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黔森:腳上沾滿泥土,作品才能散發泥土的芬芳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
“作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以工匠的精神面對每一部文學作品。如果不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及所思所想,怎么可能寫好脫貧攻堅題材的作品?”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關注的重要內容依然是脫貧攻堅。
精準扶貧深入人心
貴州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有數據顯示,2019年12月23日,貴州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省累計實施搬遷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4.33萬人,同步搬遷人口33.67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脫貧攻堅體現時代要求,反映人民心聲。去年一年,歐陽黔森有300多天都在扶貧區采訪,了解當地脫貧情況。長期在外采訪,他有一種很深的感受:精準扶貧深入人心。歐陽黔森說,精準扶貧涉及脫貧減貧,惠及廣大百姓,幫助他們走上致富道路。在扶貧區采訪期間,歐陽黔森看到很多可愛的笑臉,“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獲得感、幸福感。這其實體現出扶貧工作的成效。”歐陽黔森說。
寫完《報得三春暉》,歐陽黔森在創作談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在烏蒙山區深入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我目睹了精準扶貧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與他們促膝談心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他們感恩共產黨、熱愛人民領袖的感情是真摯而純樸的。在采訪中,我與當地老百姓朝夕相處,對于他們這種感情,我感同身受。”
深入一線,打好脫貧攻堅戰
歐陽黔森一直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文學創作的圭臬。而“扎根人民”永遠都是“深扎”,“扎”到人民群眾中去,與他們在一起。正如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的那樣,“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近兩年來,歐陽黔森先后在《人民文學》發表《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報得三春暉》《看萬山紅遍》三部報告文學作品,生動實踐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宗旨。
談到《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時,歐陽黔森說,這部作品關注的是烏蒙山區和武陵山片區接合部一個極度貧困的地方,講述了花茂村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態美”的蛻變故事。創作前后,歐陽黔森曾十幾次到花茂村采訪,歷時兩年之久,跟當地的老百姓在一起,很熟悉他們的生活。歐陽黔森說,想寫好脫貧攻堅的故事,就是要“眼見為實”,千萬不要“道聽途說”,坐在家里想寫一部脫貧攻堅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作家必須要到脫貧攻堅第一線,跟老百姓在一起,記錄、書寫脫貧攻堅進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家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品就有可能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家腳上沾滿泥土,作品才有可能散發出泥土的芬芳。
精準扶貧要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同時報告還指出了關于下一階段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落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舉措;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
對鄉村振興的關注也是歐陽黔森建議案的重要內容。歐陽黔森說,政府工作報告已經講得很充分了,提倡鄉村振興,進行鄉村產業革命,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剩余勞動力,其實就是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要做的就是維護脫貧的成果,避免返貧,而振興鄉村計劃是維護脫貧成果最為穩定長久的舉措。(中國作家網記者李英俊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