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喬治·斯坦納:把批評作為文學去創造,并且敢于冒犯權威
    來源:澎湃新聞 | 宗城  2020年05月19日08:11

    喬治·斯坦納去世的那一天,我并沒有轉發悼念新聞,而是重讀他的《語言與沉默》。他是一位批評家,更是一位文體大師和人文主義者,他這輩子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批評作為一項文學藝術,而不只是小說等門類的附庸。他的批評就像雷蒙德·錢德勒寫的偵探小說一樣,抽絲剝繭,雄心勃勃,在不乏幽默睿智語言的同時,又流露出蒼涼的嘆息。

    《語言與沉默》是一本容易寫垮的書,因為斯坦納面對的不是文學新人,而是荷馬、莎士比亞、卡爾·馬克思、君特·格拉斯、列維·斯特勞斯這樣的經典作家。他們不只有詩人、小說家,也有劇作家、社會學家、媒介分析者這樣傳統文學批評不會照射的領域,斯坦納玩心大發,要用一張網把他們容納進自己的文學世界,可這也是棘手的麻煩,若不做到勢均力敵,讀者只會記住荷馬、莎士比亞,而不會理會他喬治·斯坦納,評論經典作家的書已經爛大街,鼓吹圣賢的陳詞濫調連廁紙都嫌貴,斯坦納有什么辦法,能在舊瓶子里玩出新意?這是一本理論批評著作最大的挑戰,而現在人們知道,斯坦納不但完成了任務,而且極其出色,如今人們翻開這本書,首先想到的不是別人,正是這位不走尋常路的批評家。

    來源:澎湃新聞

    把一本批評著作寫成文學作品,直到今天仍被閱讀而不至于速朽,斯坦納是怎么做到的?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對文學批評的定位。

    關于文學批評,斯坦納引用了一段詩人龐德的話:

    “談到《尤利西斯》的時候,龐德宣布,‘我們受制于語詞,法律刻寫于語詞,文學是保持語詞活力和精確的惟一方式。’利維斯補充說,只有批評才能擔保文學完成任務。利維斯認為,批評是‘人文核心’(the central humanityiy),是技術、道德、社會價值的展覽者和守衛者。”

    斯坦納把批評作為一種高貴的藝術,他沒有低著頭哈著腰佝僂著背去做批評,而是敢于冒犯權威,在寫作中保持批評和被批評對象之間的平等。諸多文學批評的問題,是批評家害怕得罪權威,所以不敢痛下狠嘴,而是扭捏著身子,佯裝圓滑,說一些看似有理實則不痛不癢的片湯話。這些批評很精巧,猶如學術論文一樣規范,但在里面沒有“人”,只有“術語”,沒有“作者”,只有“主義”,讀者不買賬,因為它們不過是陳詞濫調的拼貼,而非創新的藝術。

    《語言與沉默》打破速朽的原因在于它重視腔調。讀者閱讀它,無論是辛辣點評還是筆鋒婉轉,都能感受到作者的誠懇、用心和他所經營的“腔調”。喬治·斯坦納并不想把這本書寫成古板的圈子內讀物,而是像小說家一樣練習自己的風格,把這種風格應用到批評實踐中,這種喬治·斯坦納風格,是一針見血和華麗掉書袋之間的結合,也是作者致力于以語言為基礎來展開的文學議論。斯坦納之所以重視語言,是因為語言乃是人類展開自己的交流乃至生活方式的源泉,語言不但決定著文學的質量,也深刻影響著一個社會主流的思考方式和意識形態。

    在書中,斯坦納敏銳地指出:“在我們時代,政治語言已經感染了晦澀和瘋癲。再大的謊言都能拐彎抹角地表達,再卑劣的殘忍都能在歷史主義的元詞中找到借口。”他致力于辨析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指出文學與歷史和政治的緊密聯系,他破除了那類文學可以獨善其身的想法,而是冷峻地告訴世人:沉默的引誘——認為藝術在某些現實情況下微不足道、無濟于事―—也近在眼前,集中營的世界,是在理性的范疇之外,也是在語言的范圍之外,如果要說出這種‘不可言說’的東西,會危害到語言的存在,因為語言本是人道和理性之真理的創造者和存載者。一種充溢著謊言和暴力的語言,不可能再有生命。”

    斯坦納格外關心奧斯維辛的歷史,對納粹的批評成為書中的一條隱線。他注意到納粹等熱衷于擴張的統治組織如何征用語言,通過對語言的改造,來加強民眾對他們的信任。在回顧納粹德國的統治時,斯坦納說出了一個令人悲觀的事實:一個人晚上可以讀歌德和里爾克,可以談巴赫和舒伯特,早上他會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與此同時,一個人可以在高等學院接受啟蒙主義教育,享受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啟迪,但這不影響他面不改色地操控對“他者”的屠殺。

    二十世紀的大屠殺,往往是理性進入到一個極端產物,看似是烏合之眾和劊子手,背后卻不乏哲學家、知識領袖的身影。理性訓練可以讓一個人更成熟,也可能讓他變得更冷漠,對他者的生存困境更加無動于衷。

    《語言與沉默》

    《語言與沉默》適合與另一本書對照來讀,這本書是哲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鮑曼從工具理性和官僚機構運作的角度分析了大屠殺“如何成為可能”。他首先梳理了猶太人流亡的歷史和西方反猶主義的由來,指出由于宗教信仰和習俗的特殊性,猶太人長期處于“無民族的民族”狀態,被污名、被驅逐,在歐洲的土地上只能作為“永恒的邊際人”而存在。但是,鮑曼并不認為猶太人的特性是造成大屠殺的根源,他質疑兩種對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陳詞濫調。一種是猶太人特殊論,即僅僅將此事作為針對猶太人的特殊事件;另一種是將其視為廣泛社會現象的一個極端,并最終把責任歸咎于幾個政治強人身上。針對這兩種觀點,鮑曼提出質疑:“大屠殺究竟是現代性語境下一種極端性的失敗現象,還是其本身就是現代性的產物?”

    在《現代性與大屠殺》的扉頁上,鮑曼引用了作家喬治·奧威爾在1941年出版的《英格蘭,你的英格蘭》里的一段話:“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高度文明化的人類在頭頂翱翔,想要置我于死地。他們作為個人對我沒有絲毫敵意,我對他們也是如此。常言道,他們只是在‘施行他們的職責’。我一點兒也不懷疑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善良的、遵紀守法的人,在私人生活中也從未想過去殺人。而另一方面,如果他們中有人處心積慮地放置一個炸彈將我炸成齏粉,他也決不會因此而寢不安枕。他是在效力于他的國家,有權利赦免他的罪惡的國家。”

    鮑曼全書論述的就是現代性與大屠殺之間的關系。大屠殺并不外在于現代文明,納粹式的大屠殺就是現代文明的產物。現代文明締造的科層制、發達官僚主義和先進技術,為大屠殺中大部分人的道德豁免提供了條件。鮑曼的論述令人想起漢娜·阿倫特對“平庸之惡”的解釋。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對艾希曼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一直持續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終被判處絞刑。當時,阿倫特以《 紐約客》特約撰稿人的身份,現場報道了這場審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于艾希曼審判的報告》,提出了“平庸之惡”的概念。“平庸之惡”的關鍵在于作惡者的無意識——他們不認為自己在作惡,而只是在完成任務或隨波逐流。有時候,他們甚至是出于對工作的負責而參與到集體的惡行,阿倫特希望人們意識到,“平庸之惡”是一種更普遍的惡行,沉默和附庸并非道德的豁免權,當集體之惡發生時,沉默或者趨炎附勢也在加劇惡行。

    如今,奧斯維辛已成歷史,但“平庸之惡”并未遠去,在大量人群成為雇傭勞動力的社會背景下,“平庸之惡”的一種普遍反應是“打工者心態”帶來的道德豁免。人們在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時,常會以“我也沒辦法,這是我的工作”、“我也是被逼的”、“我只是打工的”為借口,來謀求道德中立的位置,使自己不受到良心的譴責。然而,斯坦納和鮑曼在回顧二戰歷史時都發現,這種明哲保身的心理、自我安慰的語言恰恰是大屠殺里的雇傭人員的說辭。納粹德國把迫害這一整體惡行,切割成一道道工序,每個工序由專人負責,他們沒有全程參與到迫害中,但他們成為迫害流程的一分子,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不是最后的劊子手,手上沒有沾染鮮血,但實際上,正是他們的舉報、捉捕、虐待、拷打,乃至準備關于清洗的物品,一步步把受害者推向深淵。而在接受審訊時,他們的借口就是:“我也是被逼的……這是我的任務……”這就是現代性的屠殺,集體暴行被工具理性和程序化,那個所謂的惡,被推脫到虛無縹緲的集體,或者幾個代表者身上,而大多數參與其中的人,因為逃避了追責,沒有懲罰,也就無所謂深刻的懺悔。

    針對這種明哲保身的心理,斯坦納提出一個詞叫“意識的孤島化”。當一個人在一項活動中只把自己當做零部件,他只想完成任務、保全自己,而不再去思考基本的是非善惡,不關心他人遭受的殘酷,他的意識將逐漸變得孤島化,在孤島化意識的指引下,人們傾向于思考“安全”,而不是思考“創造”,人們選擇更保守的策略,而不是開放地去接納不同的語言。

    斯坦納同時在《語言與沉默》中指出:“科學可能中立。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局限;正是這種局限學歸根結底還是‘微不足道’。科學不可能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暴行根源何在。”有趣的是,這一說法同樣與鮑曼不謀而合。他們在重審大屠殺時通往了同一條路,那就是對現代科學和工具理性的反思。當20世紀的科技革命帶來人們對科學的崇拜時,他們卻多次提醒科學和理性存在的局限。如果人們放棄是非善惡的判斷,不加反思地擁抱技術和工具理性的神話,那么人們就只會是一個機械的人,而不是一個健全的、體察他人處境的善良人。

    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鮑曼曾引用穆齊爾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暗示科學與理性并不能抓住人類的本質。《沒有個性的人》是一本堪比卡夫卡《城堡》的巨作,書中的主人公烏爾里希是奧匈帝國籌備皇帝在位30周年慶典委員會的一個小小秘書,他努力進取,渴望出人頭地,故事開始時的1913年8月,他32歲,正處于人生的迷茫期。他先后嘗試過當軍官、工程師和數學家,但都以失敗告終。后來,主人公反省道:在一個整體的秩序中,自己只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零部件,一個缺乏自由和自主的人,也即小說的標題所揭示的——他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而這正是現代文明科層制對很多人的塑造,閹割個性,量化量產,人們把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作為生活的第一要務。

    穆齊爾寫道:“今天……已經產生了一個無人的個性的世界,一個無經歷者的經歷的世界。”最終,主人公烏爾里希意識到:“對他來說,可能性比平庸的、死板的現實性更重要。”

    鮑曼援引《沒有個性的人》,是希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反抗平庸,重拾自我的個性,在技術理性之外,重新思考實踐精神和人文主義。不要相信權威和技術告訴你的神話,而是從實踐中解放智慧,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社會學還是文學,都可以通過“細膩”、“共情”來給予讀者生活的啟示,而這也是對時下“文學無用論”的回應——文學并非無用,而是對工具理性的反抗。寫作者很多時候像一個種下種子的人。文學不是最終實現理想的那一個,但文學往往是種下可能性的東西。因此,現如今熱心于文學事業的人,不必氣餒。身為作者,我們可能不是最后看到春天到來的人,但如果我們都自暴自棄,春天是永遠不會到來的。一代人的理想在上一代人的交付之中生根發芽,如今,作者很大程度上完成的是交接棒的工作。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蜜桃导航一精品导航站|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久草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久久久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久久这里都是精品|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精品69久久久久久99|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中国| 国产精品99爱免费视频|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赵丽颖|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91精品在线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va|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