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螃蟹
每當秋高氣爽、菊黃蟹肥時節,魯迅總會選購肉質鮮嫩的螃蟹,邀約親友一起細細品嘗?!遏斞溉沼洝分胁环Τ孕返挠涗洠?932年10月為例,就曾3次出現買蟹、吃蟹、送蟹的記述。其中,10月15日“晚邀三弟全家來寓食蟹并夜飯”,10月23日“三弟及蘊如攜嬰兒來,留之晚餐并食蟹”,10月27日“上午廣平買陽澄湖蟹分贈鐮田(鐮田誠一)、內山(內山完造)各四枚,自食四枚于夜飯時”??梢婔斞冈⒕由虾:?,時常與家人或友人飲酒食蟹,甘之如飴,分享兄弟之情、朋友之誼,其樂融融。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魯迅以筆名“神飛”,在8月21日《國民公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螃蟹》的寓言:
老螃蟹覺得不安了,覺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蛻殼了。他跑來跑去的尋。他想尋一個窟穴,躲了身子,將石子堵了穴口,隱隱的蛻殼。他知道外面蛻殼是危險的。身子還軟,要被別的螃蟹吃去的。這并非空害怕,他實在親眼見過。他慌慌張張的走。旁邊的螃蟹問他說,“老兄,你何以這般慌?”他說,“我要蛻殼了。”“就在這里蛻不很好么?我還要幫你呢?!薄澳强商氯肆恕!薄澳悴慌驴哐ɡ锏膭e的東西,卻怕我們同種么?”“我不是怕同種?!薄澳沁€怕什么呢?”“就怕你要吃掉我。”
整篇寓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提醒人們:新生事物往往有被舊勢力消滅于萌芽狀態的危險。
1924年11月17日,魯迅在北京《語絲》周刊上發表了著名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文章從杭州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寫起,引出白娘子被法海和尚裝入缽盂,鎮壓在雷峰塔底下,玉皇大帝知道后,責怪法海荼毒生靈,下令捉拿他,法?!疤觼硖尤ィK于逃在蟹殼里避禍”的傳說。隨后寫道:“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紅之后,無論取那(哪)一只,揭開背殼來,里面就有黃,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鮮紅的子。先將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個圓錐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沿著錐底切下,取出,翻轉,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變成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里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難的法海?!痹谟浭鲞@則民間傳說時,魯迅將蟹的內部結構、煮食方法,描寫的細致入微,情趣盎然,特別是“揭”、“露”、“切”、“取”、“翻轉”等一連串動詞,反映出魯迅吃蟹技術的嫻熟和準確。篇末以“活該”二字作結,表達了魯迅嫉惡如仇的感情。
自然界中,螃蟹走路呈橫爬狀,現實生活中,亦有不少人像蟹一樣“橫著走”,令人憤慨。1926年11月25日,魯迅在《莽原》半月刊上發表《瑣記》一文,回憶自己早年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些高年級學生“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總不能走出他之前。”魯迅以揶揄的筆法,尖銳地抨擊了身邊同學中的這種丑惡嘴臉和霸道行徑。進而筆鋒一轉,直指位居顯赫者:“這一種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現在都闊別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現了這姿勢,然而這位老爺卻并非雷電學堂出身的,可見螃蟹態度,在中國也頗普遍。”由此及彼,將社會上某些人恣肆橫行的行為,類比為螃蟹的形態和走姿,予以無情的嘲諷和批判。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這句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1932年11月22日魯迅在北平輔仁大學的演講《今春的兩種感想》(后經作者修訂發表于11月30日《世界日報》)。魯迅指出“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他舉例論證道:“譬如吃東西罷,某種是毒物不能吃……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辟澴u了人類歷史上那些不怕犧牲、大膽探索的先驅者的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