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明等十六位委員聯名提案: 推動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轉“危”為“機”的重大機遇。今年兩會上,侯光明、丁偉、郭運德、閻晶明、尹力、馮遠征、張光北、張凱麗、王麗萍、熊召政、吉平、張斌、李國興、劉家成、劉廣、董希源等16位委員聯名遞交了關于推動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提案,建議國家加強全面規劃和總體部署,推動高新電影技術的研發和產業應用,建設面向未來的影視技術“新基建”體系、面向多渠道的電影發行播映體系和院線多元化的經營模式。
提案中具體談到,目前中國電影產業面臨以下三方面主要問題。一是高新科技在電影拍攝制作流程中的應用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代差。虛擬預演與虛擬制作、實時渲染與云渲染、動作捕捉與數字資產采集、高新格式影像拍攝、制片管理與協同制作、大數據智能化營銷等技術在中國電影產業的應用普及度都不高,造成中國電影在創作設計、拍攝制作和發行放映等各環節上的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態勢下,必要時可以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來解決傳統電影制作模式下人群聚集引發的防疫問題。二是尚未建立電影多渠道發行播映標準體系和窗口期規則。全球電影作品的發行放映模式正在加速向在線流媒體播放終端轉移。我國目前已建設完成了依托互聯網的數字內容分發與觀看基礎設施,并形成了相應消費市場。但缺乏面向家庭和個人終端的電影發行播映標準體系,未能形成充分的映后市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態勢下,更需盡快建立電影窗口期規則,充分激活電影的播映收入空間,有序促進電影播映收入結構的優化。三是影院亟需向多樣化業態升級。全國影院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就,支撐中國成為電影大國的市場容量。但目前,影院經營模式較為單一,不利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開展經營活動,也成為未來多渠道電影發行播映的隱患。對此,提案呼吁要推動高新電影技術的研發和產業應用,并建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和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電影產業“新基建”體系。建議稅收部門和財政部門加強對高技術含量電影創作及制作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扶持,推動高新技術的應用;強化綜合性院校與專業院校在高新電影技術方面的橫向研發合作,鼓勵相關科研院所加大對電影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建議發改委將“影視拍攝制作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列入國家“新基建”中的“融合基礎設施”的重點支持領域中,并由工信部和科技部聯合牽頭開展電影虛擬化制作、可視化異地協作與智能化制片管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電影產業發展“新基建”體系。二要著手建立電影作品面向多渠道發行放映的工業標準體系。建議行業主管部門整合學術界、產業界和社會組織力量,盡快構建電影面向基于手機、個人電腦、電視等多渠道終端的流媒體平臺發行播映體系。尤其亟需制定窗口期規則,對電影在影院下線后進入電視和流媒體平臺等發行渠道,探索建立科學可行的窗口,推動國產電影作品的長線生命力,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生存與轉型升級提供制度支撐。三要推動全國院線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多元化業態升級。建議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專門列支對院線多元化轉型的支持資金。在現有的多廳影院基礎上,向包含特色小廳影院、沉浸式娛樂中心、電影主題活動中心、微型主題公園等多種業態形式轉變,推動影院經營業態的進一步多元化,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轉型升級后的新產業鏈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