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二次孵化助力傳統出版社轉型 ——以《鳳囚凰》的IP開發為例
受電子傳播與閱讀的沖擊,傳統出版被迫轉型,試圖向數字技術靠攏,開辟新道路,融入當下市場,引進新型文學內容。這其中,不少出版社紛紛通過自身出版基礎,一方面發行、出售網絡文學的實體書,另一方面借重網絡文學自身的熱度,以改版、再版等方式推向市場。這種網絡文學的二次孵化,進行市場推廣,引進熱門IP,改編熱播劇等不用于以往傳統出版物,穩中求進,開出新道路。
從2002年開始,網絡文學開始大規模占領文學市場,通過十年時間穩步發展,占領相當比重的閱讀人市場。一旦閱讀市場飽和,則又二度孵化創新,帶來2010年進入IP爆發期。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網絡文學開始二次孵化,不局限于通過單純紙質書出版盈利,開始利用現有的文字IP資源,進行電視劇,電影,漫畫等改編。傳統出版社根據自身舊的出版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挖掘網絡文學深度熱點,求同存異,立足于市場,利用熱門題材文學開始進行多方面改編。在不影響網絡文學粉絲忠誠度的同時,精益求精,吸引傳統文學的讀者讀網絡文學,進行再一次的創作與孵化。這其中比較成功的當屬《鳳囚凰》。
《鳳囚凰》是2013年大熱的網絡文學,在網絡文學的領域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謂是第一代網絡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與此同時,傳統出版社也對應網絡文學的沖擊做出一系列的努力。從《鳳囚凰》的運營過程中,可以看出網絡文學再次進入市場,二次孵化原創內容,在傳統出版中找到新途徑的盈利模式。同時,轉型中的傳統出版社與新的出版方式相輔相成,實現了雙贏。
一、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社的基礎運營審查
(一)稿件考核、稿件收入的改變。
傳統文學的創作,立足于作者的個人風格。傳統出版編輯在選擇書籍,會著重選擇約稿原創的模式,更為看重作者個人的賣點和熱點。而在互聯網時代,擁有大量文字資源的互聯網網絡文學運營平臺給傳統出版社提供了更多樣的出版圖書選擇。傳統出版社在傳統出版模式下,追求傳統作者個人作品。成也作者,敗也作者,這嚴重局限了稿件的來源和推廣的方式。我們知道,文學大家的作品,創作周期長,創作途中沒有市場的考量,也沒有與讀者的互動。往往一本書從寫作到出版到發行,除了特定圖書以外,能不能夠賣出好的成績,很大程度依賴作者個人的文學修為、文學底蘊以及個人粉絲的底蘊等。但新人作者極少能夠通過自身與出版社銜接,得到出版資源。這樣也局限了傳統出版社的發展與盈利范圍。
網絡文學因立足于互聯網,從起始到結束都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不管是作者的創作還是宣傳渠道都離不開網絡。對于大部分的網絡文學,創作過程中會被市場影響劇情走向。構思獨特,情節新穎,符合市場要求的網絡文學才是能夠熱火的網絡文學。簡單講,便是在大框架結構不變的情況之下,劇情走向可能隨時都會隨著市場需求,也就是讀者喜好而改變。《鳳囚凰》2008年開始連載于起點女生網。剛好2008年正好是網絡文學開始步入正軌,作品大爆發的一年。《鳳囚凰》趕上好時機,當年6月上架,9月完結,在連載期間就展露出強大的粉絲群體。
看一看《鳳囚凰》的出版經歷,一部網絡文學作品,一開始基礎2W字大綱,人設,情節基礎,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絡文學平臺投稿之后,通過編輯審核便可以開始連載。網絡文學的成績會隨著連載的走向波動,一字一句都受到市場的考驗與評判。這也注定了一本好的網絡文學作品能夠在千千萬萬本網絡文學中殺出來,都是經歷了千錘百煉,殺出一條血路才能走到最后。這樣的千錘百煉鑄就了這本網絡文學內容質量都是保質保量。
一本網絡文學是否可以出版,出版社要做多方面衡量。首先,這是一本擁有龐大粉絲量的書籍。其次,在連載期間受到了市場的考核能夠走到出版商面前,能夠殺出重圍,本身也說明了這本書的優勢。最后,網絡文學連載模式創作,決定了它的內容和字數都是遠遠超過傳統出版的書籍。所以對于內容的把控,出版社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是對于傳統出版物,一稿定制而言的優勢所在。
也就是說,能夠被傳統出版社所看重的網絡文學,都有自己的優勢,在選擇網絡文學經行出版的時候,傳統出版社會較于簽約網絡文學的平臺,更有文學專業的審核考察,更顯示的市場判定以及對于網絡文學本身就有一定的孵化程度。故而在網絡文學的二次孵化中,傳統出版社也屬于其中的重要的一環。歷經了傳統出版社考驗,成為紙質出版物的網絡文學,更有能力在二次孵化中擁有絕對的戰斗力。與此同時,傳統出版社在考量網絡文學的同時,也拓寬了自己的收稿渠道和出版方向。不僅僅局限于大家的約稿,終稿之后難以修改的文稿,縮短了修改時間,讓市場化更加的深入。
(二)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出版社的宣傳運作。
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宣傳一直是一個難點。受眾固定,讀者數量固定一直是傳統出版社的利端和弊端。而網絡文學不同,在平臺上簽約后連載,直接面對的便是市場和讀者。開放性的創作空間,對于作者而言,需要極大的耐力和定力。越早接觸市場,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便知。
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一本書的宣傳、推廣、售賣,這么多年已經有了固有的一種宣傳模式,從0開始的宣傳推廣,也是大部分出版社所面臨的問題。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從0開始面對的便是從頭開始的挑戰,一旦水土不服,就是全盤皆輸。對于時間軸長,且利潤薄弱的傳統出版社而言,一旦押錯寶,投入了極大的成本,最后結果出偏差的話,便會全盤崩塌。
2010年是網絡文學進入正規,也是IP出路的一年。各大影視公司開始紛紛囤積熱門IP,準備網絡文學的二次孵化,做好迎戰IP熱的準備。但從文字到影視,其實網絡文學已經準備了很多年。相較于傳統的劇本,網絡文學熱門IP本身自帶粉絲,還是情懷粉。何為情懷粉,忠誠,堅守,情懷至上。
更重要的是她們是粉絲。何為粉絲,粉絲不同于觀眾,他們的支持更為直接。對于這個IP任何的衍生物,都有濃厚的興趣去了解,去探索。對于網絡文學本身,也有自己的粉絲經濟和粉絲效應。所以不管是什么東西,哪怕拍成四不像,也會有人買單。相較于還是個青年的網絡文學,國內的影視行業已經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宣傳運營模式。對于粉絲經濟的把控,強于網絡文學平臺。所以當一部網絡文學變成影視,成為一個成熟的熱門IP時,它會反過來將原著捧紅。這也是傳統出版社會看重的一點。
一旦粉絲逐步固定,甚至開始飽和,就需要有新的閱讀方式刺激擴增粉絲數量,于是影視集團的出現對于網絡文學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借助著影視改編的東風,網絡文學粉絲群體穩步上升,受到平臺推廣以及書籍本身優勢。同年,該書的版權賣出,開始準備IP孵化,《鳳囚凰》一書再次在網絡上引發追書風潮。早在2011年,實體書已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由于出版刪減了一部分原著精華,加上沒有過高的曝光率,實體書籍并沒有引起市場轟動,也不如同期書籍。但2016年四月,娛樂圈話題熱度之一的于正宣稱要拍攝《鳳囚凰》,四川文藝出版社抓住時機簽下該書相關出版權益。重新組織編輯聯系原著,在尊重原著基礎之上進行改編,推出市場,迎來一波高峰。18年1月,該劇在湖南衛視播出,拉動了原著高潮。于正是出了名的炒作大師。在擁有《宮》、《陸貞傳奇》之后自身便帶流量。哪怕黃金期沒有將《鳳囚凰》拍攝出來也保持了《鳳囚凰》的熱度。經歷了換女主等等事件之后,該IP也徹底進入大眾眼中。
這個轉折很清楚,經過網絡文學的二次孵化,原著再次擺在了大眾面前,不僅增加了原著的曝光率,還讓更多群體了解到有這樣的一部文學作品,從而吸引購買。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克服了自己宣傳的薄弱點后,有了新的助推方式和手段,更好的貼合市場。
(三)良好的網絡文學市場向改編。
比較而言,原著的優勢在于書里人物的展露更能激發讀者內心的想象,這是電視劇沒有辦法展現的。而對于閱讀人而言,一萬個閱讀人就有一萬種對書里的想法與看法,眾口難調也是現在改編影視所面臨的最艱難的問題之一。比如《鳳囚凰》書籍里,本身女性向小說,主打的是男主,也就是古代言情小說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容止。容止作為萬千少女的男神,《鳳囚凰》中最為重要的人設,一度成為眾多古言男主的標配。總結一下則是“傾世無雙,心性淡如冰雪,外表純善無害,卻極善謀斷,具有驚世之才,也有坐擁天下的野心。”
但是這樣的人真的會存在嗎?不管是任何的演員都滿足不了讓少女們走火入魔的男神。從數據分析,往往在電視劇熱播連載期間,書籍的銷售都會再創新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電視劇播出需要一定時間,書籍可以滿足一部分希望先觀摩結局的觀眾需求;二是電視劇無法滿足原著黨或是非粉絲的考據黨,書籍原著會更加受到歡迎。
在網絡文學的二次孵化中,電視劇是重點之一。于正的劇拋開質量不說,單純從商業角度而言,一直是叫座不叫好。典型的于正劇,吸引女粉絲的能力也是一流。對于粉絲效應而言,這樣的電視劇更有利于幫助了解原著,助推原著的發展。把《鳳囚凰》電視劇劇本和原著對比,基本劇情參考都是出版后《鳳囚凰》圖書。也就是說,傳統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文學,其實在孵化中較于純網絡文學而言,更占有優勢和市場需求。對于被買斷的網絡文學,首先面臨的便是出版這一關。在當下影視審核越來越嚴肅的情況下,對于影視公司,最好的選擇便是選擇一本已經出版過的圖書。
傳統出版社在選擇網絡文學進行出版的同時,根據已有出版的經驗,在尊重網絡文學原著的情況之下,進行系統性的改編,最后整合成為一本合格的出版物。既有網絡文學自身的優勢,又能被傳統市場接觸,這樣的書籍往往比網絡文學本身和傳統書籍更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二次孵化的網絡文學更是其中的翹楚。平臺推廣網絡文學給影視公司時,對于該作品已有評估。作品對應不同的領域會做出不同的改編。這樣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被市場接受,從而降低出版后虧損的風險。
二、傳統出版社對于網絡文學創新的出版方式
(一)聯合網絡平臺開啟線下資源的整合,保障書籍曝光率。
對于四川文藝出版社而言,從一開始打造川籍作家,到現在與閱文集團合作,開始聯合出版網絡文學。對于一家出版社而言,稿件的質量決定了今年的盈利。在傳統出版模式下,稿件確實是重中之重。也許網絡文學在平臺上推廣的時候,因為推薦等外界原因,會帶引一波收入,但是對于出版之后只能等待命運的傳統出版而言,不苛刻內容,便等于找死。因為在快餐文化語境下,當代人樂于被雞湯包圍。當物質條件滿足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需求,對于書籍要求多樣,市場需求自然龐大。
但如果依靠傳統的出版模式,等待出版的時間差上便已經落后于市場。時間便是生命,效率也是傳統出版社改革最為重要的一點。四川文藝出版社在面對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選擇整合資源。不僅僅孵化網絡文學,更是將自身的資源主動走出去,產生二次孵化的網絡文學,也就是實體書變成電子書。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不放棄主業,繼續約稿大家,保證傳統文學讀者需求。另一方面聯合網絡巨頭閱文集團開始出版推廣網絡文學。在與閱文集團的合作中,四川文藝出版社根據自身經營條件,合理規劃自身道路,開始從熱門IP下手,線下實體行業支持與閱文集團強大的線上孵化能力相輔相成,實現雙贏。最后利用雙向資源,在這些精品IP孵化的同時,立足傳統出版社本身,開始實體書的銷售與推廣,實現多方位的盈利。
閱文集團背靠龐大的騰訊體系,擁有最敏銳的市場需求。傳統出版社運營書籍多年,擁有最權威的出版編輯和出版模式。在互聯網平臺初步建立之時,便開始通過傳統出版社強項進行盈利。從一本書開書開始便會后臺跟進,從各項數據分析此書的市場價值。推薦是考核的最好標準,從一開始的入門推薦,到后期幾次PK。一輪一輪的曝光率刷下來,這本書是否能成,適應何種讀者群體,基本了然于心。而傳統出版擁有大量的線下資源,強強聯合,利用二次孵化完成雙方的轉型與發展。
(二)出版物上架電子平臺出版分類,成為網絡平臺新品類。
作為實驗點之一的《鳳囚凰》出版版本上架閱文集團出版分類,線上線下雙重曝光。眾所周知,閱文集團擁有最強大的電子圖書閱讀、推廣渠道。單一的線下銷售模式困住了傳統出版社。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電子書的普及,手機APP讀書軟件的普及,閱文集團與傳統出版社聯合,開始將傳統出版社中龐大的實體書轉化為電子書籍。新舊取長補短,相互輔助,融合傳統出版物的同時,利用網絡文學這塊大餅,滿足多樣的需求。
利用已經再次孵化后的網絡文學,重新打造,放在電子平臺,聯合傳統出版社,實現新型品類的發展。在IP大爆發時,通過IP的孵化運營,閱文集團成功將旗下的書籍推廣出去。隨著越來越火熱的IP發行出版,網絡文學也面臨嚴苛的圖書審核,網絡文學的審核標準越來越靠近傳統出版文學,相信這一點對于傳統出版而言更加有利。對于中國文學的傳播與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三)延伸周邊產業,將圖書打造成周邊。
利用網絡文學二次孵化的熱度,將紙質出版物變換形式,從主變為從屬。將圖書作為周邊產品,提供給影視公司作為宣傳用品。在增加曝光率的同時,轉化為經濟來源,開辟多渠道。例如《鳳囚凰》電視劇在湖南衛視熱播時,四川文藝出版社通過微博等渠道,將限量限定版書籍推出市場,得到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