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戰“疫”
左六為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旅美華人馮燁,右四為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旅美華人宋海洋
一
冬日的洛杉磯市郊,傍晚降臨得格外快。
明天就是中國農歷大年三十。金地集團美國公司執行副總裁、華中科技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會長王檑特地提前下班,從加州洛杉磯城區驅車回到市郊賽普里斯市的家里。王檑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鉆進廚房,與太太一起張羅晚餐,開啟慶祝農歷新年的假期模式。
王檑和太太都是武漢人,長年旅居國外,家鄉口味卻絲毫不變,逢年過節,總要燒幾樣家鄉菜。菜已備好,夫人在廚房忙活,先煲蓮藕排骨湯,再蒸粉蒸排骨。王檑邊炒臘肉菜苔邊瀏覽微信里武漢的新聞,沒想到忽然看到了武漢全城交通管制的消息。
王檑一看,心里著急。武漢家里只剩下87歲的父親和84歲的母親。父親王精忠是老革命,解放前入伍,跟隨部隊南下解放廣州,又北上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上,父親被編在第15軍45師135團任文藝宣傳戰士,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后來還擔任過黃繼光連副連長,離休前是武漢市作家協會秘書長。槍林彈雨中過來的父親對武漢圍城泰然處之,他相信組織、相信黨,相信中央的決定是為了武漢百姓,為了湖北人民、全國人民。
王檑卻焦急萬分。圍城之后,父母親的衣食住行怎么保障?萬一老人有個三長兩短,怎么交代?他當即給家里打電話,是父親接的電話。父親沉穩的聲音,讓他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
放下電話,他強烈地感覺應該趕緊做點事情,為遠方的父親母親,為疫情肆虐中的湖北武漢。正這么想著,手機就響起來了,是校友陳郁從相距30多公里的爾灣市打來的。王檑顧不上吃晚飯,就跟陳郁商量起來。陳郁提出馬上組織在美校友捐款捐物支持武漢防御疫情的想法,王檑深表贊同,兩人隨即分頭行動起來。
美國洛杉磯時間2020年1月22日18:52(北京時間2020年1月23日10:52),王檑與華中科技大學南加州校友會理事會理事商量:即刻呼吁居住在南加州的校友們自愿為武漢募捐,得到校友理事會理事的一致贊成。
22日19:10,王檑起草了第一份南加州校友會支持武漢抗疫情的倡儀書。倡儀書呼吁校友積極捐款,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募集兩萬美元,用于購買N95口罩或醫療口罩、護目鏡及其他需要的物資。因時間緊,來不及開設專屬賬號,校友會創會會長傅天雄的非盈利組織賬號臨時作為捐款賬號。倡儀書最后說:“心系武漢,作為華科校友,讓我們都把愛用行動體現出來。幫人幫己,讓我們為下一代做個榜樣。”
22日晚,王檑通過越洋電話,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校友會秘書長方華取得聯系。華科大校友會分布在全球,共有100多個組織,王檑建議加強與武漢校友總會的聯動,啟動全球募捐,得到方華的肯定和支持。華科校友會的加州—武漢熱線即刻開通。
22日22時,王檑通過方華秘書長,給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校友會捐款人民幣1萬元,給加州校友會等5個組織捐款1.4萬美元。王檑出身紅色家庭,通曉中美文化,在加州華人圈有較高威望,他要用自己帶頭捐款的方式,堅定海外華人愛國的信心,帶動大家愛國的熱情。
據方華透露,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王檑應該是華中科技大學捐款的第一人。
二
陳郁則是捐贈物資的第一人。
與王檑通完電話,陳郁隨即通過微信拉了一個義工群,與傅天雄、劉升明、宋海洋等校友就捐款和訂購物資溝通情況,分配任務,投入戰斗。
陳郁是華科世家。他的父母親上世紀50年代畢業于華中工學院(華科大前身),他和太太80年代畢業于華科大,妹妹和妹夫也是華科大的校友。岳父岳母現居武漢,親戚在武漢人民醫院工作。對于陳郁來說,武漢是精神的源頭,也是現實的牽掛。
陳郁本科讀的是生物醫學工程,深知在醫院一線沖鋒陷陣的醫生沒有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醫用裝備的掩護,無異于赤膊上陣。
陳郁趕緊上網搜索并研究有關醫療防護設備的級別與規格。健康防護口罩主要有N95、N100、P100,其中N95代表過濾率達95%,是級別較高并被普遍使用的一種醫用口罩。
倡儀書剛發出去,校友捐款一時半刻還到不了,為了搶時間,他當晚就在網上一家電商墊資下單訂了第一批N95口罩和護目鏡;第二天一大早又在一家叫“佐羅”的電商下單訂了5萬只N95口罩、5000只護目鏡。此時的醫用物資都還比較便宜,兩天的訂單加起來5萬美元,陳郁通過信用卡支付,既簡便易行,又可延期付款。
沒想到節外生枝。在佐羅網站下訂單不到兩個小時,該公司銷售部門負責人根據訂單上提供的電話給陳郁打來電話,詢問陳郁是什么背景,購買這些物資做什么用途?
口氣充滿了詰問。陳郁如實相告,對方仍不依不饒地刨根究底,懷疑其有欺詐行為。
陳郁再三陳情,告訴對方可以去美國的商業征信機構鄧白氏調查其公司的商業背景和信用記錄,況且其公司從事房貸業務,接受各個州的嚴格監管,根本無從作假。如有不實之辭,愿承擔法律后果。惟一的請求,就是讓他以美國運通白金信用卡付款,但必須今天發貨。
陳郁決絕的態度,讓對方感受到了中國人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情懷。兩個小時后,佐羅公司通知陳郁,商業賬戶被批準,信用卡付款被接受,即刻通過倉庫發貨!
陳郁欣喜若狂,連聲道謝,激動地朝著手機向對方喊道:“太棒了!感謝你!你讓我在我的朋友那里變成了一個英雄!”
首戰告捷。陳郁打完電話,低頭一看,此時已是1月23日中午時分。遙望家鄉,武漢醫院里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們正與如火的疫情爭奪生命!最前線沖鋒陷陣的醫護戰士正在渴望著萬分稀缺的戰衣鎧甲!
疫情就是命令!必須以最快速度把物資運回武漢!
陳郁兵分數路,多線作戰。他負責采購、催促、接收陸續到來的物資;劉升明負責聯系物流,包括招募校友義工運輸物資到機場;宋海洋負責報關并聯系航空公司將物資運回國內。
過年期間兼臨時募集,最難的是落實貨運艙位。宋海洋幾經周折,找到華科校友、廈航駐洛杉磯銷售代表蔡永建幫忙,由他連夜向廈航總部匯報申請,獲得總部同意,特事特辦,協商通道,為募集到的物資提供免費空運回廈門,再轉運武漢。
26日正好是周日,這天下午,忙碌了好幾天的陳郁、宋海洋終于將第一批醫療物資——共計8箱3200只N95口罩和1箱100只護目鏡送到洛杉磯國際機場廈航值機窗口,在蔡永建的安排和協助下,通過行李通道運送回廈門。
為使口罩和護目鏡不致在郵路上受耽擱,宋海洋親自協調廈門、武漢有關機構。貨物在廈門一落地,即由美國華商會廈門辦事處安排司機小張提貨,當晚到福州匯總后,一路狂奔,直抵武漢,以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的名義捐贈給武漢第三醫院和武漢精神衛生中心,送到已浴血奮戰多時的醫生和護士手里。
第一批剛抵達,第二批已在路上。
三
星火燎原。向武漢捐款捐物,由華科大校友會發起,迅速擴展到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聯盟集中了63所中國高校在南加州校友會成員,約5萬多校友群體,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能量。
1月30日下午18時,南加州中華高校聯盟在帕薩迪納市召開新聞發布會,會議由高校聯盟會長孫軍主持,王檑介紹了華科大加州校友會募捐的前期工作,聯盟發出了“萬眾一心,共度時艱,高校聯盟,并肩武漢”的號召,正式拉開了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的募捐活動。
校友參與募捐,都是志愿活動。白天各有本職工作,募捐只有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進行。為了協同行動、提高效率,高校聯盟的募捐機構下設采購組、物流組、醫院對接組、財務組、義工組和協調組,每個組有若干人,各司其職,高效運轉。
劉升明在采購組,負責全球采購。他平時在西門子研發中心做工業軟件,任研發經理,忙得不可開交。晚上回到家里,吃完晚飯就打開電腦,尋找物資資源。劉升明感到,采購物資,既是一個力氣活,也是一個技術活。比如N95口罩,本身就有幾十種型號,選擇購買時,他很下了一番研究功夫,哪些是工業用的,哪些是醫用的,哪些是一線急用的,搞得清清楚楚。型號對了,還要嚴格把關,提防假貨;如果購到假貨,是要承擔風險和責任的。關鍵是不能因為假貨讓身后的每一位捐贈者失望,更不能讓戰斗在前線的每一位醫護人員受害,因此,要狠下功夫,堅決在源頭杜絕假貨,防止上當受騙,避免意外事件的干擾。
貨真還要價實,盡量貨比三家,找最便宜的購買。還是N95口罩,開始時一個0.57美元,后來供不應求,每天價格都不一樣,近期漲到每個8美元,劉升明感到太貴了,下不了手,就沒有要。轉而購買普通外科口罩,價格也是初一十五不一樣,從每個0.22美元漲到0.4美元。越到后來,不但價格越來越貴,還經常缺貨斷供,物資采購越來越難了。
這時,武漢醫院前線傳來防護服緊缺,必須立即采購防護服的消息。防護服更復雜些,要找到合格產品、要鑒別假貨,劉升明不敢馬虎,從原版的英文文件開始溯源,研究透徹以后,正要下訂單,卻發現美國缺貨。情急之下,劉升明把眼光投向英國、德國、日本等,期待在國外的采購有意外收獲。但因路途遙遠,無法辨別貨物真偽,他不敢貿然下單。
正在舉棋不定之際,劉升明獲悉西雅圖有一批防護服,每件的價錢才5.7美元,比市面上每件的價錢20美元便宜了許多。這是一次寶貴的機會,必須緊緊抓住,但又不知質量是否可靠。劉升明立刻特意聯系西雅圖的校友,校友專程前往工廠驗貨,在現場拍照片、發視頻,直接發給劉升明驗明正身,劉升明翻過來覆過去,再三細看,沒有發現什么問題。遂當機立斷,自己墊資4.5萬美元,把該廠現存的354箱、重達7噸的防護服全部購買下來。這一單,也是劉升明單筆購到的數量最大的一單,捏著發貨單,劉升明內心感到無比的充實和滿足,連日來的勞累和辛苦、焦慮與不安,早已拋到九霄云外。
從春節前到現在,劉升明已整整忙乎了一個多月。為了采購物品,建了20多個微信群,電話鈴響個不停,滴滴聲此起彼伏,越到后來越難采購。美國疾控中心通知美國各大廠商,美國的口罩需要備用,許多原來確定的訂單被取消。但不管多難,都要堅持,廣大校友和義工無怨無悔地奮戰在前后方,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南加州校友會理事長的劉升明,當然只有帶頭采購的份,沒有推托不干的理。家務完全無法兼顧,四個孩子全交給妻子照顧,利用晚上做、周末做,經常忙到三更半夜,干擾妻子睡覺,妻子偶爾發點牢騷,但從不反對他做這些,這令他格外欣慰。
沒有反對,就是支持。一個人的付出和堅守,后面站著整個家庭。
四
宋海洋負責物流及分配。
劉升明采購來的物資,交到他手里,由他負責統計、對接醫院、分析需求、分配物資、匯總,然后申請文件。審批文件拿到以后,交給貨代定艙,貨物到了國內之后,由清關公司清關,并根據不同的情況,由專車把物資送到第一線,或者由快遞公司把物資送到武漢。這個環節最煩瑣、最復雜、鏈條最長。
但宋海洋不厭其煩、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2月20日下午3時,宋海洋自己開車,從自己任職的加州醫療器械公司出發,到馮燁的風雷國際物流集團公司倉庫處理剛到的醫療物資。
天空晴朗,天際飄著魚鱗狀白云。宋海洋心情不錯,但路上堵車很嚴重,一段不遠的路程,足足走了一個半小時,他心里開始焦急,生怕來遲了,耽誤貨物的整理和送出。
終于來到風雷集團一樓倉庫。這是一個數萬平方米的巨大倉庫,滿地堆放著新到的一批防護服,風雷集團總裁馮燁一手執筆,一手拿著文件夾,正在埋頭清點數字。旁邊的眾多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華僑志愿者則各自忙碌著,有的搬運,有的包裝,有的貼標簽,熱鬧的場面使遲到的宋海洋略顯不安。他與馮燁匆忙地打了一聲招呼后,就完全地投入到屬于自己的工作程序中。
宋海洋輕車熟路地進行物資確認。這批物資由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華中科技大學上海校友會、黑龍江僑協、肯印華美協會四家單位聯合捐贈。校友的一份心、一片情,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經過反復磋商和對接,這批物資需捐贈給武漢同濟醫院附屬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中南醫院、武漢同濟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武漢雷神山醫院上海救援隊、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等18家醫院。宋海洋在風雷公司員工和志愿者的協助下,將這批物資分裝成18個拖盤,一個拖盤對應一個國內醫院。
為了表達愛心和情意,更為了鼓舞前線醫護人員的斗志,捐贈單位在打包分裝時,特意選擇了不同的詩句印制在標簽上。
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給湖北省洪湖市人民醫院的詩句:“同裳游子意,寸草報春暉”,給湖北省竹山縣人民醫院的詩句:“莫懼瘟疫虐江城,旦有游子濟神州”。
華中科技大學上海校友會給武漢同濟醫院附屬醫院的詩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給武漢雷神山醫院的詩句:“斬孽恨無齊天功,濟民欣有排山力”。
黑龍江僑協給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詩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給武漢市醫院的詩句:“桃李不言隨雨意,亦知終是有晴時”。
肯印華美協會給武漢第四醫院古田院區的詩句:“抗瘟疫莫分我和你,戰病毒何愁千萬里”,給湖北省大冶市人民醫院的詩句:“海天一線,春風同沐”。
這些詩句,充滿著同胞深情,激蕩著必勝信念,流淌著海外華人雖相隔萬里仍心系故國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宋海洋將這些寫有詩句的標簽再三審核,仔細張貼,不時被詩句感動得熱淚盈眶。
物資通過航空運回國內后,宋海洋還要跟蹤國內送達武漢的情況。要與物流公司、有關醫院銜接好,由醫院直接去提取,或者由其他義工組織送到各個醫院,每一單的情況都不一樣。而整個過程都需要宋海洋在國外遙控指揮,國內的聯系則都通過國內的校友會完成。貨物到達醫院后,還要由醫院出具接收函和驗收貨物照片,通過微信發給宋海洋,由宋海洋匯總后報給湖北慈善總會。就像這一批物資,捐贈者是4家單位,使用者是18家醫院,受贈者是湖北慈善總會,經手人是宋海洋。這些手續都辦完了,這一批物資捐贈的任務才算真正完成。
過程非常煩瑣,手續非常復雜。宋海洋雖頗感辛苦,也樂在其中。
“災難面前,我們要做‘行動派’,不做‘鍵盤俠’!”通過越洋的微信視頻,宋海洋堅定而坦然地表示。
五
3月1日,天剛蒙蒙亮,向來沉靜平穩的美國風雷國際物流集團創始人、總裁馮燁顯得有些興奮。他一大早就出現在公司倉庫門口,準備迎接王檑、陳郁、劉升明、宋海洋等師兄及眾多志愿者的到來,共同為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捐贈湖北、武漢最后一批抗疫物資進行最后的整理。
倉庫已經被一箱箱的醫療物資擺放得滿滿當當。有些堆在地板上,有些擱在貨架里。馮燁穿行其間,巡視一遍,做細致的檢查。在一個貨架前,馮燁停住了腳步,貨架上的醫療物資擺放得有些凌亂,他伸手去整理,沒想到貨架突然倒下來,馮燁趕緊用雙手去扶,貨架沒扶住,左手卻被貨架刮扭傷了。剎那間,左手腕鉆心地痛,疼得馮燁直咧嘴。
多虧是最后一批了,如果在一開始就把手扭傷,那多被動啊。這樣想著,馮燁心里有了一絲釋然。
這次給家鄉武漢疫情捐贈款項和醫療物資,馮燁是最早響應的一個,也是貢獻最大的一個。
疫情發生之初,馮燁與王檑、陳郁他們聯合發起捐錢捐物,在眾多師兄的主持之下,他只是跟著做:該捐錢就捐錢,該捐物就捐物,該組織活動就組織活動。但很快,他就發揮了職業優勢,找到了用武之地。在此非常時期,馮燁舉風雷國際物流集團全公司之力,風馳電掣,雷厲風行,全力以赴組織、整理、運送醫療物資萬里馳援湖北、武漢抗擊新冠疫情。
馮燁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美麗寧靜的北京清華園度過的,大學時期,負笈九省通衢的武漢,在華中科技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學,畢業后分配到浙江麗水高速公路基建工程公司擔任兩年的現場工程師,2006年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攻讀電氣工程碩士,畢業后在一家華人開辦的快遞物流公司短暫工作。2010年,馮燁自主創業,在洛杉磯創辦風雷國際物流集團,經過10年發展,公司逐步成長為集全美境內倉儲配送、全球快遞及海淘轉運三大核心業務于一體的國際跨境物流企業。目前公司在全美設六大倉儲配送中心共30多萬平方英尺,倉庫布局數量在全美排名靠前。如此巨大的物流平臺,終于在關鍵時刻,發揮了獨特作用。
最早慧眼識珠的,是美國金海馬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翰,該公司采購的一批口罩和防護服,急于運回國內,卻因美國宣布從2月2日美東時間下午5點開始實行暫時性防疫入境規定,導致中美客機斷航、貨機停飛,急用的醫療物資找不到運輸途徑。
吳翰向馮燁尋求幫助。
馮燁立即啟動公司應急程序。公司采取廣撒網的策略,向全洛杉磯的貨運代理發出求助信息,遍尋最早能夠飛回中國的航空艙位。
特殊時期,航班信息一日三變,運輸方案由最早的廈航變成國航,又換成東航。就在即將敲定時,東航也反饋沒有艙位。
山窮水盡之時,馮燁只好委托夫人、公司首席財務官、副總裁王明明親自出馬找吳劍飛想辦法。
吳劍飛是美國ISG公司董事長、美國幸福小鎮控股公司執行董事,是剛剛由美國漢天衛視評選的“第四屆全球杰出華人·華人之光獎”的獲得者,而馮燁則是上一屆的獲得者。吳劍飛的公司在洛杉磯市中心美國銀行大廈里,主營業務是上市并購,與馮燁的公司相隔不遠,時有商務來往。兩人既是故國游子,又同為生意伙伴。
在風雷公司,馮燁主管業務,王明明主管外聯。吳劍飛剛好帶著公司的美國同事回到深圳過中國新年,沒想到遇上新冠疫情,趕在美國禁止入境的規定生效之前,把美國同事從香港送往美國。剛返回深圳寓所,吳劍飛就接到王明明從洛杉磯打來的越洋求助電話。
事關救人物資,吳劍飛不敢怠慢,當即撥通了家住北京的發小、作曲家、《天耀中華》《月亮之上》的歌曲作者何沐陽的電話,請何沐陽幫忙解決。何沐陽找到退休的國家民航局老領導姚社初,姚社初把電話打給國航貨運大隊長李軍偉,李軍偉又輾轉找到國航洛杉磯貨運經理周曉磊具體落實。
幾經周折,最終確定了南航747貨機,一天一個航班,全免費,運送100噸的醫療物資,從洛杉磯直飛廣州,再由廣州轉運武漢。
貨運通道打通之后,在馮燁指揮下,風雷集團的員工全員出動,把金海馬公司捐贈的物資迅速收齊,抓緊清點,并按照國際空運標準進行二次包裝、制單、貼單、打托盤,裝車后發往南航洛杉磯國際機場。
2月10日,仰望著裝滿口罩和防護服的南航747貨機從洛杉磯國際機場呼嘯著騰空而起,馮燁多日的焦慮化為欣慰,那漸行漸遠的飛機轟鳴,仿佛是洛城游子捎向祖國、捎給武漢的深情祝福!
2月12日至23日,風雷集團送出南加州中華高校校友會聯盟共四批捐贈醫療物資,包括各類口罩20萬個、護目鏡2787個、防護服2.2萬套和醫用手套13.1萬雙。
3月1日下午4點左右,馮燁托著受傷的手,迎接大家到風雷集團公司倉庫進行南加州高校聯盟最后一批捐贈物資的歸類分裝打包。
航空貨艙艙位緊缺,對貨物包裝要求更高。眾人把一箱箱的物資裝進麻袋,包裝、編號、印詩句、貼標簽、打托盤,每道工序如行云流水,各個環節配合默契。大家連續四五個小時加班苦干,沒有停歇,沒有遺漏,一股作氣,全部完成已是晚上10時多。
望著堆得像小山一樣的、碼得整整齊齊的醫護物資,大家如釋重負,擊掌慶賀。
馮燁對著眾位師兄和全體志愿者誠摯地說道:“我由于今天上午不湊巧扭傷了左手腕,所以沒有能幫上太多忙,深感愧疚。”
宋海洋代表大家寬慰道:“你今天特別給力啊!沒有你我們工作時間估計得翻倍!”
馮燁說:“我要是兩只手都好使,咱還能快不少。”
大家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
忙完了,也累了,大家互相告別,互道珍重,然后沒入夜色,各自奔向自己溫暖的家。
對著這一批剛整理好的貨物,馮燁似乎意猶未盡。瞧了又瞧,他忽然若有所悟,把公司員工又招呼過來,要求在每個麻袋再貼上一份航空單號,這樣,既方便查找,在轉運過程中即使弄丟了,也能按照單號做到完璧歸趙,相當于給這批物資上增加了一道保險。
這一忙,就到子夜了。
六
新冠疫情,風云突變。
3月份以來,疫情形勢發生逆轉。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歷經兩個多月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抗疫之戰迎來勝利曙光。而一些國家因重視不夠或應對不力,疫情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截至4月25日,共200多個國家暴發新冠疫情,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82萬例。
面對猝不及防的局勢,馮燁頗有感觸地說:“這次新冠疫情,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
疫情面前,沒有局外人。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成為世人的不二之選。
“祖國是我們強大的后盾,病毒是全球共同的敵人。借鑒祖國的經驗,依靠科學的力量,攜手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應對疫情,我們就一定能夠最終戰勝病毒!”馮燁對此充滿憧憬,更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