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人類屬于大自然
“自然保護區探險系列”,劉先平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定價130.00元
劉先平結合自身對大自然孜孜以求的探索經歷,在新出版的“自然保護區探險系列”(《野驢儀仗隊》《給猴王照相》《三次水中逃生》《長頸子長鼻子》)中,用富有魅力的精彩故事為少年兒童展示了從高原到峽谷、從海邊到沙漠的自然保護區的神秘與精彩。小讀者能夠在輕松有趣的閱讀體驗中去體會生態之美,去了解大自然和人類的互為依存,去學會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環境。細讀全書,能夠體會到這套少兒科普圖書有如下四個特色。
一是凸顯了大自然文學的價值。劉先平的這套“自然保護區探險系列”,處處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相應的和諧自然觀。如《給猴王照相》中,作者用自己的視角給讀者呈現了黃山短尾猴的生活場景,對于猴王的瀟灑氣度,作者進行了白描,讓我們仿佛親眼見到了這只猴王。再配合書中提供的精彩的插圖,我們對黃山短尾猴有了直觀而具體的認識,從而對保護這種珍稀野生動物有了一種親和的共鳴。
二是給孩子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大自然。只有呈現真實的大自然,才能讓孩子崇敬自然,從而種下一顆保護自然的種子。而前提,是科普童書的作者自己首先去認識自然,走進真實的自然。這需要實踐,更需要探索,甚至是探險。劉先平毫無疑問做到了,比如《野驢儀仗隊》里,對高黎貢山壯美雄奇風物的描寫,就是源自作者帶著帳篷和馬幫,前后21年不斷深入探險考察,用行走寫出的飽含情懷的作品。
三是在自然科普中升華生態道德。《三次水中逃生》中,作者的腳步從海南神奇的紅樹林走到了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書中對那些矗立在戈壁灘上的胡楊林作了深情的特寫,讓讀者能夠近距離感受沙漠胡楊那參天的挺拔。特別是作者寫到了如今的戈壁灘上,胡楊之下,隨著石油工業的崛起,沙丘上竟然長出了稀疏的綠草,科學的發展竟使死亡之海改變了面貌。這就是作者在行走中帶給我們的優質閱讀享受。通過作者的文字,可以讓讀者在自然科普中,感知和接受全人類必須共同遵守的生態道德。
四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破疹悎D書的寫作難點不在于科學知識的敘述,而在于藝術性和可讀性。如何把科學知識用藝術的手法普及給兒童,推廣給讀者?作者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比如《長頸子長鼻子》中,《長頸鹿的跆拳道》一章,作者就把敘述的視角拉到主人公長頸鹿小斑身上,用小斑的目光引領我們興致勃勃地閱讀下去?!吧窳?!長頸鹿小斑居然已到了這邊。他干嘛來這里?是躲避大斑的糾纏還是另有所求?他那大眼看到了什么?竟然一步步地走去,雖有些迫不及待,但仍然邁著不慌不忙的步子?!边@就把長頸鹿小斑的生活細節完美地呈現給我們,讓小讀者們不忍離開。這是作者通過動物生活的細節敘述來推動情節發展,還有直接記述科考隊員的歷險經歷的。比如《三次水中逃生》中,《原始胡楊林》一章,寫到作者和保護區考察隊一行剛從大沙漠歸來,馬不停蹄又到了保護站所在地的原始胡楊林,保護區的老梁給作者一行講到這里的草爬子,“叮起人來翹起屁股下狠勁,用手使勁拔不出來。若是它的口器留在肉里,會化膿,潰爛,考察隊在這里吃過大虧”。老梁的話剛剛說完,作者的脖子上就開始奇癢,“一巴掌拍上去,四五只大蚊子!話音未落,前方又出現一連串的拍水聲音,沖上去一看,是兩只黑色的大鳥正從水面騰空而起”,原來這是珍稀的鸕鶿。作者就是用這種貫穿全書的緊湊節奏和探險自然的引人入勝結合起來,緊緊抓住讀者,用小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敘述形式,完成了科普,宣傳了大自然情懷。
這套叢書沒有停留在自然科普的表面,而是用文學的故事性牢牢吸引著小讀者的目光,從一個保護區到另一個保護區,從森林到雪山,從海島到沙漠,從動物到植物,從魚類到鳥類……自然轉換,無縫銜接。作者用自己的探險歷程,帶領讀者去飛躍遼闊的國土,去走進地球的心臟,走進那些我們最該去保護的地方。作者通過這套大自然文學叢書,把熾熱的愛國情懷灌注在對壯麗河山和自然風光的敘述中,滲透在人們不畏艱險、自覺保護自然生態的行動里,他的作品飽含熱愛自然的情懷,把廣泛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交織起來,為小朋友們上了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的生動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