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來:抗疫文藝作品要有深入思考和反思
“如果只是即時性的報道,媒體已經做得很充分了,(抗疫文藝作品)只是表面的反應可能是不夠的。”在全國人大代表、作家阿來看來,文藝和抗疫之間,和任何一個重大社會事件之間都“自然會有反應”,抗疫文藝作品需要有深入思考和反思,一定要堅持作品的水準和質量。
作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阿來多年來筆耕不輟。他在《塵埃落定》中回顧藏區變遷,在《蘑菇圈》中反思人與自然,在《攀登者》中致敬中國波瀾壯闊的登山史,也在《云中記》中書寫汶川特大地震的創傷與救贖……
今年農歷春節,正當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為艱巨之時,阿來拜托弟弟將年邁的雙親接回老家,隨即向四川省疫情應急指揮部提交了前往抗疫一線的申請。“說寫作太功利了,我想用文字記錄下這個過程,怕在‘旁邊’總是局部、總是不完整的。”阿來說,災難襲來時,自己首先想到的并非文藝創作,而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覺得“能幫忙做點什么,那就做點什么”。
和在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玉樹地震后阿來第一時間冒著余震風險前往震中不同,這次申請,阿來因年齡和基礎疾病被婉拒。“宅”在家中,阿來并沒有閑下來,他通過媒體關注疫情防控的進展,以及抗疫相關的文藝創作、疫情下文化產業發展。
在阿來看來,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且相較其他行業受外界影響小,在此次疫情期間危機并存,甚至可能化危為機。為此,當四川應急響應級別下調后,他便馬不停蹄地前往相關文化企業調研,認真為今年的建議、議案做準備。
談及備受關注的“疫”下民生,阿來說,就他在四川的所見所感,疫情期間中國在相關民生領域應對及時有效,甚至有些應對措施都有點“提前了”,因此他更關心疫情期間人們的精神生活。因為面對疫情,面對世界形勢變化,人們情緒容易發生偏差,容易從溫和變得比較激烈。
“我們的表達方式方法,是不是可以顯得更有文化氣度,更有文化自信?”阿來提高了語調。他表示,中國社會需要團結而不是撕裂,越是在國家和個人生活受到疫情沖擊的情況下,越要鎮定,越要處變不驚,越要凝聚共識,越要團結一致。“古人云‘每臨大事有靜氣’,以靜制動,而不是以動制動。”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遲的全國兩會即將在北京開幕。在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阿來看來,兩會的推遲,也意味著不少工作的推遲。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疫情沖擊,在做好疫情防控、保證社會安全的前提下,這場特殊時期的“非常”兩會“越早開越好”。
“疫情發生后,我們的經濟、社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這種變化,雖然中央不斷發聲,但可以通過非常嚴肅、全面的政府工作報告,讓全國人民知道有什么樣的應對。”阿來說,政府工作報告是對上一年工作的總結,更是對下一年新工作的規劃,這時候盡早系統全面地將應對疫情的方針告訴大家,將有助于讓大家“安下心來、團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