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葉永烈先生最后的電視訪談 斯人已逝,絕唱繞梁
    來源:光明網 |   2020年05月21日08:58

    原標題:斯人已逝,絕唱繞梁——葉永烈先生最后的電視訪談

    編者按:

    2020年5月15日9時30分,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先生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

    1940年8月出生的葉永烈是浙江溫州人,是著名小說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他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光明日報科普專家委員會顧問委員。

    葉永烈先生逝世之后,武漢電視臺原臺長、科普作家、光明日報科普專家委員會首批顧問委員趙致真聯系光明網記者,獨家提供了一段30多分鐘的采訪素材,這是武漢電視臺《科技之光》2018年7月12日在葉永烈先生家中采訪的原始素材,很可能是葉先生最后一次接受電視訪談。

    2018年7月12日葉永烈先生在家中接受《科技之光》采訪

    葉永烈先生回顧了他自1958年以來的科普創作經歷,從中國科普標志性讀物《十萬個為什么》,到影響幾代人的《小靈通漫游未來》,再到28卷、1400萬字的《葉永烈科普全集》,葉先生見證了中國科普創作一甲子的風雨。

    視頻中,葉永烈談了他與《光明日報》的歷史淵源,這段素材此前未對外完整發布,是彌足珍貴的影像史料。2015年7月,光明日報成立科普專家委員會的時候,葉永烈曾發來賀信,他說:“光明日報向來重視科普工作,重視科普作家的培養……最為可貴的是,1979年2月15日《光明日報》在頭版發表記者謝軍的報道,題為《在困難中奮戰——記科普業余作家葉永烈》,報社還配發評論《奮發圖強搞四化》,給予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作為一位科普作家,我對《光明日報》心存深切的感激之情。”

    1979年,讀者鄭淵潔致信葉永烈(圖片來源于網絡)

    斯人已逝,絕唱繞梁。經趙致真先生親自授權并審校,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風貌,還原葉永烈先生的音容笑貌,光明網近期披露了這段珍貴的歷史畫面,以此緬懷葉永烈先生。

    趙致真:葉永烈先生最后的電視訪談

    大疫之年,太多的“應激”讓人情感麻木。但葉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仍然使我如遭電擊,陷入持久的悲慟。打開微信,朋友圈里哀思如潮,和上海幾位好友們通電話,更相與喟然長嘆,感慨萬端。葉永烈先生活著的時候很有名,但突然去世了,才更加感到巨大的缺失和塌陷。

    葉永烈先生無疑是我們時代絕倫超群的科普作家,他所達到的高度,不僅同輩難以企及,很長一段時間內,后人恐怕也無法超越。《十萬個為什么》,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家喻戶曉。我們今天有多少棟梁之才,是當年讀了《十萬個為什么》而加入科學大軍的?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大奧秘,是知識的傳承和積累,葉永烈先生在自己生命的存續期間,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如此豐富的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將越來越成為人類文化蒼穹中能見度極高的一顆亮星。

    人杰蓋棺,楷模長存。我們今天說學習葉永烈先生,其實許多東西是學不來的。葉先生說自己“一輩子只做個碼字工”,但能用3500萬字“碼”出一座座高堂廣廈,這需要怎樣超凡的才賦、勤奮和堅毅?何況根本沒有現成的字可“碼”,他的每個字都是學習、思考和創造的結晶。就算連續50年筆不停揮,也要每年“碼”60多萬字。須知其中的大多數字,是在酷熱難耐的陋室中“碼”出來的,是白色稿紙墊在藍色復寫紙上“碼”出來的,是左眼視網膜脫落右眼800度近視的困境下“碼”出來的。80歲高齡住進醫院,還在規劃著出院后兩部長篇的宏圖。我們學習葉永烈先生,只能學習他的精神和他的境界。甚至這也很難學到,對于葉永烈先生,寫作已經是他的生存方式。成為和心跳、呼吸、新陳代謝一樣的生命跡象和生命體征了。

    我和葉永烈先生不在一個城市。1998年《科技之光》播出三周年,記不清葉永烈先生因為什么原因來到武漢,我聞訊后邀請他參觀武漢電視臺。并放映了我們相當粗糙的幾部科普電視片。由于葉永烈先生曾長期在上海科影廠工作,我們自然有更多共同的興趣和話題,乃至“交淺言深”,說到許多生活與工作中的無奈和秘辛。

    1998年4月葉永烈在武漢電視臺和趙致真交談

    幾天后,葉永烈先生如約寄來了他為《科技之光》播出三周年寫的文章《熒屏上的“變電所”》,發表在武漢《長江日報》上。葉永烈先生在文中對電視科普的許多見解,今天看來非但不過時,反而更能振聾發聵。他為人善良謙遜、質樸厚道、踐諾守信,從這件小事上可見一斑。

    1998年5月葉永烈為祝賀《科技之光》播出三周年撰寫的文章,發表于《長江日報》

    此后和葉永烈先生音問少通,但不妨礙我對他的仰視和關注。轉眼20年過去了。2018年,《科技之光》為慶祝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應邀拍攝5集大型紀錄片《中國科普》,采訪計劃中自然少不了葉永烈先生。和20年前一樣,聽說《科技之光》要來,葉永烈先生欣然應允。2018年7月12日下午3時,《科技之光》編輯劉穎和朱紅衛來到葉永烈先生在徐家匯的家中做了電視采訪。出于種種原因,節目至今未能播出。

    葉永烈先生去世的噩耗傳來,傷痛之余,自然首先想到我們虧欠他的那筆債。不由立即把素材找來,從頭至尾細細看了兩遍。電腦屏幕上,我敬仰的葉永烈先生音容猶在,卻已人筆兩亡,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一個最迫切的念頭是,把這段采訪盡快發出去。我想,這大約是葉永烈先生在世時最后一次接受的電視采訪,最后一次系統完整概括地講述自己的科普生涯。這段未見天日的視頻,無疑是葉永烈先生留下的最珍貴、最權威、最新近、不可再生的第一手資料。研究葉永烈,不僅能夠成為博士生課題,也應該是我們科學文化界應盡的歷史責任。因為葉永烈是我們這個時代,在我們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的一棵參天大樹。(作者系著名科普作家、制片人)

    附:葉永烈在家中接受武漢電視臺《科技之光》采訪實錄(部分)

    1958年,我開始從事科普工作。從北京大學來到湖南邵陽縣鋼鐵廠,辦化驗員訓練班。第一次走上講臺,第一次向農村干部授課,這是我第一次做科普工作。《邵陽報》約我寫幾篇科普文章,那是我真正開始發表科普文章。

    回到北京后,我開始向北京市科協的《科學小報》投稿,向國家科委的《創造與發明》副刊投稿,向《光明日報》副刊投稿,這樣就開始了寫科學小品。

    我能夠寫那么多科學小品,其中的原因有兩個。我從小喜歡寫作,喜歡文學。高中畢業的時候很想考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但是因為當時新聞專業招生很少,我又非上北大不可,就改成考化學系。我有數理化基礎,又有很好的文學基礎,兩者一結合就成為我的特色。所以我的科學小品能夠在《光明日報》、《解放日報》、《中國青年雜志》等全國性的報刊上發表,人生的機緣就是這么開始的。

    《十萬個為什么》之所以成功,因為每一篇都是精彩的科學小品。它往往從小故事,從身邊的事情寫起,語言活潑,比喻豐富。這些“為什么”發動各個中小學的小讀者提問,所以這些“為什么”都很接地氣。

    《十萬個為什么》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很高興能夠成為寫《十萬個為什么》最多、最早的作者。今天為止,《十萬個為什么》已經成為中國科普的經典,它的發行量將近2億冊,打造成一本感動共和國的圖書。

    《十萬個為什么》出版之后,我就有一點小小的野心,覺得《十萬個為什么》都是1000、2000字的短文章,我想寫一個虛構小說,于是寫了《小靈通漫游未來》。

    80年代末期,《小靈通漫游未來》被中央電視臺改編成48集兒童系列片。美國大唐公司的手機想進入中國市場,要取個通俗化的名字。于是就打電話要我寫授權書,在中國注冊了“小靈通”這個商標。剛開始一點感覺都沒有,后來小靈通手機發展到1億用戶,使“小靈通”這個名字家喻戶曉。所以說,能夠把一個科幻小說、科幻人物達到這種程度,是時代機遇。

    我在做節目的時候,碰到很多人。比如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許戈輝,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說“葉先生,你那本《小靈通漫游未來》是我小學五年級時候的獎品。”崔永元、白巖松、魯豫都先跟我說起《小靈通漫游未來》,他們當年都是《小靈通漫游未來》的熱心讀者,所以,可以說《小靈通漫游未來》真正影響了當時的一代人。

    科普創作是很重要的,科學要深入到千家萬戶,就要靠科普作家用通俗化的語言把科學講給大家聽,讓大家懂得科學。尤其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人人都離不了科學,尤其要培養一批創新的年輕人,創新的基礎就是要懂得科學,懂得技術。所以說科學普及工作者、科普作家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經過四年的努力,出版了《葉永烈科普全集》二十八卷,我從版權頁上每一卷的字數相加,這才知道科普方面我寫了1408萬字,這本書出版后,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科普創作的總結。

    到今天為止,我還在努力地不斷寫作,盡管我已經很快是80歲的人了,但我說我是“70后”,要保持“70后”的熱情,繼續努力,不斷寫出新的作品來。(光明網記者 戰釗 武玥彤)

    葉永烈生平

    1940年,生于浙江溫州。

    1951年(11歲),開始發表詩作。

    1958年(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

    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

    1960年(20歲),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編寫,1961年完成《小靈通漫游未來》;之后從事科普創作,1979年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關心。

    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同年8月25日與妻子楊惠芬結婚。

    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獲1000 元獎金。

    1976年春,時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了十年動亂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志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

    1981年,葉永烈任導演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

    1983年之后,開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

    1984年,出版《小靈通再游未來》,之后又出版了《小靈通三游未來》。

    1984年后成為專業作家,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人稱“舊聞記者”。

    2015年7月21日,光明日報科普專家委員會成立,葉永烈受邀擔任光明日報科普專家委員會顧問委員。

    2020年5月15日9時30分,葉永烈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一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v一二三四区|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a片一二三区|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91嫩草亚洲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 |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最新| 56prom在线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