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說陽明舊草堂
來到扶風山陽明祠,一開始就有“驚艷”之感。在大門口見到一個身著艷麗古裝的年輕女孩,她頗施粉黛,顧盼生姿,顯然在焦急地等待著什么。后來我才知道,她在等待攝影師。這跟那些古代的女子月光柳樹下的焦急等待很不一樣。
扶風山密集的歷史文化信息,濃郁的人文氛圍吸引了不少前來貴陽觀光的人。充滿古典氣息的亭臺樓閣顯然也吸引了貴陽本地酷愛古裝攝影的年輕人。走進陽明祠,發現穿戴古裝的年輕人居然有好幾個。這些年輕人顯然不是探討心學的“二三子”,而是青一色的古裝影像迷戀者。他們企圖通過一身古雅的裝束,配合陽明祠古色古香的建筑環境,回到某一段古老的時光,或者回到一段古老的心情。給我的印象是,他們醉心古典的情境,卻不怎么醉心于探究心靈的奧秘。因為他們對那些室內展覽的書籍卷冊、古跡遺址圖片、圣賢的至理格言、墻壁上鑲嵌的碑刻幾乎沒有流露什么興趣。也許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祠廟里供奉的人是誰,從某意義上說,也無需知道。他們活得快樂就好。我們也不必要求他們,像王陽明一樣,“青鞋時過月明中”,月光下思索的寂寞者畢竟是異數。這個祠廟里的人對文化有什么貢獻?解決了什么問題?是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是解決了別人的問題?或者是先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再解決大家的問題?這些,對于年輕人來說,都不重要。祠廟里面的人告訴我們要在什么地方下功夫,他們也不需去理會。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注重在自己的外表上下功夫也是無可厚非。重視外在的形象,讓自己更有儀式感,這跟王陽明多么的不同。王陽明十七歲結婚,新婚之夜居然找他不著,新郎官的華服不知什么時候悄悄擲下,他跑到一個寺廟念經去了。這個細節已經預示了他與眾不同的未來。我想,即使是這樣,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陽明祠依然有它的價值。至少它傳遞了一種古典寧靜的氣息,像古典的服裝一樣,讓人內心安寧。走過那些回廊,那些雕花的木窗邊,蓮步輕移,看檐牙飛翠,遠岫流云,捕捉午后散淡的陽光。說不定會在某一瞬間與過去的時空重合,邂逅某個曼妙的書生,與他攜手吟詩作賦,獲得片刻的歡愉。水池邊一棵高高的銀杏樹在這個季節分外奪目,銀杏樹的葉子撒落了一地,金燦燦的。在午后的陽光下,年輕的少女一次又一次捧起落葉,迅速轉身,讓銀杏葉飄飛成一道貼身的飄帶,配合古裝,營造自然與古典相結合的審美效果。因此,即使他們暫時不知道心學為何物,也不知道王陽明是誰,在我看來,也無傷大雅。畢竟,他們的天真率性,他們的生機勃勃,就已經是陽明心學和詩學所崇尚的一種境界。設想陽明先生見到此等景象,也當會心一笑。
一座古老的祠廟,可以讓人內心得到安寧,說不定還可以激發好古之心,從而影響對現代生活的抉擇。感到不開心,就會再來。就像城市人跑去花鳥市場,盡管不一定買東西,但那種樹綠花紅,鳥雀啁啾的場面會讓人放松,緩解現代生活帶來的心靈壓力。花鳥市場尚且有此功能,何況一個數百年的名勝古跡。我想,陽明祠的巨大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年輕人來多了,自然會安靜下來。安靜下來,就會更多地關注到自己的內心。說不定他們的目光會與墻上的一句詩相遇,一句古文相遇,比如:“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又比如:“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說不定就開始慢慢了解這座祠廟,進而了解這座城市。了解這座城市從元代就開始建成的文明書院傳來的朗朗書聲。了解當年貴州提學副使席書和貴州按察司副使毛應奎提攜延請王陽明主講文明書院,席書親率書院弟子二百余人禮拜王陽明為師的情景。王陽明在此地開始傳播“知行合一”學說,“諸生環而觀聽者以百數,自是貴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學”。這個畫面,是貴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祠屋內給我的感覺是空蕩蕩的。盡管展示有不少文字和圖片,陳列或新或舊的一些書籍。都跟王陽明先生的事跡、思想、學說有關。可能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無聲的。加上偶爾幾個游客,也是不發一語。所以我才產生空蕩蕩的感覺。清人張岱的一句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讓我內心著實為之一震。
影響至巨的《古文觀止》選了王陽明的三篇文章,其中兩篇寫于貴州。他的許多優秀詩章也是在貴州寫成的。比如《龍岡漫興》《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南霽云祠》等。充分說明,龍場悟道之后,騰飛的不僅是心學,還有文學。現在,寫于貴州的兩篇奇文就鐫刻在祠內漢白玉王陽明雕塑后面的墻壁上,一邊是《象祠記》,一邊是《瘞旅文》。都是他光耀千古的散文杰作。雕塑為坐像,先生貌相清癯,一身靜氣。像是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又像是在與古圣參詳宇宙,冥思心學。
風吹過墻上的《象祠記》,會一遍遍復制圣人的語詞,攜帶著頑囂的人性可以教化、惡劣的風俗可以化淳的信息傳向四方。
尤其可見先生心跡的是《瘞旅文》。該文寫于修文縣龍場,記錄他在山中埋葬中土來的不知名姓的吏目子仆三人遺骸的一段故事。從中土來的吏目,無法適應惡劣的環境,加上長途勞頓,內心世界極度憂慮,病逝于蜈蚣坡下。蜈蚣坡,這個地名足以讓人望而生畏。我們可以想見其地之詭異險惡。緊接著,吏目的子仆二人也相繼殞命于斯。靈魂被摧頹之后,一個人身體被疾疫擊倒也就差不多了。外表多么偉岸,必須仰仗于靈魂的強大。失靈落魂之后,身體是支撐不了多久的。縱然這個吏目有七尺之軀。在這篇文章中,王陽明流露出了兔死狐悲的思想感情。一開始,他邀請他的童仆帶著畚鍬前往瘞旅,童仆面有難色,于是他講了一句話:“吾與爾猶彼也”,一語方出,童仆立馬淚崩,跟他一起去了。在內心上用功夫。這幾乎是他處理各種棘手問題的蓋世神功。屢試不爽。所有的人都本有溫柔敏感的內心,但調動內心的力量,需要智慧。他描寫和想象吏目攀越崖壁,行走山巔,冒著霜露,忍受渴煩,這些情景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經歷呢?他因為龍場開悟,擁有心學的法寶,找到內心的那一團生機。葆有這團生機,不懼深山大澤雨冷風凄,茅屋低矮,巖洞潮濕,外可抵御魑魅魍魎和荒煙瘴癘,內可抵御憂郁悲愁的襲擊。
我們也可以從《瘞旅文》中讀懂王陽明的心靈歷程和生命歷程。他是怎樣走出悲傷,怎樣戰勝自我的歷程。文中強烈地流露出他對故鄉的思念。他對生命逝去的哀傷。盡管他說他不是為自己而哀傷,但是,我總感覺到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即使是圣賢,這些傷痛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圣賢容易排遣。容易化解。不會長期糾結。會找到渠道給自己透透氣,讓自己豁然開朗,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寫到他為死者歌唱。他在龍場,童仆病倒了,他親自煮粥給他們喝,還給他們歌越調,講民間段子,引導他們擺脫憂愁,調整身心。唱歌,是圣賢教化眾生的方法之一。樂的精神對生命的意義得到彰顯。以一團勃勃的快樂生機來戰勝外部的惡劣和內心的困境。這是他為生者歌唱。《瘞旅文》中記錄著他為逝者歌唱的情景,為逝者歌唱,與逝者的靈魂對話。聽來讓人動容。唱詞頗有楚辭味道,具有非凡的藝術感染力。“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游子懷鄉兮不知西東。”環境描述,也是自己內心的語言。然后他希望那些靈魂不要悲傷,希望他們“達觀隨遇”,達觀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居所,不一定非要回到自己故鄉的老房。所以他跟逝者的靈魂對話,希望他們不要悲傷,其實也是在對自己的內心喊話。我與你都是離鄉背土的人,同病相憐,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我們聽不懂。我的命運,茫茫的前途,不可期。也不知道我下一刻的命運如何。他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在歌辭中說,如果我也死在此處,你帶著子仆來一起跟我玩。咱們“驂紫彪而乘文螭”,共同嬉戲在一個神話世界里。神話世界的引入,又透出幾分生命的曠達。對生死的超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