一次的評選周期,對衡量前一年節目創作水平存在相當的不公平性,這也不利于對創作人員的激勵和培養。
廖昌永:關注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藝術人才培養
上海音樂學院曾在上世紀50年代正式開設少數民族班,招收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音樂人才。像以才旦卓瑪、何紀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歌唱家,都曾就讀于上音少數民族班,在上音的培養下更好地服務當地文化建設。后來有一段時間,上音少數民族班因為種種原因停辦了,但是近年來學院又恢復了少數民族班并招收少數民族委培生,所涉專業包括聲樂、作曲、指揮等。但是我們在招生和教學過程中,發現還有很多音樂人才有待挖掘。因此,建議多關注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的藝術人才培養,特別是碩士點和博士點,希望有政策傾斜給這些地區有才華的音樂學子,助推他們在上音接受專業訓練以后,更好服務于當地音樂文化建設。
賈樟柯:讓老年人樂享數字化生活
在對山西和北京進行調研中,發現有近一半獨自居家的老人完全不適應網絡繳費、線上掛號以及網約車等智能生活要求。這些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段的老年人,一方面是對資金、個人信息的安全性有所顧慮;另一方面則是子女不在身邊,無人培訓、教授,很難適應互聯網生活的新模式。這與當下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很大關聯。很多老年人雖然有手機,但是對這些服務的功能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就帶來了很大的生活上的不方便。比如現在用現金的少了,如果不懂數字支付的話真是寸步難行。基于此,呼吁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進來,讓老年人的網絡生活不再“邊緣化”,建議市政部門、銀行等機構在過渡期保留窗口,給這批老人帶來方便。此外,與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基層社區要發揮起組織老年人進行培訓、興趣培養等功能,開辦老年人網上課堂、網上興趣群組、志愿者網上服務,以適合老年人特殊生活、心理狀態的便利方式,帶動他們融入數字生活。社區也可以常態化設立一些志愿者,他們可以通過電話,或者面對面輔導,使老年朋友遇到問題時能夠有人幫助。
辛麗麗:加快文藝院團創作人才的培養
新時代文化文藝事業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質量的創編人才隊伍支撐事業發展。精品力作離不開高質量的創作團隊,創作人才的水平高低對文藝創作的成敗起著關鍵性作用。為全面加強文藝院團創編人才隊伍建設,建議:科學規劃,系統培養文藝院團自身的創作人才、編導人才;多層次多渠道提升文藝創編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排能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中國精神;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創造的良好氛圍。
李樹建:強化對網絡戲曲傳播者的培訓和引導
結合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等主題活動,建議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互聯網+傳統戲曲”工作實施意見,制定傳統戲曲文化互聯網傳播行為準則,聚焦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傳播忠孝節義的社會正能量;強化對網絡戲曲傳播者的教育、培訓和引導,讓廣大互聯網戲曲傳播者不僅要掌握新媒體的技術,更要提高藝術審美境界,不斷探索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新途徑;建議從戲曲的互聯網傳播中挖掘更多的經典元素,增強傳播效果,借鑒央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等,把古典詩詞與戲曲唱腔相結合,吸引社會各界特別是文化學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