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友權、賀予飛: 網絡文學研究的幾個學術熱點
摘 要: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日漸升溫,理論批評界集中探討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網絡文學社會效益與法制監管、網絡文學的文化傳承、網絡文學產業問題、網絡文學的文類與作品評論、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網絡文學的數據資源建設與學術路向選擇等,是當下最受關注的學術熱點;并且,網絡文學的動勢和局限研究,也成為助推和回應該領域學術熱點的一部分。
關鍵詞:網絡文學;理論研究;學術熱點;反思
歷經20余年風雨歷程,我國的網絡文學已成長壯大為一種文學的“巨存在”,不僅積累了數以千萬計的原創作品,也引發了諸多文學理論批評觀念的變化。時至今日,在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的文學拐點上,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浮出水面,構成了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熱點和焦點。學術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與回應,對推進我國文藝學建設、促進網絡文學的健康前行意義深遠。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
網絡文學體量巨大、增速驚人,如何建立一套與之匹配的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已成為當務之急。近年來,學界聚焦這一話題,做出了積極探索。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首次設立《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重大招標項目和《網絡文藝發展研究》重點項目,分別由中南大學(首席專家歐陽友權)和山東大學(項目負責人譚好哲)獲準立項,讓這一問題研究進入主流學術。在論著方面,張立的《網絡文學發展現狀及其評價體系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年3月)就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探討。莊庸、王秀庭的《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從網絡文學的國家政策、生產機制、理論批評、發展歷程、作家作品等方面探索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之道。另外,張仁競采用計量統計學方法,就2000年以來網絡文學的7119篇文獻進行系統整合,歸納出網絡文學的研究取向和熱點變遷,評價體系建設居于突出位置。鮑遠福則清理了近20年來我國網絡文學的概念發展、意指特征和研究范式等問題,以探究理論批評的切入點。從學者的選點看,馬季、邵燕君、肖映萱、吉云飛、歐陽友權、賀予飛、鄧禎等人的相關論文,對網絡文學批評的前沿話題、熱點事件、理論生態、構成主體等進行了年度全景式檢視。針對具體的現象和門類,陳定家指出了新媒體批評陷入標準混亂、價值迷失的困境。夏烈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媒介裂變使文藝批評生態與批評者主體發生重構。潘桂林呼吁高校調整并創新學術評價體制,學院派網絡文學批評要增強線上交流能力。許多研究遵循從“史實”到“史論”的持論邏輯,歐陽友權、禹建湘、歐陽婷、羅先海等人,在觀念轉向、標準創建、功能變遷等論域,開拓出網絡文學批評史的思維空間與學理范式。用新理論、新方法、新視野構建網絡文學的理論批評體系,成為網絡文學研究的新亮點。黃鳴奮以數碼詩學開拓網絡文學的理論創新路徑,從計算主義、Web升級等方面入手來探尋網絡文學的本性與藝術價值,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尺度。周志雄深入網絡文學創作一線,根據價值、理論、審美、文化、技術、接受、市場等維度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單小曦從網絡生成性、技術性—藝術性—商業性融合、跨媒介及跨藝類、“虛擬世界”開拓、主體網絡間性與合作生產等尺度,提出建構以“媒介存在論”為基準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黨圣元提出,網絡文學評價要將文化研究與傳播政治學等理論資源有機融合,對網絡文學進行理論創新研究。針對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如作品的海量閱讀、評價標準無從依傍等,歐陽友權呼吁理論批評家們進入網絡文學現場,建立網絡文學批評的通變觀,形成“寫、讀、管、評”各環節相通的“批評共同體”。
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是當前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專家學者們的持論起點與邏輯支點不同,則理論路向不同,一直未能形成統一的標準與參考范式。那么,怎樣才能判定哪種標準更為恰當和更具理論效用?首先,以傳統文學的評價標準來對待網絡文學已經產生了明顯的不適應癥兆。人們閱讀網絡文學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活動,同時還是一種娛樂消費與生活休閑方式。網絡文學所形成的“生產-消費”活動為文學打上了商品屬性的烙印。當商業資本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強力引擎,作品點擊率、用戶流量、粉絲黏性、寫作“續更”能力等成為考量標準,傳統文學評價標準與網絡文學產業化標準之間不可避免會出現“二律背反”現象;其次,將西方文藝理論全盤照抄,以西方文藝理論的致思維度來制定一套衡量網絡文學價值的理論模式,將始終無法切中肯綮,對網絡文學的現象體認如“隔靴搔癢”,終而會喪失了理論的鮮活性、現實性與在地性;第三,僅從數字傳媒技術角度切入,用工具理性將網絡文學一以貫之,致使網絡文學的理論言說淪為技術文化讀本或新名詞術語的“集束式轟炸”,必將使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陷入“聚焦失準”與“價值位移”的誤區,于實際理論體系建構意義甚微。
既然如此,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將以哪里為肇端?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家又如何在紛繁雜呈的理論與現實困境中突圍?這無疑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筆者看來,網絡文學作品數量眾多,體量龐大,研究者需堅持“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的原則,時刻關注文學場的動向,這是進行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前提條件?!拔膶W”與“網絡”、“文學”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是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無法回避的問題,正確處理好這兩組關系,是解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設之謎的關鍵。無論是“網絡”還是“市場”,網絡文學的落腳點始終應該在“文學”之上,“網絡”和“市場”只能是它的制約因素和充分條件。一方面,網絡文學不同于傳統文學,它作為一種新民間文學樣式,反映了時代潮流變化與廣大讀者的心理訴求,“網絡”與“市場”賦予了網絡文學廣闊的自由空間與創造精神,由此它才能勃發生機、野蠻生長;另一方面,網絡文學不能屈從于市場利益或任由技術操盤,而應該保持其文學性,賡續文學傳統,從“規模擴張”向“內容為王”轉變。理論批評家們在構筑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時,需圍繞網絡文學之于文學的獨特性與共通性這一核心基準,堅守文學的藝術品質與人文精神,同時尊重市場選擇與自由審美,避免評級體系與批評標準因循守舊、凌空蹈虛。
網絡文學社會效益與法制監管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連續開展了“凈網行動”“劍網行動”等專項活動,以保障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2017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了《網絡文學出版服務單位社會效益評估試行辦法》,其評估指標涵蓋出版質量、傳播能力、內容創新、制度建設、社會和文化影響五大方面,對于出現嚴重政治差錯、社會影響惡劣、推介導向出現嚴重問題、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的單位,評估結果直接給予“不合格”等級。與此同時,學界關于網絡文學社會效益的討論也頗為熱烈。陳定家認為,網絡文學需要加強“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價值觀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放在首位。周冰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網絡文學發展。楊勇、朱京瑋、章華榮、陳詩懿、朱靜雯、劉韜、方愛華等指出,網絡文學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等問題十分突出,需探索提升網絡文學社會效益的有效途徑,引導中國網絡文學良性發展。在網站建設方面,歐陽友權、劉譚明、吳釗、劉新少等以我國代表性文學網站為樣本,從作品、受眾、管理維度提出建立文學網站社會效益評估體系,并提供了提高網站社會效益的對策。在網絡文學內容監管上,王志剛、王冠、徐志武等從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傳播平臺、創作主體及把關人責任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治理路徑。在權益維護方面,劉鑫、何玉玲、高彤等人以網絡作家、網民讀者、媒介平臺、政府和社會為基點構建法律監管體系,推進版權維權機制與司法救濟機制的形成。
引導網絡文學繁榮、健康、有序發展,將網絡文學提升到社會主流價值觀建構、國家意識形態與當代文化建設維度,是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家們肩負的責任。網絡文學應當堅持以社會效益為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早在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并將社會效益考核細化量化到政治導向、文化創作生產和服務、受眾反應、社會影響、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中,形成對社會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而目前,商業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網絡文學量大質不優、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日趨顯現,因此亟需加入社會效益的考評維度,用以轉變唯經濟效益論帶來的弊端。從網絡文學與社會意識形態關系來說,一方面,網絡文學作為文學作品,可以通過豐富的情感、生動的形象和藝術感染力表達對人類命運與現實境遇的關注,引導人們求真、向善、審美;另一方面,網絡文學作為精神產品,本身具備意識形態性。網絡文學的生產必須服膺于國家官方意識形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資本邏輯來分析,文學的自由生產免不了要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在這種生產導向之下,文學的認識、教育、審美等諸多功能就有可能被弱化。許多文學網站為了降低成本、吸引流量,滋生出抄襲模仿、盜版侵權以及“三俗”寫作等現象。這些風氣一旦盛行,必將對網民讀者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當網絡文學經濟效益與主流價值觀發生沖突時,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把主流價值觀放在首位。值得注意的是,倡導網絡文學的社會效益與法律監管,需要法律、政府、企業相關部門的合力,不能偏倚一方,既要協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沖突,也要注意把握自由與規范之間的張弛關系,以保持網絡文學企業的活力和網絡文學創作的自由度。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
隨著網絡創作精品化、主流化趨勢凸顯,網絡文學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探討成為學界熱議的話題。許多學者從審美特質上厘清網絡文學與文化傳統的關系,如夏烈提出網絡文學的“中華性”問題,認為網絡作家與讀者所結成的“想象共同體”有助于確立國家與民族認同感,再造中華價值。單小曦提出,網絡文學可定位為“網絡生成文學”,它基于文學傳統的數字虛擬創作模式、復合符號性賽博文本等構成了其審美特性。曾繁亭認為,網絡文學依托傳統文學想象演化出來的“仿真”“擬象”世界具有“虛擬美學”特征。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化關系探討中,邵燕君指出,網絡文學的“爽文學觀”對精英文學觀帶來了沖擊,使其被“他者化”。馬季認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雖有差異,但更要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不能人為地設置壁壘。黃鳴奮從信息革命、傳播要素、世界格局等方面著眼,認為網絡文學既是文學傳統的產物,又具備自身獨特性。周志雄、李春青、劉照丁、程丹陽、覃皓珺、陳帥等探討了傳統文化、民間文學、古典文學、大眾文藝與網絡文學的傳承與變革關系。在網絡文學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龔舉善、張鴻彬、歐陽文風、石曼婷等人剖析了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的發展現狀、非理性創作癥候及其價值與意義等問題。
網絡文學與文化傳統之間是傳承與革新的統一體。網絡文學要成為中國文學的優質源頭,必須汲取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文學傳統與文明精華,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與美學風范,但又不能一味地沿襲傳統文學的規制與慣例,而應在媒介變革與時代變化中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將技術聯姻與人文傳承鑄塑成網絡文學獨特的審美表征和藝術價值,而要真正消弭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邊界,網絡文學必須以文學品相與藝術品格立足,在揚棄與拓新中書寫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中國力量。
網絡文學產業問題研究
近年來,網絡文學產業進入黃金期,研究者聚焦這一新論題,圍繞產業理路尋根探跡,深入辨析資本邏輯對網絡文學的滲透。賴敏的著作《文化產業境域的網絡文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尋找文學與產業的平衡點,揭示了文化產業境遇中網絡文學的特性及發展方向。在產業格局剖析中,歐陽友權指出,網絡文學的產業邏輯是數字媒介與后現代主義消費文化的市場合謀。劉新少提到,目前網絡文學的商業模式與審美旨趣之間已出現矛盾,網絡文學產業需堅持藝術審美正向原則。周志雄認為,網絡文學的商業化趨勢是時代文化轉型的一部分,不能對其簡單地批判,而應反思其不利影響。在產業運營方面,向勇、白曉晴通過“場域共振”探索IP的跨界開發策略。吉喆就網絡文學IP的歷史流變提出建立文學性與傳播范式結合的雙驅動系統。馬季、楊有楠、湯俏、閆偉華、桫欏、吳長青、秦楓、周榮庭、李華成、鮑嫻、張敏等人,對網絡文學IP的內涵及運營模式、IP改編、IP線下出版、 IP資本運作、粉絲經濟進行了系統化分析。在網絡文學版權價值評估與預判中,基芳婷、呂娟、鄒蘋、張金嬋、孫麗等人運用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創造了多套價值測評方法。張頤武、史建國、毛德勝、張燕、王赟姝、石少濤等人從媒介轉換、題材選取、性向區分、受眾調研、資源優勢等角度探尋了網絡文學與影視的關聯;李文浩、姜太軍、楊向榮、劉錦宏、趙雨婷等人深度剖析《失戀33天》《等風來》《太子妃升職記》《擇天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視改編的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問題及發展對策。
產業運作是網絡文學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由此延伸出來的付費閱讀、線下出版、IP改編等業務板塊已成為網絡文學產業研究的重點。不過,研究者們對于網絡文學產業的研究主要偏向于產業表征與現象體認,內質性探尋稍顯欠缺。資本邏輯與文學功能裂變、社會文化轉型、審美心理變遷及網絡文學發展之間有何內在關聯?網絡文學產業從“在線閱讀—粉絲經濟—版權分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過渡到“類型開拓—全渠道推廣—IP孵化”的集約型增長背后的深層根源是什么?作為產業價值增長極的網絡文學IP為何出現泡沫化趨勢?這些都是網絡文學產業發展值得思考的深層問題。娛樂消費刺激下的網絡文學賦予了文學以新的存在方式與功能價值,這一轉變與當下的社會文化、審美心理息息相關,并將影響著網絡文學的產業發展航道。文化資本的強勢入駐、企業的內源性市場調適、技術的更新迭代、政府的規制與引導等都成為推動網絡文學產業發展的強力引擎。以網絡小說為內容源頭而轉化的動漫、影視、游戲等衍生業態的跨界發展,使得產業邊界擴容,市場結構轉變,市值空間增大,“鏈式”商業生態系統已然形成。雖然網絡文學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但作為其增長極的IP卻出現泡沫化傾向,這意味著網絡文學產業經營者并未意識到分工合作、價值共享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無序的IP開發讓網絡文學、影視、動漫、游戲業態之間出現相互排斥、互不認同、各自為陣的現象。因而,在垂直延伸與分化拓展中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在“二度加工”中樹立精品意識,以企業間的協同進化帶動網絡文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或許是未來網絡文學產業的發展方向。
網絡文學的文類與作品評論
網絡文學文類眾多,作品浩瀚,因而對網絡文學的文類和作品評論是網絡文學批評的實踐基礎,其評論備受關注。陳曉明、彭超著文認為,類型化是網絡文學生產的重要標志,奇幻、玄幻、魔幻小說是不同類型文學的融合與分流,它們展現了文學類型如何被定義和篩選的深層問題。許苗苗從網絡交互視角探尋了穿越小說實現內在規范的途徑。劉小源認為,二次元小說已由“小眾文化”變為“大眾文化”,成為網絡文學中最具活力的生長點。在女性小說類型中,邵燕君指出,以《瑯琊榜》為代表的小說崛起體現了網絡文學場域的性別變革,是“腐女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逆襲。姜悅認為“瑪麗蘇”、“中產夢”和“穿越熱”是“女性向”網絡小說的熱點。練暑生認為耽美小說折射了女性身份政治在男權文化、強者邏輯和異性霸權中的掣肘,難以確立起新時代的獨立女性意識。除了網絡小說類型研究,網絡詩歌的研究也逐漸火熱。呂周聚、曹金合、胡峰、馬春光、徐紅妍主編的《網絡詩歌散點透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從網絡詩歌的觀念變革、存在形態、創作主體、主題模式等維度開展了專題研究與主題論述。在網絡文學作家作品研究中,宏觀層面既有編著類的評論錦集,也有全局式的掃描回顧,還有地域性的梳理總結。歐陽友權、馬季、邵燕君、周志雄、吳長青、陳定家、晏杰雄、向娟、吉云飛、肖映萱、賀予飛等人從“海量”“主流”“類型”“經典”“傳統”“全球”等視域來定位網絡文學,歸納其發展特征;微觀層面,歐陽友權、馬季、莊庸、王小英、祝東、劉卓、周偉、王玉玊、詹玲、陳浩文等人分別對繆娟、蔣勝男、金子、貓膩、辛夷塢、顏涼雨、燕壘生、六六等網絡作家的作品作出了鞭辟入里、富有活力的評論。
大多數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家習慣對網絡作品的文類進行個案研究,或針對某一具體作品進行細致剖析,或對某種作品類型的特征與風格做總體性描述,他們大都將評論局限于一方狹窄的文本天地,往往缺乏歷史視野與關聯思維。譬如,網絡類型文學發展多年,早年間形成的類型規制與寫作“套路”已發生了自我裂變與革新,抵制“類型槽?!钡姆搭愋蛯懽?、跨類型寫作、類型融合寫作等,不斷為網絡文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促成了一批精品力作的崛起,然而卻鮮有研究者關注這些新的變化。又如,大凡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都具有較高的IP價值,不過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卻很少有人將網絡文學的內容值與IP值做關聯性研究。在網絡文學漸入主流之際,網絡文學作品作為核心資源,理論批評界還需要以發散性思維進一步開闊視野,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對象,解讀新人新作和新的動向,推動批評生態的多樣化。
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
自2010年網絡小說在東南亞線下出版,到2014年最大的英譯網站Wuxiaworld成立,再到2017年“起點國際”開始運營,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影響力逐步擴大,“網文出?!钡牟椒ゲ粩嗉涌?。吉云飛調研Wuxiaworld、Gravity Tales等大型翻譯網站后認為,網絡小說在北美走紅的原因在于其“網絡性”和“中國性”。隨后,他與李強進一步補充,網絡小說之所以具備強大的海外傳播力,是因為它打通了海內外讀者的“快感通道”。楊俊蕾認為,從私密情愛敘事到國家、民族、歷史的想象和書寫,網絡文學的敘事轉向和內容升級開拓了海外傳播空間。董子銘、劉肖從傳播地域、譯介機制、價值內涵等方面剖析了網絡文學的海外輸出現狀,認為網絡文學海外傳播面臨文化適應與話語對接、民間自發譯介與類型集中、戰略性系統整合缺失等問題。馬季呼吁,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要以文化堅守的方式通過IP的產業模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此外,郭競、吳長青、何明星、庹繼光、高純娟、尤達等梳理與剖析了中國網絡文學海外譯介及傳播的現狀、路徑、特點,肯定了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化進程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面窗口,對擴大網絡文學的世界影響力,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無疑是意義深遠的,許多研究者僅看到了“網文出?!钡臒狒[景象,而未關注到輸往海外的網絡文學作品市場仄狹,針對國外受眾制定的商業模式并未同步跟進。在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強勢主導以及網絡文學模式化寫作、創新力不足等問題的掣肘下,中國的網絡文學如何面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樹立國家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從當前的情形看,要想實現“網文出海”的可持續性,需要解決好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與傳播國家的文化兼容與“落地生根”問題,從文化選擇和跨文化交流上變被動譯介為主動推送;二是翻譯人才不足,外文譯本難以表達原作品質風貌問題;三是解決好作品版權,以世界為半徑消除網絡文學“盜版易、維權難”問題。
網絡文學數據資源建設與學術路向選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數據庫、數碼理論、媒介學、符號學等理論和方法來展現網絡文學面貌,開辟新的學術路向。歐陽友權所率領的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團隊從海量網絡文學信息以及前后相續的歷史節點中清理出“信息鏈”,建成了我國首個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出版了《網絡文學發展史——漢語網絡文學調查紀實》(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網絡文學詞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網絡文學100叢書(1套7冊)》(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網絡文學五年普查》(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年)、《網絡文學研究成果集成》(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6)》(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7)》(新華出版社,2018年)、《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等著作,再現了蔚為壯觀的網絡文學生態圖景。黃鳴奮從數碼藝術、位置敘事的角度開辟出新媒體文藝學的發展空間,出版了《數碼藝術潛學科群研究(1套4冊)》(學林出版社,2014年)、《位置敘事學: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藝術創意(1套3冊)》(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學林出版社,2011年)等著作。此外,陳定家的《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周志雄《網絡文學的發展與評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單小曦《媒介與文學:媒介文藝學引論》(商務印書館,2015年)、邵燕君《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夏烈《大神們:我和網絡作家這十年》(花城出版社,2018年)、莊庸、王秀臣《互聯網+她時代新文藝思潮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王小英《網絡文學符號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李盛濤《網絡小說的生態性文學圖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陳海燕《網絡文學與動漫產業互動發展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年)等著作從不同視角切入,展示了網絡文學的發展路向。針對目前網絡文學的發展局面,南帆認為,網絡文學的超文本并未在形式實驗中獲得顯著成效,而網絡文學內部的文學研究也仍處于起步階段。許苗苗強調,媒介、資本和制度已成為網絡文學的驅動變量。單小曦提出,伴隨著數字媒介變革而來的數據庫寫作、交互性文學生產方式等境況將使網絡文學陷入危機。
網絡文學作品浩瀚,信息海量流轉,更新覆蓋率強,以新的理論與技術來進行數據資源建設對于網絡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數據庫技術達成網絡文學的資源共享,可加速網絡文學的普及化,促進網絡文學史料研究,為廣大網絡文學愛好者與科研人員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工具。未來網絡文學的發展與研究需要前沿的方法論來開拓思維、更新視野,同時也需要聚焦文學本體,明確人文性與審美性研究是其核心與根本。
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三大動勢
近年來,我國理論批評界從內容、主體、平臺等方面形成了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基本架構,以此構成網絡文學研究的動力、活力和趨勢。
從研究內容來看,理論批評緊跟網絡文學發展,不斷調適自身的研究視角。許多研究者不斷面向現實熱度、時空廣度、歷史根性、理論高度等層面發力,不再做簡單的“論斷式”價值評判,而是秉持建設性、創新性、系統性的學術理念,開拓網絡文學理論的多維空間,力求實現從“現象”到“理論”再到“體系”的學術過渡。隨著資本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強力引擎,文學網站、網劇與網絡大電影、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移動視聽終端等成為網絡文學消費的重要載體,學界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由關注層上升到引導層,自覺調適資本邏輯與文藝審美之間的矛盾沖突,以道德規范鍍亮產業招牌,有力展現了理論批評對當下網絡文學現實和文化生態變革的價值導向。隨著中國網絡文學與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國偶像劇并稱“世界四大文化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在全球化語境中考察網絡文學,探尋網絡文學的“中國特色”。
從研究主體來看,網絡文學批評主體層級凸顯,地域性學術集群日趨成熟。早在2009年,白燁就曾提出當代文壇專業批評、媒體批評與網絡批評“三分天下”的格局。而10年后,網絡文學批評隊伍在漸入主流中分工日趨精細,呈現出學者批評、作家與媒體批評、青年批評、網絡批評的層級分化。學院派有黃鳴奮、南帆、白燁、歐陽友權、譚偉平、陳定家、黃發有、何平、王祥、單小曦、邵燕君、周志雄、葛紅兵、張頤武、陶東風、夏烈、許苗苗、曾繁亭、禹建湘、聶慶璞、歐陽文風、閻真、白寅、周興杰、周冰、聶茂、劉克敵、楊新敏、何志鈞、孫書文、龔舉善、晏杰雄、劉新少、蘇曉芳、紀海龍、晏杰雄、喬煥江、李盛濤、
陳海、陳海燕、王小英、賴敏、烏蘭其木格、黎楊全、吳俊、葛娟、鮑嫻、唐小娟、張邦衛、楊向榮、潘桂林、劉亞斌、吳家榮、唐迎欣、練暑生等學者活躍于研究場域,出版或發表了大量學理性、前沿性的著作或論文;陳崎嶸、李敬澤、何弘、安亞斌、程曉龍、胡平、何向陽、馬季、肖驚鴻、莊庸、舒晉瑜、劉瓊、王國平、邱振剛、李朝全、王穎、行超、吳長青、桫欏、向娟、楊晨、安曉良、饒翔、劉曉聞、閆偉等評論家,由于他們的工作環境在作協、文聯、廣電總局等政府機構或專業網站、期刊、報紙、出版社等媒體單位,對當下網絡文學的熱點潮流把控精準,批評深耕細磨,鮮活有力;黃平、韓模永、吉云飛、肖映萱、王玉玊、高寒凝、薛靜、李強、林品、項蕾、歐陽婷、羅先海、吳英文、吳釗、喻蕾、賀予飛、鄧禎、劉楊、程海威、石曼婷、張鴻彬、謝冰、覃皓珺、陳帥等“80后”、“90后”青年學者與網絡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們迅速補充了網絡文學批評后備隊伍,以豐富多元的入場研究顯示了批評的在場感與新銳性。在網絡陣地中,莊庸與安迪斯晨風聯袂主持的“中國網絡文學好看榜”匯集了染笑、zephyr05、流光、蔚微藍、晉祥真人、胭脂王、顏瞬等網絡文學“粉絲”與“土著”,以“接地氣”的評論發聲;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艾瑞咨詢、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易觀智庫等咨詢機構定期發布網絡文學行業報告與資訊,通過大數據分析為網絡文學研究貢獻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上海、湖南、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四川、貴州等學術集群發展逐漸成熟,以中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杭州師范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以及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所組成的網絡文學研究群體成為團隊主力軍。
從研究平臺來看,網絡文學研究平臺日漸多樣化,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據統計,在學術期刊中,《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社會科學戰線》《文藝爭鳴》《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州學刊》《小說評論》《當代文壇》《名作欣賞》《中國出版》《創作與評論》《網絡文學評論》等刊物近幾年的網絡文學相關論文發文量最高,許多雜志開辟了網絡文學研究的專欄定期組稿?!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段乃噲蟆贰段膶W報》《文匯報》《中華讀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知識產權報》等報刊發表大量網絡文學評論文章,及時反映網絡文學的新動向。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加大了對網絡文學的扶持力度。許多論文受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留學基金以及各省市社會科學基金、各省市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以及各級作協、文聯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紛紛開辦網絡文學作家及評論家培訓班,推介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開展網絡文學評獎活動,發布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等人氣榜單。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蘇、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山西等地相繼成立地方性網絡作協、網絡文學專業委員會、網絡文學院等機構,打造網絡文學作家園地。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聯合推動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正以開放、多元、向上的姿態促進整個網絡文學生態健康有序地發展。
網絡文學研究的局限
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已成為當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一脈,同時也是繁榮的網絡文學發展中的一個薄弱點,其自身所面臨的問題與局限日漸凸顯:其一,在網絡文學理論批評體系建構中,一方面,不少學者存在“崇古貶今”“過度西化”“唯技術論”的偏向,導致理論參照與文學現實之間捍格不入,價值認同斷裂,范疇指涉狹窄;另一方面,許多理論與評價標準自說自話、空泛僵化,缺乏入場研究及互動交流。其二,網絡文學批評的功利化、偏狹化趨勢開始顯露。在市場導向與粉絲經濟的影響下,一些吹捧式批評與犀利酷評時見于專業期刊、報紙媒體和網絡論壇中,網絡文學批評呈“紅與黑”的兩極化發展,而批評主體的泛化帶來了批評理性的缺失、價值定位的失依和理論深度的消解。其三,網絡文學重復性研究居多,而對于網絡文學的新現象、新業態、新熱點,卻顯得滯后和缺位。網絡文學并不是單純的文學,它廣泛的輻射性奇觀涉及文學、美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語言學、教育學、信息學等多種學科門類,有的人習慣在網絡文學的宏觀探討中進行“跟風式”“從眾式”的評論,而采用數學建模、心理測評、大數據分析等跨學科的工具和方法進行研究的人則鳳毛麟角。針對二次元網絡文學及其產業、網絡詩歌與詩詞熱、有聲閱讀、版權問題等新興板塊的研究缺乏應有的關注力度。網絡文學闊步前行二十余年,每一串堅實的腳印都已載入文學史冊,而研究者在沒有既定框架與理論范式可供參照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一個邏輯嚴密、應對有效、互通共榮的網絡文學理論批評體系,而不使理論流于空洞與僵化之虞?如何把握文學批評尺度,堅持正向的文學風氣與精神風尚,而不使之淪為人情社交與個人私欲的工具?如何在文學“表意鏈”中開辟新的理論視域,以新的觀念譜系擺脫文學傳統慣例的掣肘?這不僅要求研究者“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做網絡文學的“內行人”,而且還需要他們堅持以藝術審美為價值原點,加強學術敏感與理論錘煉,在網絡文學場域中匯通科藝、去蕪取精、自我反芻,在促進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繁榮發展的同時,也能更為有效地創新理論言說,規范和引導網絡文學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
參考文獻:
1.張仁競:“2000年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取向及熱點變遷”,《當代文壇》5(2017):34—40。
2.鮑遠福:“中文網絡文學二十年:基本概念、意指特征與研究范式”,《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015):30—38。
3.參見馬季:“網絡文學縱深發展謀新局”,《光明日報》2016年1月4日第13版;邵燕君、肖映萱、吉云飛:“媒介融合,世代更迭——中國網絡文學2016—2017年度綜述”,《文藝理論與批評研究》11(2017):119—30;歐陽友權、賀予飛:“網絡文學批評的新拓進——2016年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檢視”,《江海學刊》2(2017):202—207;歐陽友權、鄧禎:“多元競合下的變局與走向——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巡禮”,《河北學刊》2(2017):96—101。
4.陳定家:“試論新媒介文化的批評標準與敘事邏輯”,《中州學刊》3(2017):149—55。
5.夏烈:“媒介裂變下的文藝批評生態和批評者重構”,《文藝評論》6(2017):10—17。
6.潘桂林:“學院派新媒介文學批評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中州學刊》3(2017):156—61。
7.參見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批評史的建構邏輯”,《求是學刊》5(2016):108—112;禹建湘:“網絡文學批評標準的多維性”,《求是學刊》5(2016):112—17;歐陽婷:“網絡文學批評的學術梳理”,《求是學刊》5(2016)117—22;羅先海:“‘編年體’網絡文學史研究的意義與維度”,《中國文學研究》2(2017):105—109。
8.黃鳴奮:“從電子文學、網絡文學到數碼詩學:理論創新的呼喚”,《文藝理論研究》1(2014):99—105。
9.周志雄:“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維度及構建路徑”,《中國文藝評論》1(2017):57—64。
10.單小曦:“網絡文學評價標準問題反思及新探”,《文學評論》2(2017):24—30。
11.黨圣元:“網絡文學研究的當下困境與理論突圍”,《江西社會科學》6(2017):96—101。
12.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與選擇”,《中州學刊》12(2016):161—65。
13.參見2017年6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印發《網絡文學出版服務單位社會效益評估試行辦法》的通知〈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38296.shtml〉。
14.陳定家:“探尋網絡文學健康發展之路——兼論網絡文藝價值導向的幾個問題”,《創作與評論》12(2017):4—15。
15.周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網絡文學”,《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2016):89—92、104。
16.參見楊勇:“文學驅動力——淺談中國網絡文學生態的社會效益”,《出版廣角》18(2017):24—26;朱京瑋:“持社會效益為先,引導中國網絡文學良性發展”,《出版廣角》18(2017):6;章華榮、陳詩懿:“網絡文學出版的社會效益及危機防范”,《出版廣角》18(2017):11—13;朱靜雯、劉韜、方愛華:“存在與缺失:論網絡文學社會效益的提升”,《出版廣角》18(2017):14—17。
17.參見歐陽友權、劉譚明:“文學網站須把社會效益評價挺在前面”,《紅旗文稿》11(2016):25—27;歐陽友權、吳釗:“我國文學網站社會效益評價研究”,《人文雜志》2(2017):61—68;劉新少:“文學網站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構建與應用分析”,《出版廣角》18(2017):7—10。
18.參見王志剛:“媒體充裕視角下網絡文學抄襲治理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017):140—49;王冠:“關于網絡文學內容監管的幾點建議”,《出版參考》6(2017):38—39;徐志武:“心理學視角下網絡文學盜版動機及治理策略研究”,《湘潭大學學報》3(2017):148—51。
19.參見劉鑫:“我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問題及思考”,《中國出版》8(2016):14—16;何玉玲:“淺談網絡文學版權保護措施”,《出版廣角》6(2016):38—40;高彤:“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法制博覽》17(2017):243。
20.新華網:“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2015年9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9/15/c_134624230.htm〉。
21.參見夏烈:“是時候提出網絡文學的‘中華性’了”,《光明日報》2017年9月21日第2版;夏烈:“為什么要提網絡文學創作的‘中華性’”,《群言》10(2017):19—21。
22.單小曦:“網絡文學的美學追求”,《文學評論》5(2014):144—53。
23.曾繁亭:“網絡‘虛擬美學’論綱”,《文藝理論研究》1(2014):106—117。
24.邵燕君:“從烏托邦到異托邦——網絡文學‘爽文學觀’對精英文學觀的‘他者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2016):16—31。
25.馬季:“網絡時代的故事回歸與文學想象”,《小說評論》1(2017):120—25。
26.黃鳴奮:“寧馨兒:我國文學傳統與網絡文學的定位”,《揚子江評論》5(2014):61—68。
27.周志雄:“通俗文學版圖中的網絡小說”,《文藝爭鳴》11(2016):74—81;李春青:“互聯網時代的‘文藝’與‘人民’之關系”,《河南社會科學》3(2016):1—5;劉照?。骸巴苿泳W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相知相融”,《中國藝術報》2016年10月19日第3版;程丹陽:“網絡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的新形態”,《江西社會科學》6(2017):102—108;覃皓珺、陳帥:“追索與迷失:中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化芻議”,《創作與評論》2(2017):30—39。
28.參見龔舉善:“少數民族網絡文學對于當代文學史的建構功能”,《當代作家評論》9(2014):144—53;龔舉善、張鴻彬:“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的文化生態價值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2016):177—81;張鴻彬:“少數民族網絡文學非理性創作的癥候分析”,《名作欣賞》15(2017):104—106;歐陽文風、石曼婷:“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的發展及其意義”,《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1(2017):42—46。
29.歐陽友權:“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基點及其語境選擇”,《河北學刊》4(2015):96—99。
30.劉新少:“網絡文學產業驅動與藝術審美的矛盾”,《社會科學戰線》12(2014):123—29。
31.周志雄:“論網絡文學的商業化問題”,《中州學刊》5(2014):157—62。
32.向勇 白曉晴:“場域共振:網絡文學IP價值的跨界開發策略”,《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8(2016):110—14。
33.吉喆:“狂飆:新媒體語境下網絡文學IP影像化的內驅力探析”,《文藝爭鳴》10(2017):186—90。
34.參見馬季:“IP的實質:網絡文學知識產權漫議”,《文藝爭鳴》11(2016):66—73;楊有楠:“從文學到生意——產業化經營模式下網絡文學的本體考察”,《文藝評論》5(2016):53—58;湯俏:“網絡文學發展與文學主體性問題——網絡文學與商業‘聯姻’之憂”,《當代文壇》5(2016):25—28;閆偉華:“網絡文學IP熱的成因、本質及影響——一種‘注意力經濟’的解釋視角”,《中國出版》12(2016):37—41;桫欏:“從‘小說家’到‘小說+’——熱門IP線下出版的現狀思考”,《中國圖書評論》12(2016):85—90;吳長青:“網絡文學IP復合運營模式探析”,《出版參考》7(2017):10—13;鮑嫻:“泛娛樂生態體系中的網絡文學版權運營”,《中國出版》,17(2017):37—40;秦楓、周榮庭:“網絡文學IP運營與影視產業發展”,《科技與出版》3(2017):90—94;李華成:“網絡文學IP改編的‘亂’與‘治’”,《科技與出版》3(2017):85—89;張敏:“泛娛樂語境下的網絡文學發展”,《廣西社會科學》5(2017):171—75。
35.參見基芳婷、呂娟:“網絡文學版權價值評估研究”,《中國資產評估》9(2017):25—29;鄒蘋:“網絡小說版權的價值評估探究”,《傳播力研究》5(2017):181—82;張金嬋、孫麗:“大數據如何助推網絡文學IP發展”,《科技傳播》13(2017):63—64。
36.參見張頤武:“網絡文學與影視——一個新的文化構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0(2015):5—9;史建國:“網絡小說影視改編調查研究”,《當代文壇》10(2015):91—95;毛德勝:“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受眾審美分析”,《當代電視》8(2016):8—9;張燕、王赟姝:“‘互聯網+’語境下網絡文學IP電影改編的創作思考”,《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報)2(2017):86—90;石少濤:“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美學范式”,《電影文學》13(2017):96—98。
37.參見李文浩、姜太軍:“產業化背景下網絡文學改編劇的契機與挑戰——以《失戀33天》和《等風來》為例”,《江西社會科學》5(2014):96—101;楊向榮:“從網文到雷?。骸短渝氂洝返挠耙暩木幖捌浞此肌保秱髅接^察》3(2017):33—35;劉錦宏,趙雨婷:“泛娛樂生態中網絡文學全產業鏈生產和運營模式解析——以閱文集團旗下貓膩作品《擇天記》為例”,《出版科學》1(2017):28—33。
38.陳曉明、彭超:“想象的變異與解放——奇幻、玄幻與魔幻之辨”,《探索與爭鳴》3(2017):29—36。
39.許苗苗:“從‘穿越’到‘穿越指南’:網絡文學如何實現內在規范”,《探索與爭鳴》3(2016):74—77。
40.劉小源:“二次元文化與網絡文學”,《東岳論叢》9(2017):104—116。
41.邵燕君:“再見‘美豐儀’與‘腐女文化’的逆襲——一場靜悄悄發生的性別革命”,《南方文壇》3(2016):55—58。
42.姜悅:“‘瑪麗蘇’‘中產夢’與‘穿越熱’——對‘女性向’網絡小說的一種考察”,《文藝爭鳴》10(2017):16—22。
43.練暑生:“‘耽美’文學與《北京故事》的文化邏輯——網絡身份政治的可能性及其不可能性”,《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4(2017):99—106。
44.參見周志雄、吳長青:《中國網絡文藝作品評論選·網絡文學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邵燕君、肖映萱:《2016中國年度網絡文學(女頻卷)》(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年);邵燕君、吉云飛:《2016中國網絡文學(男頻卷)》(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年);馬季:“網絡時代的故事回歸與文學想象”,《小說評論》1(2017):120—25;歐陽友權,賀予飛:“2016年網絡小說創作綜述”,《小說評論》2(2017):80—85;陳定家:“披沙揀金說‘網文’——2017年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半年榜述評”,《文藝報》2017年10月18日第3版。晏杰雄:“類型化與主流化的復調共鳴——2016年的網絡文學創作”,《文藝報》2017年3月20日第3版;向娟:“依流行進中的主流化和傳統化——2016年湖南網絡文學創作綜述”,《創作與評論》6(2017):51—56。
45.參見馬季:“《羋月傳》:網絡文本與傳統文本的同構”,《南方文壇》5(2016):141—42;歐陽友權:“網絡小說的敘事維度與藝術可能——評繆娟的《翻譯官》”,《小說評論》5(2016):50—53;莊庸:“從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蔣勝男《羋月傳》‘小兒女大歷史’的書寫冒險”,《名作欣賞》8(2016):61—65;王小英、祝東:“穿越小說的情節理路:雙重世界身份與自我——以《夢回大清》為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017):174—81;劉卓:“貓膩古風玄幻武俠作品的空間演進歷程與哲學思考”,《小說評論》5(2017):158—63;周偉:“辛夷塢網絡小說研究綜述”,《當代文壇》8(2017):121—25;王玉玊:“以游戲經驗重審現實:游戲化的網絡文學——以顏涼雨《鬼服兵團》為例”,《文藝理論與批評》9(2017):107—116;詹玲:植根傳統,融雅于俗——燕壘生幻想小說創作論,《小說評論》11(2017):99—105;陳浩文:“現實主義的皮相與網絡文學的歧路——以《蝸居》為例”,《南方文壇》11(2017):99—105。
46.吉云飛:“‘征服北美,走向世界’:老外為什么愛看中國網絡小說?”,《文藝理論與批評》6(2016):112—20。
47.吉云飛、李強:“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啟示”,《紅旗文稿》10(2017):11—12。
48.楊俊蕾:“中國網絡文學的敘事轉向與文化輸出”,《人民論壇》24(2017):124—25。
49.參見董子銘、劉肖:“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新途徑——我國網絡文學海外輸出現狀與思考”,《編輯之友》8(2017):17—20;劉肖、董子銘:“‘一帶一路’視野下我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研究”,《出版發行研究》5(2017):78—81。
50.馬季:“網絡文學要有文化堅守”,《出版參考》7(2017):1。
51.郭競:“也談中國文學翻譯出版‘走出去’——以中國網絡文學歐美熱為例”,《出版廣角》3(2017):85—87;吳長青:“中國網絡文學的社會影響力及海外傳播”,《世界華文文學論壇》6(2017):70—74;何明星:“網絡文學怎樣走向世界?”,《出版參考》7(2017):16—17;庹繼光:“我國‘文化走出去’中網絡文學擔當與路徑探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2017):86—91;高純娟:“我國網絡文學海外譯介與輸出研究”,《出版廣角》18(2017):56—58;尤達:“‘網文出?!拈L久之道”,《編輯之友》12(2017):14—18、22。
52.南帆:“網絡文學:龐然大物的挑戰”,《東南學術》6(2014):4—13、273。
53.許苗苗:“網絡文學:驅動力量及其博弈制衡”,《廈門大學學報》2(2015):22—28。
54.單小曦:“革命與危機——中國當代文學變革中的網絡文學”,《探索與爭鳴》11(2014):90—94。
55.白燁:“今日文壇‘三分天下’”,《紫光閣》8(2009):63。
56.信息來源:中國知網數據庫,2018年2月9日查詢〈http://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
57.信息來源:中國知網數據庫,2018年2月9日查詢〈http://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
58.信息來源:中國知網數據庫,2018年2月9日查詢〈http://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
引用作品
新華網:“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2015年9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9/15/c_134624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