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的外在打量與自我凝視
“童詩現狀與發展”專欄
每個生命在童年時代,或許真是天上的來客,他們的語言、情感和思維,雖由人世間的生活激發起來,卻總帶著當初凌空翱翔的風姿和天外飛來的奇趣。而當我們用兒童詩的方式走進童年的世界,我們無疑也在重新建立與一個正在或已經被我們忘卻的感覺和想象世界的聯系。 當前的兒童詩現狀,向我們提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創作和理論問題。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安徽宏村聯合舉辦的首屆“童詩現狀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中外童詩學者、詩人、翻譯家等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在中國詩歌學會、《文藝報》等的支持下,以宏村會議的研討為基礎,我們在《文藝報》“少兒文藝”專刊開設“童詩現狀與發展”論壇,期望通過我們共同的碰撞,為兒童詩創作現狀問診把脈,為兒童詩美學思考提供平臺,為兒童詩學術建設添磚加瓦。 本期發表詩人薛衛民的《兒童詩的外在打量與自我凝視》一文。近20年來,我與衛民幾乎每年都有見面聚談的機會。每次交流,話題大多圍繞著兒童詩展開。在這篇根據宏村會議發言稿修訂完善的文章中,作者以“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詩歌的一個深度參與者”的身份,對兒童詩的創作現狀和理論問題進行了不乏尖銳、獨到、有趣的思考,其中關于“兒童詩的主要基因與成人詩完全一致”、關于“兒童詩的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的觀點和分析,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并進一步探討的。 本欄目歡迎不同意見和學術觀點的交流與爭鳴。 ——主持人方衛平
外在打量,是說那些平時不碰童詩,對童詩既不寫也很少讀的人,姑且叫“業外人”,比如因為要引導自己的孩子讀童詩才去接觸童詩的家長,他們看到的會是一些什么樣的童詩?看了之后,對童詩會有怎樣的印象、感覺?對童詩會有哪些評價、疑問和期許?
自我凝視,是說從事童詩寫作、研究、教學的人,姑且叫“業內人”,他們怎么定義童詩?他們怎么跟外在打量的那些人談童詩?童詩與其他詩是什么關系?童詩“自立門戶”的理由是什么?童詩是不是應該有相應的理論支撐和實踐規范?
上面這些話題,大多數我都回答不了、回答不好。可作為一個多年的童詩寫作者,我不能為了藏拙、為了安全,就選擇避開不談。
兒童詩的真、偽、優、劣
什么是兒童詩?
人們在報章、雜志、各種選本、大量的公眾號、自媒體上看到的兒童詩,就是大多數人所說的兒童詩。因為它們有明確的“童詩”標簽。那個“大多數人”中,既包括“業外人”也包括“業內人”。存在決定意識,看得多了、看得久了,被標記為“童詩”的那些文字,不是童詩也是童詩了。童詩的蕪雜、紛亂,使得任何關于童詩的定義,都難以獲得權威性;任何有關童詩的討論,都難以聚焦,聚焦了也未必有效;真童詩、偽童詩、好童詩、劣童詩的判定和區分,經常是眾聲喧嘩,不但沒有一個大致的標準,甚至真、偽、優、劣都往往由于各有說辭而針鋒相對。
對中國文壇稍有了解的人會發現,兒童詩的這種狀況,與成人詩、成人詩壇幾乎一模一樣。這就對了,因為所謂的成人詩,就是“五四”之后的中國新詩,有了中國成人新詩之后,才有了中國的童詩。中國的童詩是中國新詩的一部分、一個分支。中國新詩路徑中的彎路、歧路、邪路,中國新詩的掙扎、求索、努力,中國新詩的飽受詬病又生生不息,中國兒童詩幾乎都經歷過、經歷著。
從我開始文學創作的那天起,便一直既寫成人詩、又寫兒童詩。我從1978年起在《小朋友》《中國兒童》《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等專門雜志上發表兒童詩,從1981年起在《詩刊》《星星》《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等專門雜志上發表成人詩,由《詩刊》社持續舉辦至今的“青春詩會”是詩人創作的一個標志,我在1983年參加了《詩刊》社的第三屆“青春詩會”。直到今天,我每年依然都有兒童詩和成人詩的創作和發表。我說這些不是要顯擺我的什么“資歷”,而是要佐證我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詩歌的一個深度參與者,無論我談兒童詩還是談成人詩,都源于一個親歷者的實踐感悟和個人思考。
略去“五四”催生的白話文等內源性不說,中國新詩從開始到現在,最大的“老師”是外國詩(主要是西方語種詩)。西方詩歌始終都是中國新詩唯馬首是瞻的“馬首”,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西方文藝理論、美學思潮一度呈“輾壓”之勢,中國傳統文藝理論、詩歌美學處于“失語”狀態,一些寫詩的人醉心于怎樣把自己的詩寫得像外國詩、更像外國詩,并且以此標榜自己更先鋒、更前衛、更與世界接軌。而他們中有多少人真的懂外語、并且懂到能閱讀外語原詩的程度,沒有資料顯示。事實上,絕大多數人言稱的外國詩,乃是翻譯詩、翻譯成漢語的詩,他們認識的只是漢字、思維使用的依然是漢語。而不同語言文字的相互轉換,特別是詩的轉換,不要說在不同語種之間,就是在同一語種的古今之間,比如把我們的一首唐詩譯成現代白話詩,譯出來的文本幾乎沒有了復原回原作的可能。也就是說,對外國詩的參照也好、模仿也好、不遺余力的追隨也好,實際上參照、模仿、追隨的,已經不是外語的原詩、原作者,而是某首漢語翻譯詩、某個漢語翻譯者。翻譯的功德和翻譯的無奈,一直都形影不離,很多外國原詩本來是有韻的,翻譯后沒有韻了,于是有的人便因此覺得寫詩押韻很土氣、不押韻才時尚;很多外國原詩本來有嚴整的節奏、和諧的韻律,翻譯之后散失了,于是有的人便認為講節奏、韻律是太老派、沒個性、反自由的表現;很多外國詩本來是有特定意境、意蘊、意味的,翻譯之后無法逐一呈現了,于是有的人便感到“意境”之類在西方話語中不入流,是陳腐的東西;對外國詩頂禮膜拜,甚至在回行上都要刻意效仿翻譯出來的外國詩,努力讓自己的詩能夠亂真翻譯體……總之,面對西方,面對諾貝爾文學獎,一些喪失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盲目推崇,一些不得精髓卻沾沾自喜的邯鄲學步,詩歌美學上的自我“殖民化”,讓中國新詩又增添了許多彎路、歧路甚至是邪路。
除此之外,中國詩歌界更是總也不缺少為了爭奪話語權、爭奪制高點而來的種種“山頭林立”,號稱先鋒、前衛、只破壞不建設的“標新立異”,走極端、無自律的梨花體、烏青體、口水詩、垃圾詩、裸詩等等,更是加劇了中國現代詩歌的混亂和蕪雜,喚起了公眾對中國現代詩歌更多的排斥和反感。
與成人詩比起來,上述負面作為、負面影響、負面效應,兒童詩還算不上是重災區,起碼還沒有哪個兒童詩人宣稱要“顛覆漢語”寫下半身。但是,就像成人對兒童有著強大的示范性、孩子總是自覺不自覺效仿大人一樣,不良的、壞的成人詩的作為和呈現,兒童詩依然受到普遍的裹脅和誘惑。
見賢思齊、學習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的東西;創新探索、與時代與生活一同砥礪前行,永遠必須和必要。只要是不失主體、不廢主體、不自戕主體的學習,真正為了藝術而不是利用藝術的作為,一定都會利己又利他,即使走彎路、走錯路也無妨。
中國兒童詩亟需批評上的跟進、理論上的建設。有效的理論、內行的批評,能很好地抑制真詩不彰、偽詩不匿、好詩不香、壞詩不臭的現象。如果能讓兒童詩的真、偽、優、劣有一個大致上的共識,而不是長期的、大面積的莫衷一是,兒童詩的向外學習會少很多盲目,兒童詩的作為會更有品位。
兒童詩沒有任何例外和特權
兒童詩是什么?
想做出具有廣泛認同的闡述很難,但并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僅從語法常識何謂中心詞、何謂修飾語,便可無須爭議地得出這樣的結論:兒童詩,核心是詩,首先是詩。
兒童詩的主要基因與成人詩完全一致。打個比方,中國新詩中的成人詩,就好比生活中的成人、大人;中國新詩中的兒童詩,就好比生活中的兒童、孩子。他們都是“人”,只是有大人和孩子之分;他們都具備人這種動物共有的生理屬性和精神屬性,只是某些屬性表現在他們各自的身上時,有強有弱、有顯有隱。我想借用這個比方再一次重申我的觀點,即:兒童詩首先是詩,然后是兒童;首先擁有純正的詩歌屬性,然后又具備恰當的兒童性。
怎么理解“恰當的兒童性”?再以喝水打個比方,如果以是否能討孩童的歡心為重為上,那么,絕大多數孩童都會選擇甜的、有香味的、帶顏色的可樂、果汁之類,不會選擇更有利發育和健康的白開水、山泉水。而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大人,都不會一味地滿足孩童的那種“兒童性”,不會放任太多的糖、香精、色素進入孩童的肌體。有度的甜、有度的香、有度的色,有度的熱鬧、噱頭、驚悚、渲染、賣萌等等,就是“恰當的兒童性”。“兒童性”是更好走進兒童的路徑,終極目的還是天然的、純粹的水,還是含蘊無限美好可能性的詩,通過詩性詩意的溢樂溢美、怡情益智,讓孩子從小感受到母語的豐饒和魅力,母語建構文學之美的從容和魔力,感受到更好地駕馭語言文字的樂趣和功效。如果“兒童性”太放縱,就會滑向喧賓奪主,甚至讓兒童詩只有其名沒有其實。
在沒有專門為孩子寫的兒童詩之前,中國至少已經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里,便一直把詩作為教育和陶冶孩童學子的重要教材了。如果說“詩教”,它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最低從孔子的時代便已開始。古代用作教材的那些詩,都是以《詩經》為源頭的古詩,沒有現在這樣的兒童詩。那么,中國古代的詩歌教材如何?中國古人的“詩教”效果如何?大家從古代、包括“五四”前后大多數讀書人大多數官吏甚至大多數鄉紳,他們有著怎樣的人文素質和詩歌修養,便可感受到。文人官紳的吟詠創作不說,就是中國從古至今的很多民間諺語俗話、季節時令口訣,也都富有詩意或就是好詩句。說中國是詩的國度,也許從詩對中國的人文教育、文明進步所起的作用上更可見證。在這個話題里,一切歸功于詩,那個中國古已有之的“詩”。因此,在現代世界、現代國家里,不能否定兒童詩的作用,也不宜夸大兒童詩的作用;夸大和否定兒童詩的作用,同樣都是一種狹隘、偏激甚至自以為是、自以為重。就像中國新詩是在白話文之后,為了讓詩走向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走向詩產生的一樣,中國童詩是為了讓詩更早更好地走向孩童、讓孩童更早更好地走向詩;它的體裁是新的,而它的根、它的“合法性”,依然扎在詩上、建筑在詩上。
正因為詩的基因是相同的,詩性是最重要、最具價值、最有魅力的,“識貨”的讀者、會欣賞的讀者,關注的是“詩”,不是別的,所以,當一首詩很好地含蘊和釋放了詩的意境、詩的意味、詩的意趣,它便可老少咸宜,是成人詩還是兒童詩,已不重要,不再非此即彼、壁壘森嚴。艾青的《太陽的話》《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米斯特拉爾的《對星星的諾言》、但尼斯·李《進城怎么走法》和薛衛民《一天和一年》等,相當一些詩都有兼具的特征。毫無疑問,能被讀者當作兒童詩欣賞、喜歡的成人詩,一定做到了艾青推崇的“樸素、單純、集中、明快”,最低不會云苫霧罩、裝神弄鬼或者標榜前衛、裝腔作勢。能被讀者當作成人詩欣賞、喜歡的兒童詩,一定是接通了成人與兒童的共有“天性”、認知、識辨和審美期待,最低不會僅是表象的小貓小狗、花花草草或者故作天真、賣萌扮酷。
與既是兒童詩又是成人詩、既是成人詩又是兒童詩的詩相對應,很多所謂的詩,既不是兒童詩也不是成人詩,苛刻地說,根本就不是詩,它們頂多能算作詩的材料、詩的粗坯,具有詩的可能。
詩這種文體最外在的標志有兩個,一個是分行,一個是押韻。對某些語言文字做有意識的、技術性的分行,那些語言文字的左鄰右舍就會發生不只是位置上的“物理”變化,還會發生關系上的“化學”變化,語詞之間出現互相打量中的陌生,出現原本沒有的歧義;而陌生和歧義,便讓原來不分行的語言文字有了“意外效果”,有了“疑似詩意”。如果有興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試一下從小說、散文、童話,甚至從學術論文、新聞報道中,挑選出部分文字,將其進行有意識的、技術性的分行:
時間與人類
時間的洪流
湮滅了
古人
度量萬物的知識尺度
后來的人們
喪失了
古人曾經登臨的
歷史高度
《讀書》2019年第6期 劉宗迪《“山海經”的尺度》第一段
沙來沙去
夜里一陣大風
白沙
堆滿嘎查西頭
小姑家的后墻
幾頭牛羊
一早登上房頂溜達
寶秀蘭抄起鐵锨
要鏟沙
小姑笑嘻嘻攔住
“不折騰,老天會幫忙”
幾天后又刮風
沙堆沒了
《人民日報》 2019年7月20日第1 版 新聞報道《科爾沁變了模樣》第三段
上面兩個例子,除了題目是我加的,正文里的文字,都是它們在論文中、在新聞報道中的原文,無增無減無刪改。就因為把它們分了行,它們便有了詩的外貌,有了詩的疑似性,甚至看上去就是詩,比很多發表出來的詩還像詩。
由此可見,分行真的不是小事。分行是詩這種文體的一個“特權”。特權都可以帶來特利。相當一些所謂的詩,如果直面上面的試驗、對照、比較,是不是非常尷尬呢?
還有就是押韻。如果說中國新詩中的成人詩押不押韻已經無所謂,兒童詩則不能,兒童詩最好要押上韻,押上很自然、很和諧、很美的韻,因為兒童詩擬定的讀者對象是兒童,兒童在親近母語的過程中,更需要語言的音韻美,更需要令生理和心理產生愉悅的語感、語調。但是,不能有一美遮百丑的想法。押韻能起到讓詩性更赫然、更強烈的作用,但它決定不了詩性的有無。有了詩性優質的“皮”,韻才會成為美麗的“毛”。內容平庸、蒼白、輕浮、拿無聊當有趣,出不了詩。在相應的句尾押上相應的韻,不是太難的事。因此,押韻的不一定都是詩、都是好詩。
分行很容易,押韻也不難,將一些文字分了行、押了韻,甚至只分行不押韻,別人也不敢輕易地說它不是詩。于是,寫詩似乎成了一件具有游戲性質的很輕松的事。也許這就是很多初學寫作的人從寫詩開始,詩作者的隊伍總是非常龐大的一個原因。的確,詩是最高的文學形式,詩的門檻又最低。
把兒童詩寫得匱乏或干脆沒有詩之屬性、詩之氣質、詩之效果,分行沒用,押韻也沒用,更不能試圖用“兒童詩”來為自己開脫、來做擋箭牌。兒童詩不是哄孩子,不是逗孩子,更不是唬孩子。在首先是詩、必須是詩上,兒童詩沒有任何例外,只有必守的鐵律,沒有任何特權,只有“公民義務”。
兒童詩的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
詩的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成人詩早于兒童詩、多于兒童詩、盛于兒童詩。但兒童詩跟得很緊、走得很快。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的兒童詩不僅已經大量存在,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地涌現,所以我真的很惶惑,不知道這是兒童詩的偏誤還是革新,是應該警惕還是應該弘揚,是一種階段性的現象還是一種趨勢。我的觀點是詩可以有散文性,但不能散文化。
新詩的篇幅自由、分節自由、分行自由、押不押韻也自由,可以說已經把“散文性”用足了,把“散文美”的優勢借用、化用到了。繼續的放縱便會散文化。散文化了,還不如直接寫散文。本來適合散文表現的,就交給散文,散文會做得更好。散文化詩歌的成因我以為有兩個,一是作者功力不逮,是詩的素材卻沒能寫出詩來;二是那素材本來就不是為詩準備的,沒能物盡其用。
詩可以有碎片性,但不能碎片化。
從身上掉下去的一片皮屑,是人體的碎片;放在醫學檢測鏡下的一片皮屑,就不再是碎片。一滴被濺到沙土岸上的水,是水的碎片;一滴滾在綠葉上的水,就不再是碎片。一個被風吹在空中沉浮的花瓣,是花的碎片;一個粘在豐子愷漫畫蜘蛛網上的花瓣,就不再是碎片。能否讓一片皮屑成為標本去言說整個人體甚至基因上的事,能否讓一滴水在綠葉上改變身份和名字成為露珠,能否讓一片凋謝的花瓣被蜘蛛網粘住從而暗示出“留春”的意味,恰恰是詩人之所以是詩人、詩之所以是詩的關鍵。這些關鍵元素不是想有就有的,而是與日復一日的積淀、深厚的功力、長久而有效的寫作訓練,密切相關。
詩可以有段子性,但不能段子化。
不能只是滿足于有趣的童言稚語、萌化的場景動作,更不能自得于抖小機靈、耍小聰明,玩噱頭笑點、搞一驚一乍。段子化的童詩,如果揣測它好的初心,大概是想四兩撥千斤,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如果揣測它不好的初心,那就是一些人覺得童詩好寫、好“唬弄”,以玩花活兒、干俏活兒的心態寫兒童詩。段子化的兒童詩和碎片化的兒童詩,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的兒童詩,它們還有兩個共同的特征。
一是,將其他體裁兒童文學作品的某些局部,做一下技術性的分行,往往就可以冒充它們、成為它們、甚至強過它們。也就是說,它們沒有自足的獨立性,沒有“自立門戶”的充分理由。但它們又幾乎都含有詩的元素、詩的“像點”、詩的疑似性。雖然大家都清楚,詩的元素終究不是詩本身,像不是“是”,疑似也頂多意味著可能,但是,針對具體文本的時候,能想起這些常識、用上這些常識,進而厘清那些糾纏中的彼此,畢竟不是每個讀者都能做到和有耐心去做的。
二是,正因為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的兒童詩,沒能把自己完成到“約定俗成”的“詩”的水準上,卻又端坐在詩的位置上,挑戰了既有的審美尺度,于是便顯得很“新”很“酷”,有“新穎”“別致”“另類”的相貌;而喜新厭舊、趨新棄舊是人性中的一種本能,因此在“吸引眼球”上,它們很有優勢。再加上寬容、包容一直占據著“政治上正確”的高位,很多讀者面對那些詩的時候,往往寧可懷疑自己的鑒賞能力,不去懷疑那些詩的品質。
閱讀有“淺閱讀”,寫作也有“淺寫作”。淺寫作的一個優勢是學得快、變得快,學得像、變得也像,能輕松地把一些流行風潮、時尚元素融入自己的文字中,把一些優秀詩歌的表象點染到自己的寫作上,從而乖巧伶俐地避開下笨功夫、花笨力氣。而任何有效的寫作都是創作,創作就意味著原創性,原創性往往是在不斷難為自己、不斷否定自己中實現的。很多“老生常談”的話語不被待見,但卻永遠有效,比如文學創作既是天馬行空的,又一定成于嚴肅、嚴謹、嚴苛。你不難為自己,讀者就會難為你;你不否定自己,時間就會否定你。
套用卡佛的那個經典表述“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對兒童詩有自我凝視責任的每個人,是不是也有必要問一句:當我們談論兒童詩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當我們創作兒童詩的時候,我們在創作什么?我希望每個童詩寫作者,都能在寫作之前、寫作之中,認真地難為自己、恰當地否定自己,為了讓自己的和全體的兒童詩,少被讀者難為、少被時間否定。
最后我要說,無論兒童詩還是成人詩,無論它們個別的或集體的遭到多少質疑、詰問甚至攻擊,都不能動搖我對詩的熱愛和信心。其他理由暫且不論,單從詩受到的圍觀、質疑、詰問遠遠廣于大于其他體裁,雖然泥沙俱下,但兒童詩依然在發表和出版上非但不萎縮反而興旺于從前,就說明詩、特別是兒童詩,不但沒有被公眾拋棄,反而一直被公眾好奇著、關注著、需要著。中國的兒童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