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允許城市離退休人員返鄉養老問題的建議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城市離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城市老齡人口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13.26%,而城市離退休人員有1億以上。由于我國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離退休人員的身體與精神情況基本處于健康狀態,尤其是60歲至70歲的人員,還大都思想活躍、精力旺盛。而城市離退休人員中,有相當多人員來自農村及小縣城、鄉鎮,退休以后渴望回到原始出生地、長久居住地養老,從而滿足葉落歸根、重返田園的精神愿望。這部分人中有許多離退休前是從事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經濟發展、行政管理的知識分子、國家干部,具有以知識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愿望,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由于沒有有效的多樣性的養老方式,他們不能返回故鄉,只能在旅游、娛樂、廣場舞等一般活動中打發時光。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中國的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農村發展處于衰退狀態。廣大農村青年通過上學、進城打工等方式逐漸離開農村,離村的青壯年幾乎是一去不返,造成了只向城市輸送人口輸送人才,而農村卻既得不到人才的補充,又得不到相應經濟的補充,最需要人才和經濟支持的農村,處于一種向城市單一輸血的狀態。于是出現了中國雖有高產的農業,卻沒有繁榮的農村的尷尬狀況。
告老還鄉、致仕返鄉是中國古代一種政治制度。這種制度是指從農村出來到城市、宮廷任職的官員、文人等,或是因為厭倦宮廷生活,或是因為年屆退職,自愿選擇重返故鄉生活的一種生存方式。鄉村是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出生地,也是他們最終安放生命的精神故鄉,離開城市的官宦文人重返故鄉,他們建立鄉學、修建祠堂、躬耕田園、普及文化、投資產業,成為農村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僅帶回了城市的文明生活方式,也帶回了經濟與文化資源。我國許多地方的大院、祠堂、學校、產業等都得益于重返故鄉的游子們的支持。這種制度不僅使漂泊異鄉的游子們葉落歸根,記得鄉愁,也使相對落后的農村得到精神與經濟上的雙重滋養。
但是這種制度在中國當代實行起來存在許多困難,一方面是分田到戶,離鄉人員已經沒有基本的生存土地,而另一方面城市離退休人員返鄉發展缺少基本的政策支持和保證。這就造成了包括廣大知識分子在內的城市退休人員大量存留在城市里,一些想重返故鄉的城市知識分子缺少有效的途徑和制度保證。對此我建議:
第一,各級政府應該本著自愿原則,重視返鄉養老的傳統方式。這既可以解決離退休人員葉落歸根、回歸家園的問題,也可以使城里資金和人員向農村流動,使農村獲得文化滋養與經濟上的支持。返鄉的“鄉”可以是祖籍,可以是出生地,也可以是長期居住地,或者是長期工作的地方。
第二,允許城市離退休人員回到祖籍、出生地、長期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繼承或者購買宅基地,重修或者建設房舍,合法取得生存空間。為保證離退休回鄉人員不與當地村民爭利,回農村購買的宅基地應該不超過當地村民的平均數。
第三,鼓勵城市離退休人員回鄉參加鄉村經濟建設,投資農業,將城里的經濟資源帶到鄉村。鼓勵城市離退休人員中的科研人員參與家鄉的農業開發、環境改造活動,切實為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離退休人員,參與家鄉的經濟投資,提供項目合作,加強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
第四,鼓勵城市離退休人員回鄉參與文化建設。離退休人員可以根據當地自然人文特點,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打造有新時代特點的文化村落和景觀。根據離退休人員的文化與技術特長,引導他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既可以參與鄉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和管理,也可以投資農村文化基地的建設,為農村發展提供穩定的文化場所和人才支持。
第五,鼓勵城市離退休人員回鄉參與教育活動。城市離退休人員中有相當多的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擔任鄉村學校的教師,為農村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鼓勵城市離退休人員參與鄉村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科學普及、文化宣傳、國學教育、美術音樂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農村不僅是生產糧食的地方,更是滋養人的心靈和精神的地方。
真正的養老是精神回歸故鄉,是精神有所寄托。城市離退休人員返鄉養老既是多途徑解決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重振鄉村經濟重建田園文化的有益探索,應該引起各有關方面的注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