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提升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碼頭”能級 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啟動 第一屆不接受個人申報,僅限機構推薦,參評作品申報八月三十一日截止
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昨天正式啟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文聯、市作協、上海翻譯家協會聯合主辦,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打造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計劃每三年評選一屆。
首屆評獎范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參評作品申報截止時間為今年8月31日。業內認為,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的創辦,一方面將提升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碼頭”能級,推動上海國際文化翻譯中心建設,讓中國和世界優秀文藝作品更多地來滬出版、展出、展演、展映;也將助推上海原創文藝作品“源頭”建設,進一步用好用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著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創”,推進新時代的上海文藝創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翻譯家袁筱一認為,該獎項在設置范圍、鼓勵雙向、輻射力等多個層面都有所突破和引領——這不僅僅是文學翻譯獎,也獎掖舞臺藝術和影視藝術等其他藝術領域的翻譯,堪稱國內國際的首創;在解決中譯外、外譯中的比例失衡上,獎項有助于倡導平等雙向的文化交流意識;這一上海市的地方獎項,輻射全國乃至全世界,獲獎者除了來自上海,也可能是國內其他省市,而中譯外獎項的獲獎者很可能是國外人士,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上海的開放精神。
近代以來,上海就是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在文學上更有“外國文學翻譯搖籃”美譽,傅雷、戴望舒、孫大雨、草嬰、方平、錢春綺等名家在上海翻譯出版了大批經典作品。上世紀20至40年代,當時的文壇主將如魯迅、茅盾、鄭振鐸、巴金等都在文學創作的同時,大力譯介外國文學作品;戲劇、電影、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同樣人杰輩出、作品豐富,李叔同、陳歌辛、鄭正秋、徐悲鴻等一邊從事翻譯,引進大量世界優秀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一邊開展原創,不少優秀作品被翻譯到海外,傳播廣遠,成為中外文藝互相交流、彼此推動的典型。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的創設,正是對這一文化底蘊和精神的具體表現,成為新時代上海文藝翻譯事業繼往開來的新平臺、再創輝煌的新引擎。此外,對以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為目標的上海來說,設立這一獎項的引領意義也不言而喻。
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教授魏育青認為,上海一直是外國文學藝術翻譯的重鎮,該獎項有助于傳承和豐富傅雷、草嬰等譯壇巨擘開創的光榮傳統,讓全國、全球的文藝精品更多地進入上海,也使新時代的滬上文藝創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
據悉,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不接受個人申報,僅限機構推薦,范圍如下:文學類翻譯作品的出版單位推薦本社出版的作品;表演藝術類翻譯作品的演出、制作單位推薦本單位演出、制作的作品;其他相關部門或機構推薦的作品。文學類翻譯作品以成書形式參評,必須為公開出版物并進入正規市場。書籍以版權頁標明的第一次出版時間為準,表演藝術類翻譯作品以首次正式公開演出、播映為準,不接受重譯作品參評。
(更多申報須知參見文匯App相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