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雜志,融合發展新風口
如果一本期刊的優質內容,被不斷改編為游戲、動漫、廣播劇、電視劇、電影、歌舞劇、話劇,那么這本期刊就會有不同凡響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自然也會實現最大程度的兼容。
據媒體近日報道,四川科幻世界雜志社將以《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少年版》近5年的期刊內容作為嘗試,授權成都萬物聲學數字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有聲錄制,制成《科幻世界》有聲雜志。《科幻世界》的這種有聲雜志,不是單純的對雜志內容的照搬和復制,而是由合作方的32位經驗豐富的配音演員和18位資深音頻后期剪輯師,在10余間專業錄音棚及配套專業設備上的重新演繹,是這些創作者開更大的“腦洞”構建的音頻作品里的科幻世界。
這種把傳統紙質雜志進行重新制作包裝,進行二次創作,跳出單純以文字、圖像為主的閱讀空間的做法,無疑是一種對原雜志精彩內容的延伸和升華。畢竟讀雜志和聽雜志,是兩種不同的閱讀體驗。這一做法,筆者還是首次聽說。
多年來一直以紙質形式出現,讓很多名牌期刊在閱讀影響力上有了一定局限性。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推動名牌期刊內容產業鏈的延伸,讓雜志的影響力觸手可及,已經迫在眉睫。
此外,從國內期刊的轉型升級趨勢來看,期刊的立體傳播也應是一種發展方向。如果一本期刊的優質內容,被不斷改編為游戲、動漫、廣播劇、電視劇、電影、歌舞劇、話劇,那么這本期刊就會在社會上和廣大讀者中有了不同凡響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自然也會實現最大程度的兼容。
據《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披露,全國共出版期刊10139種,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0.09%,平均期印數降低5.76%,每種平均期印數降低7.30%,總印數降低8.03%,總印張降低7.25%,定價總金額降低2.67%。從中可以看出,目前期刊的生存還是總體偏憂,除了品種略有增長外,無論是期發量,還是總印量都在不斷降低。特別是文學、藝術類期刊,更是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機。如何擺脫危機,讓這些文藝期刊成為廣大讀者的一道道可口的文藝盛宴,就需要進行前所未有的辦刊探索,而有聲雜志的出現,勢必會對探索中的期刊業帶來諸多思考和借鑒。
近幾年來,我國的有聲書市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有聲閱讀這種可以適用于多場景和碎片化時間的閱讀方式,已經不是少數人的閱讀需求,而是正在逐漸影響著多數人的閱讀習慣。據不久前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2019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了4.3個百分點。
作為有聲讀物的主要組成部分,有聲書、有聲雜志不但改變著國人的閱讀習慣,還促成了“耳朵經濟”的快速發展。此次《科幻世界》在有聲雜志的全新探索,不但開啟了有聲雜志的新紀元,還讓優質紙質內容有了更多的“出口”和載體,從而使優質科幻作品感染、啟迪更多的讀者。同時,讓讀者在娛樂中感受雜志精品內容的美妙,或許還將激發讀者再次觸摸紙質雜志的閱讀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