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二毛小說中的“月攏沙”
作者:鐘二毛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鐘二毛寫小說,小說的人物和故事幾乎都來自一個叫月攏沙的地方。
這個好聽的名字其實現實中并不存在,它只是童年鐘二毛記憶中的情景:家門口有條河,河灘上有沙子,夏夜,他和小伙伴們會光著身子到河里洗澡,看月光照著河灘,極為美麗。但月攏沙在生活中似乎又是存在的,讀了鐘二毛的小說,感覺到它就是曾經貧寒安靜的鄉村,也是從那里奔向不同城市,用各種方式謀求生存、尋找愛情,為種種無法傾訴的欲望而求索的人們的家園。
鐘二毛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個月攏沙的故事,讀者認識了書中的人物,也就認識了月攏沙。它們暗合了某一種同樣的氣質,甚至帶著月光的氣息,憂郁而又明亮,傳遞著時代的脈動和人性深處的奧秘。
鐘二毛的中短篇小說集《回鄉之旅》于2019年入選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其中收錄了其代表性創作《回家種田》《死鬼的微笑》《無法描述的欲望》《愛,在永別之后》等篇什。從他的小說中顯而易見的是,月攏沙與城市之間的盤桓,月攏沙人因為城市化的進展而紛紛改變命運,城市又因為月攏沙人的加入而不斷改變底色。
鐘二毛以他個人的經歷和感悟,寫月攏沙人,也寫自己,因為他就來自月攏沙。
鐘二毛出生成長于湖南一個偏遠山區的瑤族家庭,19歲考上北京的大學,從此離開故鄉,再也很少回返。大學畢業后,他南下深圳,當過記者、職員等。少年時對文學的喜愛使他對文字駕輕就熟,也因為職業關系,他對社會不同層面的生活有了比較深入的接觸和了解。先是寫詩,后來又寫小說,他筆下的人物從鄉村進入城市,繼而扎根城市,但血脈仍然來自鄉村,流動著的依舊是稻田、鄉音,鞋上也永遠沾著泥土的氣息。
短篇小說《回家種田》是鐘二毛創作早期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一個最初并不情愿離開鄉土而茫然進入城市的青年,心無歸宿以至于“每晚的夢里都裝滿了大片大片的稻田”。鐘二毛的小說描寫了許多這樣進退兩難的鄉村人,在種種難以預料的困境中對抗或妥協,人物結局不一,悲涼但仍帶微笑。在小說的真切記錄中,讀者得以深刻地回味鄉村與城市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
從中篇小說《無法描述的欲望》《愛,在永別之后》開始,鐘二毛追隨社會現實的變化,更為明顯地關注到已經扎根大城市里的月攏沙人。如他自己一樣,他們是當年從農村考上大學的農家子弟,畢業后求職成功,在大城市里安居樂業,看上去已是體面光鮮的城市人,但內心深處潛藏著難以傾訴的欲望、沉淪和自我拯救,仍有著始終難以泯滅的理想與想要追求的愛情。在刻畫這些人物時,鐘二毛的著力點并不僅在于如何講好吸引人的故事,而更在于著力表現人性的糾結與煎熬、靈魂的叩問與撕裂,表現月攏沙人如何從最初進城到今天的成功或墮落,又如何在心靈歧途的泥濘之中進行艱苦的自我救贖。有評論家認為,鐘二毛繪制的“浮世”讓讀者看見他頗具反叛的沉思。這種反思不是浮在表面的沉思,也不是道德說教意義上的沉思,而是借用小說的藝術尋找到了“浮世”與“沉思”之間的秘密通道。
鐘二毛是一位愿以赤子之心進入生活的作家,他對現實生活抱有極大的熱情,同時心懷責任,具有格外的敏感和自覺。在當代中國經歷40年改革開放之后,他筆下的月攏沙人,也就是一部分成為城市主人的鄉村農民,在這個多元轉型時代形成了新的社會群體,并由此也帶來了更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復雜的社會形態。捕捉其中的奧秘,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是文學的天職。鐘二毛顯然對此有過無數次頗費苦心的思考,他在創作談里曾談到,每寫一個短篇小說都要醞釀好久,一年、兩年,甚至更久。開頭結尾、結構節奏、氣息,也都要琢磨很久,一直到似乎是心領神會,方才進入寫作狀態。
鐘二毛對小說技藝的把握是靈巧、講究的,他的短篇小說一般都不超過1萬字,有的只有四五千字,他希望寫出迷人的小說,希望小說自由、內向、機巧、有難度。在他看來,短篇小說不需要任何技巧,但又無處不是技巧。虛構的藝術,在短篇小說這個文體上表現得最為徹底。他的語言幽默生動,具有充盈的活力,他力圖要寫出生活中新的可能、新的發現,同時追求新的形式、新的手段。
鐘二毛寫的是月攏沙的故事,也是當下中國城市和鄉村耐人尋味的故事。他用多年的努力讓我們細致地領略了曾經月光下朦朧的沙灘、無邊的田野,以及那條載動著人的命運始終往前奔流不息的河。從鄉村到城市,又由城市回首鄉村,放眼望去,曲折而又開闊,這是月攏沙人之路,抑或也是鐘二毛將要繼續跋涉的寫作之路,一切都在行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