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精神力量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通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變化,已經成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點村。2016年,十八洞村實現整村脫貧。圖為十八洞村村民表演節目《美麗名片》。劉振軍攝/光明圖片
【圓桌對話】
嘉賓:
潘魯生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
歐陽黔森代表(貴州省文聯主席)
李掖平委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劉江偉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比ツ耆珖鴥蓵?,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一年來,文藝工作者紛紛深入扶貧一線,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優秀作品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凝聚強大精神力量。今天我們邀請三位代表委員展開圓桌對話交流。
1.用優秀作品回報沃土、回饋人民
主持人:這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文藝領域呈現了哪些新氣象?
潘魯生:這一年來,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而不斷探索。從2019年舉辦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作品展來看,很多創作者已經不滿足于設計的“應用性”層面,更注重藝術與設計背后的精神價值,特別是關注傳統本體價值和文化引領。很多優秀設計作品廣泛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傳承民族民間不息的造物文脈和造物思想,蘊含心手相傳的情感溫度,飽含生活與技術、創意與設計的智慧,加深了對自然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文化習俗再認識,已成為文化資源轉化和文化價值觀傳播的重要載體,對于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話語發揮了積極作用。
歐陽黔森:這一年來,文藝工作者牢記囑托,深入到田園地邊、邊防哨所和扶貧一線,用優秀作品回報沃土、回饋人民。以我所在的貴州省文聯為例,我們把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真正貫徹到了文聯工作的方方面面,讓貴州有了影視藝術、視覺藝術、舞臺藝術、民間藝術的百花齊放,有了一支優秀的文藝黔軍。
李掖平:梳理一下文藝界一年來的工作收獲,是令人欣慰的。以2019年的文學創作為例,堪稱生機勃勃成績斐然。長篇、中篇、短篇小說主題意向豐富多彩,或重述紅色革命歷史,或還原古老的鄉土民俗,或記錄脫貧致富的農村變遷,或描寫日常生活中人性的善與美,都能將歷史與現實、世態與人心較妥帖地縫合在一起,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藝術技法的交融互滲之間,熱切地記錄著社會生活中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姿態和精進不息的心魂,生動刻畫了偉大變革時代華夏兒女齊心協力奔小康的民族表情。
2.講好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奔小康的中國故事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文藝可以有怎樣的作為?
潘魯生:以民間手工藝資源為例,往往富集于發展相對滯后、開發性破壞相對較少的貧困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雙手的文化創造”,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經驗和技能。我們要充分認識其中的文化價值、發展價值,盤活這些土生土長、代代傳承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在當前“體驗經濟”發展環境下,要以地方物產和自然資源為依托,把手工藝制作的“生態環保優勢”,手工藝原材料及產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優勢”轉化為特色文化產業。這樣既發展生產,帶動大眾就業,又促進設計創業,實實在在地助力脫貧攻堅。
歐陽黔森:扶貧先扶志,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是“扶志”。要通過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為老百姓送上精神大餐,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引導群眾鞏固脫貧成果。正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花繁葉茂》,是根據我的報告文學改編的,生動展示了脫貧攻堅這個宏大背景。在撰寫報告文學和拍攝期間,我深入到花茂村,遇見的老百姓臉上都洋溢著笑意。我真切感受到了花茂村村民們發自內心的幸福,我把這種感受傾注筆端,我的創作也因此有了靈魂。我們有幸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要用筆、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精彩故事,最后匯聚成一種精神,激勵人們不斷前進。
李掖平:文藝工作者要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創作,講好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奔小康的中國故事,詮釋先進的文化理念、堅定的理想信念、自強不息的人格精神和開放的經濟發展意識,為貧困農戶貧困人群扶志勵志、提神提氣,通過啟其心智,固其信念,激其干勁,強其精神,使貧困人群真正樹立起“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思想意識,鞏固好已取得的脫貧成果。
3.以真誠的書寫傳達時代潮汛和人民心聲
主持人:面對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文藝界應如何與時俱進,創作更多“高峰”之作?
潘魯生:從民間文藝發展來看,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和文化傳統根基在民間,民間文藝是生機勃勃的載體和紐帶,我們要激發民間文藝的活力,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增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當前,由中國文聯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國民間工藝集成”全面啟動,深入推進編纂出版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學大系,輯錄和整理長期處于散佚狀態的民間工藝集成,為最廣大的民間文藝和民間藝人群體傳聲、代言、立傳,為匠心文脈的民間創造者立檔、存志,傳續我們民族民間文藝的高峰與經典。
歐陽黔森:如果腳上不沾泥土,哪會有土地的芬芳?!昂粚嵞_力,拓寬眼力,補充腦力,提升筆力”應當是文藝創作的圭臬。而“夯實腳力”,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沉心才能獲力,這個“力”,是優秀作品的根本。如今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我們必須寫好基層可歌可泣的故事,向柳青、路遙、孫犁等作家學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李掖平:面對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胸懷家國天下,立足現實人生,堅守責任使命,將一己情感、生命體驗和個人命運,有機融入國家民族社會生活的精神、風尚中,將民族的歡樂和痛苦當成自己的歡樂和痛苦,甚至是超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從真誠敬畏大地、悲憫蒼生、直面現實的人文立場出發,以筆為旗、以筆為犁,以真誠的書寫傳達時代潮汛和人民心聲,為理想而上下求索,為民生而擔當作為。要在樹標桿攀高峰創精品的同時,融感知的精到、體驗的深刻、運思的精巧和表達的優美為一體,力避假大空的標語口號和臉譜化,堅持以生動深刻的思想主題、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優美活潑的藝術形式,為時代為人民創作高揚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扮靚百花齊放的華夏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