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我的文化戰“疫”
庚子春,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蔓延。作為中山市政協主席,我的首要任務是按照市委的部署,根據市政協的職能安排好疫情防控工作。包括政協機關和政協委員自身的防控、參與鎮區基層的包點督導、動員和組織政協委員捐獻資金和物質、開展調查研究并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決策參考等。在政協黨組和政協領導班子的部署組織下,我們的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成效突出,得到了市委的充分肯定和各界的高度評價。
而我,作為省作家協會的兼職副主席,作為一位詩人和詞作家,還擔負著另外一種責任和使命,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文藝創作,為疫情防控提供精神食糧和文化力量。此外,我們近10年來都將建設人文型政協作為特色來做,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國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災難的時候,以文化切入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既是人民政協的職能和職責所在,也是人民政協的優勢所在,是可以有所作為,甚至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為敏銳于時代、具有家國情懷的詩人和作家,其使命與價值須臾不可游離于重大的現實事件之外。近30多年來,我一直堅持正能量寫作,創作了大量改革開放主題的文學作品。2003年非典時期,我創作了詩歌《以生命的名義》,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央電視臺以此詩為主題,聯合制作了同名大型抗擊非典專題節目,并由趙忠祥、王馥荔、文清、周濤、張澤群、王志等近30位著名藝術家朗誦我的《以生命的名義》作為壓軸,播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還引發了至今還方興未艾的“以……為名義”的標題熱。由此,我正式走進詩壇,每遇國家大事,必定有我的大作品,詩歌界給了我一個“時代歌者”的稱號。
武漢之殤、湖北之殤,乃至國家之殤的突發疫情,無不牽動詩人敏感的神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行動,無不振顫詩人灼熱的心扉。疫情當前,最早沖到第一線的,依然是醫生和護士們,這與17年前的非典是一樣的。1月26日,我在“中詩網”發表了《關于開展“以生命的名義”———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毒疫情征文活動的建議》,一直延續到今天。1月27日年初三,我延續這17年前的感動,又創作了歌詞《你是光,你是愛———致敬抗擊疫情的英雄們》,通過各種媒介廣為發布。
1月28日凌晨1點30分,我突然收到了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廷成的微信,他在信息中說:“我妻子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剛才,她從醫院值班室里把《以生命的名義》這首詩轉給我,說在她們醫院的群里面,大家都在轉這首詩歌。謝謝你,向詩人致敬。”這個信息讓我感動至深,更堅定了我為抗擊疫情創作的信心。
其實,在春節前疫情剛剛發布的時候,我便與作曲家連向先商定將《以生命的名義》新創作一首歌詞,請他為之譜曲。《以生命的名義———獻給抗擊疫情的白衣戰士》和《你是光,你是愛》轉給他后,歌譜很快正式完稿。連向先認為,《你是光,你是愛》與《以生命的名義》所表達的是對守護生命的高尚精神以及無私行動的贊頌,作品為抗疫戰斗提供了精神力量,這是文藝工作者應盡的綿薄之力。
疫情暴發武漢封城之后,一些回家途中的武漢人處于流浪狀態。1月26日,武漢人伍宜成一家漫無目的地開車“流浪”到了廣東湛江,受到熱情接待,一家人有了臨時依靠的“港灣”。這個消息在媒體發布后,各地開始有序接待武漢人。由此,武漢人不再“流浪”。這個事情讓我的心靈震撼不已,我不禁聯想起去年那部著名的電影《流浪地球》。我想,地球可以流浪,然而作為我們的兄弟姐妹,包括任何國家的人民,在苦難到來的時候,都不能流浪,在中國,更不會流浪!帶著這種心情,1月28日年初四晚上,我寫出了詩歌《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
該詩從微信朋友圈發出去之后,馬上引起了各界的注意。最早的應該就是歌曲《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的作曲兼演唱易茗。“太棒了!”“可以用您的詞作曲嗎?”作曲家易茗連續給我發來兩條信息。2月1日,《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應約在《人民政協報》刊發。2月4日,《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成為中國文聯的中國藝術報網推出《戰“疫”朗誦專題節目》這個專輯的總題目。
作為武漢籍的珠海音樂人易茗,在疫情發生時一邊關注疫情,一邊擔心隔離中的父親。“《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這,不正寫出了我內心的期盼嗎?”2月6日,易茗完成了《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的簡譜,這是一個男女聲合唱加朗誦的作品。之后,歌曲旋律從中山向廣州、向武漢四處蕩漾。作品以男女聲二重唱為主體,開頭和中間結合朗誦。曲子的編排很有故事性,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微型音樂劇。歌曲情真意切,宏大而細膩,深沉而明亮,讓人聽了有交響詩的感覺。旋律的開始低沉厚重,如同當時陰霾的天空。小調的音程走向表達出全國人民對武漢的深深關切,也襯托出抗疫英雄支援武漢時英勇無畏的情誼。中段加入的大調音程,配合充滿希望和力量的歌詞,描述了全國人民在疫情之下依然樂觀、依然向上的狀態。
從“非典”到“新冠”,從17年前的《以生命的名義》到今天的《祖國在,武漢不會流浪》,一路延伸和擴展著我的抗疫心跡。我要以一顆無我的公益丹心,以一副擔當大義的肩膀,以一支飽蘸家國情愫的詩筆,打好我的文化戰“疫”。其實,我除了是見證者,同時也是一個抗疫的“逆行者”,不管是“非典”期間,還是在“新冠”期間,我是同樣戰斗在基層第一線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正因為如此,我的創作才可能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有更切身的責任感、有更強烈的使命感,從而創作貫天線、接地氣、入人心的優秀作品。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終于敞開懷抱擁抱春天!疫情肆虐的春節,與其說是春天,倒不如說是嚴冬,新冠肺炎疫情就像堅冰一樣壓在人們的心頭。戰斗在疫情第一線的白衣戰士從醫院走出來了,春天才真正到來。不,他們就是春天,是春雨,是春花,是春風。“我們心中的春天/是你,是你,是你!”
凡是有擔當的詩人,凡是有生命力的詩歌,一定要根植于人民,一定要來自于生活。詩人們一定要詩心系國、詩愛奉民,才能做到詩意盎然、詩力薄天。不論發生何種重大災難,都是人類的大不幸。而詩人,必須在現場,必須有作品,必須貢獻文化力量。一直有為災難中的人們無私奉獻大愛、奉獻精神力量的詩人,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大幸,是全人類的大幸,更是詩歌和文藝的大幸。
(作者系中山市政協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