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推廣閱讀是推動社會公平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最經濟的路徑
朱永新
2020年5月20日,兩會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兩會手記已經開始更新,他的一天依舊從閱讀開始,清晨五點起來抽出時間閱讀了蘇州作家荊歌的作品《語文課》,然后寫推薦語。這樣抽出固定時間閱讀、給大家薦書,他已經堅持了很多年。
讓兒童得到更專業的閱讀指引
到今年,朱永新推動兒童閱讀已近30年,不久前,他成為首屆IBBY-iRead愛閱人物獎獲獎者之一,以表彰他“致力于從多個方面推動兒童閱讀,從兒童到家長再到教師、從鄉村到城市再到國家政策,每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十多年前的中國,很多家庭尚不理解閱讀的意義,一些家長甚至會沒收孩子的課外書,認為看課外書是不務正業、影響學習的。朱永新來到北京后,成立了民間教育研究機構——新閱讀研究所。他記得他們推廣的圖畫書還被大家誤解為過去的小人書。“現在不一樣了,圖畫書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到鄉村學校,我們也都可以看到圖畫書的普及,這些年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朱永新感嘆。
近三十年來,中國本土原創的兒童文學作品越來越多了,好作品也越來越多。與新世紀初的狀況有了很大變化。最初研究兒童閱讀書目的時候,朱永新認為國內的童書比例不能低于50%,這是對當時中國本土原創的保護,但同時也產生了困境——有時候實在很難在本土原創中選出優秀的作品來。但是到今年,情況已經有所改變,由新閱讀研究所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童書榜”揭曉,原創繪本童書《一條大河》躍上榜首。不僅如此,榜單里76%的童書都是本土原創。
“兒童閱讀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道風景線。很多過去以成人文學為主的作家比如張煒、趙麗宏、梁曉聲等現在也開始寫童書,我覺得這正是作家們意識到兒童閱讀的重要性,意識到應該把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精神產品來作為他們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的體現。”朱永新說。
當然,問題還是存在的,在朱永新看來,我們對兒童閱讀的引導和研究還不夠,雖然現在大家都開始重視兒童閱讀,本土的原創兒童文學也越來越豐富,但是面對大量的童書,孩子們到底應該讀什么書又成為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此外,朱永新認為我們目前的閱讀方式還不夠多元化,對親子共讀、師生共讀、班級共讀、整本書共讀、中小學讀書會等閱讀方式的研究推廣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所欠缺,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推廣閱讀是推動社會公平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最經濟的路徑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這是朱永新一直以來都在兩會提出建立“全民閱讀節”的重要原因。他希望通過節日的儀式感動員和鼓舞大家閱讀;同時節日也是一種提醒,在節奏日益加快、碎片化程度漸深的互聯網社會,朱永新覺得閱讀是一件特別需要被喚醒的事情,“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在游戲、聊天或其他事情上面,讀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但我認為讀書是人類作為唯一的符號性動物的精神需求,是人類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本質特征的體現。”
在朱永新看來,一個國家豐富的閱讀生活能夠提高人文競爭力。剛剛過去的第25個世界讀書日舉行了“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倡導政協委員做讀書模范,為全民閱讀做出表率。“不經歷這場疫情,真的不知道原來我們對病毒、瘟疫的傳播,對疫情的防范與控制知道的太少太少。宅居在家的這些日子,我遍尋出版物,瀏覽許多圖書后,找到了兩本與疫情有關的書——《逼近的瘟疫》和《病毒來襲》,讀來獲益匪淺。了解病毒,才能更好地戰‘疫’,才能更好地通過資政建言、凝聚共識發揮委員作用……”作為委員讀書會的“群主”,朱永新負責發布讀書進度安排、討論交流的重點題目、確定各章節導讀人。“一個社會如果從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每一個人,大家都在努力地讀書、不斷地學習、認真地思考,那么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會變得不一樣,將會擁有迸發的創造力。”
朱永新連續18年堅持在兩會提出建立全民閱讀節,通過這個節日喚醒整個社會的閱讀意識,形成全社會重視閱讀的共識,來推動國家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發展。他認為,閱讀其實是提升國民素質、縮小社會差距、推進社會公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關于建立國家閱讀節,用全民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的提案中,他專門論述了“閱讀公平”的重要意義:如果不同地區的孩子有同樣好的閱讀環境、閱讀條件和閱讀資源,他們的精神成長就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除了國家閱讀節的建立,朱永新還針對近年圖書價格混亂等問題提出建議,他認為有關部門應當對目前圖書市場競爭進行適當干預和統一規范,改變現行的圖書賒銷模式,借鑒國外的圖書定價銷售制和公平銷售制等,如規定新書在出版第一年內不允許打折,所有地方統一售價等。
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學習型社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學校延后開學,互聯網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同時朱永新也看到這次全國范圍內的互聯網教育實踐潛藏著許多問題,比如網上熱議的因家境貧困而到各處蹭網的學生,都說明當下互聯網學習的費用對于貧困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針對這樣的現象,朱永新在提案中建議可以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貧困學生用于網絡課程學習的網絡流量進行補貼,并逐步擴大到所有中小學生。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對所有公益性學習資源,提供免流服務。讓所有學習者在瀏覽、使用這些公益性學習資源時實行定向免流。
朱永新還發現,許多網課依舊是簡單地將課堂內容轉換到線上,并沒有充分發揮線上教育的優勢和特征。在參與人民網推出的“代表委員云調研”時他提出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集中全國最優質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建立國家級的學習資源平臺,這樣一來,對全民終身學習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關于建立基于學習權益和學習通券的學分銀行體系 鼓勵全民終身學習”的提案中,朱永新詳細解釋了這一學習體系的運作方式。他認為學習權益是每個公民都享有的數量相等且無須償還的個人權利和利益。使用這些權益,可在國家級學習資源平臺乃至商業教育機構中公平地學習各類知識、技能。而學習通券是學習行為完成并獲取結業學分或證書時,自動生成的一種加密數字資產。在此基礎上形成獎勵體系以鼓勵大家利用互聯網進行終身學習,建設人人都能隨時隨處可以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進而加強國家競爭力。
繁忙的一天結束后,朱永新開始寫日記,記錄“兩會”背后的故事——他已經寫了十幾年的兩會手記:《我在政協這五年》《我在人大這五年》《春天的約會》等,范小青曾打趣他比作家寫得還多。對朱永新來說,這樣的日記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寫作,不同于媒體報道,它從另一個角度記錄了歷史,讓普通讀者得以接觸一個近距離的“兩會”。
“我對這樣的寫作感興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你只有活的精彩,才可能寫得精彩,為了寫作你必須把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更有意義,必須閱讀,必須思考,必須更多地參與。”雖然頭發已經花白,但朱永新的聲音里洋溢著熱情與活力,也許這正是閱讀帶給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