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讀不盡的《獵人筆記》 | 王立業教授解讀屠格涅夫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公號) | 王立業  2020年04月27日08:55

    六年前我參加了北京大學擔綱的一個國家重大社科項目——《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我負責《屠格涅夫小說研究》專章的撰寫。我今天的講座會結合國內的研究對這部作品進行研讀。

    屠格涅夫大家都很熟悉,是一位享譽世界文壇的大作家,對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文化建設作用非常大。屠格涅夫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他們三個是比肩的俄羅斯小說巨匠,并以各不相同的文學姿態引領著十九世紀中后期的俄羅斯文學,并接力使之躍上世界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如果說列夫·托爾斯泰是一位思想家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哲學家作家,屠格涅夫當為一位藝術家作家。另外,不同于另兩外文學巨匠的是,屠格涅夫以詩歌登上文壇,后以小說家彪炳于世,成為小說家標志的就是今天我們一同品讀的《獵人筆記》。曾經有位蘇聯作家索洛烏欣說過:“先寫詩歌后寫小說的作家必然是個好的小說家,而先寫小說后寫詩的詩人則很難成為好詩人。”索洛烏欣如是評說屠格涅夫,自有他對這位作家獨特的偏愛,但寫詩起步的屠格涅夫寫小說,確實寫得別開生面。

    屠格涅夫的小說無疑有著詩人屠格涅夫浪漫主義氣質的融入,詩的激情的帶入,體現在《獵人筆記》里面的是主觀抒情的大自然描寫,詩意盎然的人物肖像描寫(我在這里說的肖像是指文學肖像,文學肖像是一個立體概念,它不同于日常肖像的是,后者是靜止的,而文學肖像是流動著的,它不僅僅言說人的外在面貌,而且還包括人物的內在世界,其中人的氣質、稟賦、性格、品質,還有人的心理,乃至人的出生和所處的社會地位,與周圍人的關系等等,合起來這是一個立體概念),以及他的優美簡潔的俄羅斯語言和詩化敘事結構,由此而來的詩化散文的情節淡化等等,為俄羅斯文學提供一個全新的審美范式。

    《獵人筆記》體現屠格涅夫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變,這也就決定了屠格涅夫有別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當為詩意的現實主義,這不僅是法國作家莫洛亞的定論,也是作家自己的創作自白。《獵人筆記》印證了這位作家詩意現實主義的開創,由此綿延至日后作家本人的小說創作,并締造了俄羅斯文學的詩意現實主義,也叫抒情現實主義,還有人把它叫做浪漫現實主義的一派文學。繼承屠格涅夫傳統且能夠納入這一派文學的中堅作家當有布寧、普里什文、帕烏斯托夫斯基、索洛烏欣,還有卡扎科夫等等一批二十世紀文學大師。所以我覺得“屠格涅夫與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也是非常好的選題。

    《獵人筆記》的創作背景

    首先我們聊一聊《獵人筆記》的創作背景。

    作為詩人的屠格涅夫詩作近百首,但是留存下來也就是六十多首,反響平平,曾讓進入不惑之年的屠格涅夫每每提到自己的抒情詩,都有悔其少作之慨。但是公正地說,屠格涅夫的詩歌沒能取得相應有的成就,不是作家本人的才分未到,而是時代使然。正如大家知道的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普希金為首的俄羅斯詩歌黃金時代已經遠去,果戈理為首的小說時代雄踞當時的俄國文壇,詩人屠格涅夫自覺文學命運渺茫,加上他的長詩《安德烈·科洛索夫》遭到被他奉為精神導師的別林斯基的否定而泄氣,更使他對自己的文學才分感到懷疑。

    1847年1月,他不經意寫了一篇隨筆《霍里與卡利內奇》,隨意地投給了《現代人》雜志,而后去了國外,屠格涅夫本人并沒有寄望這篇隨筆能獲得很大成功,甚至想以此對自己的文學情緣做一個交代。但是誰也沒有料到,這篇以《摘自獵人筆記》為副標題的隨筆竟然獲得巨大成功,甚而給涅克拉索夫剛接手的《現代人》雜志也因帶來了很大榮譽,各地讀者的贊揚信雪花般飛到雜志社,全都在懇求這樣的“獵人筆記”再寫下去。別林斯基隨即高度評價屠格涅夫的才氣,稱這篇隨筆為他成為未來卓越的作家指明了方向,尤其高度肯定這篇隨筆的思想意義,“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近距離接近人民”。

    當代屠格涅夫研究家列別捷夫至今還認定《霍里與卡利內奇》是屠格涅夫完成的一次俄羅斯文學人民主題的哥白尼式革命。大家知道四十年代西歐的田園小說成為風潮,不滿意巴爾扎克總寫惡人步步高升、善人總是每況愈下的喬治·桑一口氣寫下了《魔沼》為代表的五篇田園小說,意將鄉村生活寫成人間牧歌、人間歌謠、人間傳奇,而浪漫主義地對鄉村農奴生活一味的詩意般的贊美。喬治·桑《魔沼》這篇小說傳到了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俄羅斯,社會現實馬上使其失去了本色,代之而起的是一批反映農奴悲慘境遇和地主殘酷壓迫的俄羅斯式鄉村小說,代表作有:格利戈羅維奇的中篇小說《鄉村》和《苦命人安東》。赫爾岑以他的《鵲賊》揭露了農奴制對美好人性的摧殘和農民才華的毀滅。而《霍里與卡利內奇》卻以它鮮明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特色,開創了俄羅斯文學反映農奴生活的先河,農民在俄羅斯文學中第一次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角,不再是一味的凄凄慘慘凄凄,另外,霍里與卡利內奇在地主面前沒有絲毫的懦弱悲凄,同時讓農民的精神世界高于地主成為現實,就此這篇隨筆獲得了多重意義。

    相對于《獵人筆記》的整體,有人發現這一開篇之作統領了整部作品集的始終,接下來塑造的所有人物都是霍里與卡利內奇的繼續,要么是務實型的霍里型,要么就是有著詩意精神世界的卡利內奇式,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背景設置也構成整本書的首尾照應。霍里的莊園在森林的一間空地上,而卡利內奇則是在草原上浪跡,而《獵人筆記》的最后一篇名字就是《森林和草原》。正是《霍里與卡利內奇》的意外成功喚起了屠格涅夫的自信,藝術家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在。屠格涅夫一連在《現代人》雜志發表了二十余篇這樣的隨筆,后來集結成舉世聞名的《獵人筆記》,先為二十二篇,二十年后又添加三篇。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向人們展示了新的農民世界,展示了莊稼人鮮活的靈魂,他們從現實中走來,讓人覺得就在你我身邊。如果說果戈理的《死魂靈》只是從地主一個側面寫了俄羅斯,后來謝德林的《外省散記》再現了外省官場世界,那么《獵人筆記》則描繪了被農奴制遏制的民眾力量。有人認為《獵人筆記》甚至為托爾斯泰的史詩小說《戰爭與和平》提供了啟示,即人民才是俄羅斯靈魂和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真正體現者,它們具備重要的文學描寫價值,正是普通民眾抬升了俄羅斯整個民族的意義,人民具有真正的睿智與道德情操,正是在他們身上達到了靈與肉的完美結合。

    《獵人筆記》的思想意義

    今天我們擬從思想與藝術兩個方面來聊《獵人筆記》。我們說屠格涅夫是一名藝術家作家,但并不是說藝術家作家就是沒有思想的作家。哲學科班出身的屠格涅夫深受德國哲學家謝林泛神論思想的影響,秉持的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在愛與情等的描寫中借鑒了叔本華的思想。體現在《獵人筆記》中更多的是有對人性的捍衛,是以藝術對思想的表達昭示世人。

    《獵人筆記》的思想意義部分我們擬從三予以闡釋:

    第一,地主與農奴的生活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

    多少年來我國的屠格涅夫研究中一個固有的定位就是,《獵人筆記》中描寫了地主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對農民的殘酷欺凌,恣意封殺農民的人性和人權。在地主剝削壓制之下,農民無權、無地位、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等等,隨意拿來一本我們國家出的俄羅斯文學史教材,甚至是屠格涅夫專著,都繞不過這樣一些作品為范例,以地主與農民生活的展示來揭示二者的關系。公認最鮮明的揭示莫過于《總管》。作品刻畫了一個所謂的文明的有教養的地主佩諾奇金,他舉止文雅,態度和藹,是一個有著歐洲人風范的地主,但卻又是一個陰險毒辣的劊子手,就因為仆人費奧多爾沒把葡萄酒溫熱,這位虛偽地主自覺當著外人(也就是獵人的面)不便失去風雅,而輕輕按了一下門鈴,輕聲對進來的仆人說,“費奧多爾的事情你看著辦吧。”接下來的似乎他是不準備再插手了,其實不然,正如列寧所揭穿:“佩諾奇金是那樣人道,竟不關心投打費奧多爾的鞭子是否用水浸過,他這個地主自己對仆人不打不罵,他只是遠遠的處理,不動聲色,既不嚷,又不公開出面,真像一個有教養的溫和慈祥的人”,革命領袖毫不留情地撕下了這位地主的殘酷真面目。

    又如我們熟悉的《兩個地主》,其中的斯捷古諾夫表面上詼諧好客,但是對農民卻是隨意凌辱,帶著最仁慈的微笑傾聽鞭打農奴的聲音,嘴里還本能的隨著鞭打聲發出咔嗒咔嗒的節拍聲,以農奴遭受毒打為樂事。

    的確,在《獵人筆記》中,在地主的壓迫下農民沒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機會,做人的基本權利往往都被剝奪。在隨筆《利哥夫》里,女主人沒結過婚,下人也就別想結婚。家奴蘇喬克隨意被買賣,一生被地主盤剝得一無所有,到最后形如一根干枯的樹枝(他的名字原意就是小樹枝);在《葉爾莫萊和磨坊主婦》那篇隨筆里,就因為女仆阿琳娜提出要嫁人的請求,被剃光頭發打發到遠遠的鄉下。這些地主是殘酷摧殘人性、剝奪人權的地主典型。在《莓泉》里,斯喬普什卡一輩子受盡欺壓,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餬口的日子,他甚至沒有固定住處,只好終日像一條狗似的東躲西藏。還有《孤狼》中的農民,除了走投無路,不得不鋌而走險,于雨夜里去偷伐地主的樹木而幾乎丟了性命。

    正是這一幕幕地主欺壓農民的事實,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作品的政治思想立意。的確,在作品的描寫中,像斯捷古諾夫和佩諾奇金之流的地主任意打罵農奴,并認為是天經地義而不足為怪,但可怕的是,這不是俄羅斯個別,而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存在。柯羅連科擔心這種普遍性會聚合成社會的腐爛之原因。而《獵人筆記》以對這類地主的描寫被稱為凝聚出巨大的揭發力量,向讀者揭示出農奴制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但是細讀作品似乎又沒那么簡單,因為《獵人筆記》所描寫的貴族地主遠不止這些,因為屠格涅夫復雜矛盾的政治情緒與立場,使他描寫出的貴族地主形象也復雜多樣。

    《獵人筆記》在我們國家已經有近120年的研究史,并取得了豐富的成就,尤其是藝術價值研究,涌現出好多篇優秀學術論文。早在1903年梁啟超發表論文《論俄羅斯虛無黨》,在里面倡導讀者關注其社會意義,因特定的歷史需要,《獵人筆記》在我國被研究最多的就是它的思想價值,成了屠格涅夫作品中最被政治化了的一部。為將這部作品濃重政治化,個別文章挖空心思的挖掘作品的階級對立,使得《獵人筆記》研究簡單化、片面化、社會庸俗化,導致《獵人筆記》人為被誤讀。時至八十年代中期,《光明日報》連續發表三篇文章專論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獵人筆記>的宏觀研究》將政治思想與文學作品捆綁得非常緊,而忽略其人道主義思想與藝術內涵,另有兩篇文章《文學要給人民以力量》和《論<獵人筆記>的思想傾向》,異口同聲指責《獵人筆記》的階級態度不明朗、階級火藥味不濃,一致詬病作家思想“落后”、“不高明”,號召要向萬惡的地主階級猛烈開火。

    其實屠格涅夫寫地主并不是為了樹立階級對立的典型,身為貴族的屠格涅夫并不準備學著巴爾扎克用自己的作品為本階級唱挽歌,秉性厚道、善良、柔弱的屠格涅夫不可能去任性撻伐他所出生的貴族階級,作家需要的不是階級火藥味,而是人性的投放與張揚,農民人權的捍衛,因為在他看來,農民與地主完全應該處于等同的地位。斯迪古諾夫和佩諾奇金之流對農民人性的封殺理當予以撻伐,但是以此來否定整個貴族并不是他的初衷。

    作為貴族奶水養大的有錢者屠格涅夫,是以自己貴族后裔的視角看取人間是非,抓取的并不是可供后人予以階級定型的地主,而是基于地主與農民和諧關系的善良愿望,從而達到作家本人的人文和諧思想在地主與農民關系上的體現。他寫位居農奴之上的貴族是希望地主階級反躬自省,善待手下的農民,以求社會的穩定。同時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小說家,一個天性柔弱的貴族后裔,他缺乏對現實中的一切進行重構的履歷和能力,對現實的審視與理解只能是經過他的優化而呈現。通過如下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塑造出的是矛盾多樣的地主形象。

    《獨院小地主奧夫夏尼科夫》這篇隨筆有個片斷是被人為誤讀的,若干教材或許是為了批判地主的專橫殘暴,同時也似乎為了對屠格涅夫的階級立場不失望,常常寫那個蠻不講理、騎馬在外的大地主,看中小地主的地隨即就說“這是我的領地”,隨即這塊領地就歸他所管,土地主人,也就是小地主上告非但無果,還要被他補上一頓棍打。其實這是發生在獵人爺爺身上的故事,與屠格涅夫身處時代相距甚遠,并非是在揭示屠格涅夫時代地主與農民的關系。而且這事是小地主后代與獵人平易交談中說出來的,在說之前已經給予交代,對獵人說,“當然您本來也不是那樣的人”。而且還說,“我在青年看得多的那種事,現在已經都看不到了”,且一副既往不咎,安于天命的樣子。而我們國內研究往往是模糊,甚至忽略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硬是以此批判屠格涅夫筆下的地主的專橫殘暴,是橫行鄉里的惡霸,殊不知就在同一篇作品中,屠格涅夫卻寫了另一個全然不同類型的地主。一個法國后裔,迷途于一個冰天雪地的鄉間小路,落到了斯摩棱斯克農民手中,農民把他放置一間空房里凍了一夜,第二天準備把他扔到冰窟窿里去。是路過此地的地主施舍了20戈比,讓這個法國后裔買燒酒喝取暖,而后讓他坐在自己的雪橇上。作品是這么描寫的:“地主默默看他那發青的凍僵的肢體,就把這不幸的人裹在自己的皮外套里載回家,仆人們跑攏來,急忙把這個法國人弄暖和了,給他吃飽了,穿上了衣服。”作家有意無意寫出了他所處時代的貴族階層絕不都是兇狠殘暴,這位地主在他的筆下是胸襟博大,不僅對自己的家奴,甚至對外敵的后裔也施以仁道、予以仁愛,這種境界也是當下說的正能量甚至感染了自己的家奴,喚起了他們心底的人性。在這里屠格涅夫的創作旨向出現了悖論,甚至是地主的精神境界卻高過了農奴。作家的矛盾不是沒有原因的,應該是屠格涅夫對貴族階級并沒有失去信心,并相信這樣的貴族也是俄羅斯的未來。

    還有一些教材,甚至是專著在評論《霍里與卡利內奇》這篇隨筆時,總是特意強調地主波盧特金對卡利內奇的精神與體力盤剝,說卡利內奇沒能發家致富主要是因為地主波盧特金成天拉著他打獵,使他無心耕田,于是對這個地主大加撻伐。其實這段話出自地主波盧特金本人之口,是對路過的獵人說的話,體現了地主本人的反躬自省、自謙自責等美好品格,以及與卡利內奇關系親切隨意。可是卻被我們個別研究者為了研究的功利而移花接木,自說自話地予以評論,一定要樹起一個階級對立的典型對其予以控訴。也就是在《霍里與卡利內奇》隨筆中我們看到的是老爺的平易親和,農民的忠心耿耿,地主愛農民、農民愛地主的一派和諧,使我們想起布寧的《安東諾夫卡蘋果》,波盧特金對卡利內奇十分滿意:“伺候我的時候毫無低三下四的態度”,“他照顧主人就像照顧小孩一樣”;而農民霍里由衷贊嘆:“我們的主人很好”,并甘愿放棄贖身不愿離開主子。細心的讀者可以不斷地發現,《獵人筆記》多次出現農民對地主的評價,比如提到卡西揚,鄰居說“幸虧他的東家是個好心腸人,沒有強迫他。”所以作品完全沒有對地主的譴責和刻意營造地主和農民的對立,即便是以女地主對農奴所謂人性封殺出名的《葉爾莫萊和磨坊主婦》中,連葉爾莫萊戴的羊羔皮帽子都是地主老爺送給他的,而且主子和仆人相處如同親人,女主子十分寵愛自己的貼身女仆。莊稼人對主子充滿了信任,“磨坊主人會送麥秸給我們的”,等等等等,在這類地主身上我們看到某些貴族的俄羅斯人的善良、俄羅斯的人性、俄羅斯人的爽朗與慷慨,當視為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根本體現。在塑造這類地主形象中,屠格涅夫是以人性的有無來評定一個地主的優劣,以此踐行他的思想觀念,“一切有人性的東西我都珍愛”,人文和諧思想促使他寫出一批有人性、施仁愛的貴族地主,也正如豐一吟老師所寫的“在屠格涅夫筆下即使是地主,只要不是典型的農奴制用戶者,也還是俄國社會的積極力量。”他舉例,在《彼得·彼得羅維奇·卡拉塔耶夫》里面,貴族男主人公情有獨鐘的就是女奴達吉雅娜。屠格涅夫在這部作品中對貴族并沒有失望,而是抱有希望,努力發掘他們身上的光明一面,振奮起民族振興的一切力量。依舊是《獨院小地主奧夫夏尼克夫》,同名地主主人公的一番話多少反映出屠格涅夫本人的基本主張。那里面說的是:“不關心農民福利是地主的罪惡”,應該愛護農民,“他們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們好我們也好,他們苦我們也苦”。地主和農民關系,在這位地主的意識中,似乎達到了二者命運共生的高度,而遠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壓迫與被壓迫的認知,故而正如豐一吟所說,屠格涅夫反對的僅僅是那些殘酷虐待農民的農奴制擁護者,而不是整個貴族階級。

    盡管這么說,我們的第二個命題依然成立,那就是《獵人筆記》的反農奴制傾向與農民的精神境界高于地主。這個命題看似兩方面,其實可以合二為一。我們今天要揭示的《獵人筆記》的反農奴制傾向,并不準備從地主對農民的所謂殘酷壓迫說起,而是首先著眼于對農民的精神與道德品質的評價上,這也是《獵人筆記》的思想主旨所在。也正如布寧所說,《獵人筆記》的作者“旨在表明農奴也有豐富生動的內在情懷。”

    翻開《獵人筆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霍里與卡利內奇》,這兩人性格不同卻又是一對好友,并以各自美好的品質吸引著讀者。兩個農民形成的塑造明顯體現出作者對其喜愛乃至敬重,在他看來霍里的相貌使人想起蘇格拉底,能力堪比彼得大帝。霍里“是積極的人、實際的人,有頭腦,是務實性的人”。而卡利內奇則是一個詩意的形象,是一個浪漫主義者、理想家、狂熱而又幻想,他的形象同時也顯示了普通農民純樸、爽朗、正直、善良等優美品質。屠格涅夫通過霍里與卡利內奇的形象顯示出農民具有駕馭生活的意志和能力,顛覆了當時官方流行的一個謬論,即“農奴缺少地主的保護就不能生活”,而讓世人明白,這樣優秀的農民恰恰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不公平的社會體制中,許多品質高尚才華出眾的農民的命運由地主,尤其是愚蠢地主主宰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并以實際情況對官方謬論給予有力回駁,如果不是受農奴制條件的限制,他們肯定可以生活得更好。

    屠格涅夫在展示農民高尚的道德風貌的同時,還在《歌手》里面描寫了他們的天賦才華。故事中心情節是包工頭和附近鄉村歌手雅科夫的唱歌比賽,兩位歌手都以自己的好嗓子聞名鄉里,如果說自信而又衣著時髦的包工頭的嗓音變化像陀螺一樣盤旋著,以博得聽眾的喝采,那么雅科夫的歌喉里透露著真摯深情的情懷,既有青春的氣息又有活力,既甜美又有迷人的悲愴。高明的作家在這里用對比的手法來描寫兩位歌手的演唱,如果說包工頭是用聲音在演唱,那么貧窮農民雅科夫則是用心在演唱。大家知道,才華必須融入真情方能動人,方能戰勝做作和虛假。所以正如屠格涅夫所說,雅科夫是全方位意義上的藝術家,這樣美妙的歌聲在任何一位貴族地主那里聽不到,唯有在卡利內奇那樣的農民那里才能找到“歌手”雅科夫的先聲。

    還有大家熟悉的《白凈草原》,這里一群農家孩子,這些農家孩子無疑是霍里與卡利內奇生命的延續。作品描寫的是一群純樸天真的農村兒童在夜間放牧馬群,圍坐在篝火邊,講述各種各樣魔幻鬼怪的神話故事,里面尤其寫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帕夫盧沙,他是一個講故事的能手,是這群小孩里面的當家人,他深夜為同伴驅趕狼群,表現出鄉村農民后代有所擔當、不畏艱險的一種品質。作者通過不同性格農家孩子的描寫,贊賞了他們勇敢熱情,富有觀察力,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優良品質。屠格涅夫就是這樣用他的詩情畫意的筆觸,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展示普通農民的美好品質,尤其是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才華。

    有一篇短篇小說《活尸》,這個作品中的露克麗亞原來是仆人中的美人,能歌善舞,后來生病變成瀕臨死亡的半僵尸和木乃伊,但是她并不為此怨天尤人,樂觀對待現狀,行將就木的她安慰自己:“習慣了,受得了,別的人比我還差呢”。其實她已經慘得不能再慘,只是她沒有任何個人要求,雖已成“活尸”,卻默默祝福離開她的戀人,同時念念不忘農民的痛苦,關心他們的利益。

    屠格涅夫還借助于人與自然的主題,來揭示和贊美農民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示他們的善良與愛心。在屠格涅夫筆下,他所給予同情和好感的農民都與大自然血肉相連,他們對大自然有著獨特的感悟力和審美能力。比如卡利內奇會割草會養蜂,還知道很多農民咒語,還能準確的預測天氣。《白凈草原》中孩子們天真感受大自然的美,就連七歲的小男孩也懂得星空的美。還有《幽會》中的阿庫林娜對大自然的寶物如數家珍,而且對其中的花草樹木用途也了如指掌,特別是《美人梅齊河的卡西揚》中的卡西揚,忘情地談說大自然,仿佛與大自然相依相融,他經常在田野上、樹林里、沼澤地過夜,與花草為伴,與蟲鳥交談,使人不由得想起希臘童話《海力布》。難能可貴的是那個時候的農民就已經懂得生態平衡,他討厭獵人捕殺秧雞,主張動物放生,他指責獵人捕殺秧雞是一種罪過,應該讓它們活在世界上壽終正寢。卡西揚對自然美的感悟力簡直讓人動容,在他動情的描述中,他的家鄉河流環繞,綠草茵茵,教堂掩映其中,自然美與人文美相映成輝,正是大自然的美喚起了這位破衣爛衫的卡西揚的生的愿望。

    然而這些聰明善良的農奴及其后代人生的結局都很凄慘,都不得善終,歌手贏得了賽場上的勝利,等待他的仍舊是生活的苦難與無望。最會講故事和最勇敢的帕夫盧沙聰明機智,卻落得死于非命。純潔美麗、忠貞善良的阿庫林娜終究逃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在農奴制下善良誠實、才華出眾的農民非但不能贏得斯捷古諾夫和佩諾奇金之流的地主們的尊重,卻成了他們的私有財產聽由他們的掌控與處置,他們的人格與尊嚴備受侮辱和摧殘,甚至遭到任意買賣。據史料記載,因《獵人筆記》所再現的農奴并非一般的人,他們的人性方面高于其主人,卻不配有好的命運,這便使這本書成了對農奴制的強烈抗議(的一個導火索)。而且《獵人筆記》二十多篇隨筆是逐篇發表的,單個讀來顯得無傷大雅,而匯集到一起卻具備強大的社會效應。據說這本書給后來的亞歷山大二世留下了強烈印象,帶來了“壓力”山大,使他最終作出了廢除農奴制的決定,這本書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不亞于引發美國南部廢奴主義運動的美國斯陀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官方因這本書而驚恐萬狀,批準此書出版的書刊檢察官被革職。

    思想意義的第三個話題,兩個俄羅斯形象。一個是農民百姓的、生機勃勃的俄羅斯,詩意盎然的俄羅斯,光明的俄羅斯。另一個則為官方的農奴制的俄羅斯,黑暗的讓人痛苦不堪的俄羅斯。兩個俄羅斯,如果說后者現身于農奴制地主及其婁羅身上,第一個俄羅斯則聚現在農民和沒受農奴制影響的大小貴族身上,同時也體現在美麗如畫的大自然上。屠格涅夫以此詮釋了萊蒙托夫的兩個俄羅斯形象。大家知道萊蒙托夫寫了兩個俄羅斯,一是滿面污垢的俄羅斯,沙俄帝國的俄羅斯,文攻武略,對外擴張,對內壓迫的俄羅斯,人民俯首稱臣的俄羅斯,東正教的俄羅斯。而第二個俄羅斯則是非官方的俄羅斯,樸素貧窮的俄羅斯,鄉村的一草一木的俄羅斯,農民百姓的俄羅斯。由于體裁不同和作家思想觀念有別,屠格涅夫筆下書寫俄羅斯形象的感情要比萊蒙托夫來得更為復雜矛盾,他筆下的第一個俄羅斯形象的內涵要比萊蒙托夫豐富得多,表達方式也更溫婉,更具體生動。

    在屠格涅夫筆下以斯捷古諾夫和佩諾奇金之流為代表的貴族地主是對人性的封殺,是對人類文明的殘害,而農奴制俄羅斯正是這種地主存在的淵藪。他們乃第二個俄羅斯形象的化身。不管作家的主觀意愿如何,作品造成的客觀事實是,罪惡的農奴制不除,只能為這些惡勢力提供繁殖的機會,有朝一日會聚成巨大的殺傷力,只能將俄羅斯帶向死亡。而勤勞、善良的俄羅斯農民代表著第一個俄羅斯形象,他們才是代表著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才華和崇高精神境界才是俄羅斯瑰寶,錯過對俄羅斯民眾美好精神世界的認知,就會錯失俄羅斯光明的未來。

    第一個俄羅斯形象還體現在一批沒受過農奴制教化和腐蝕的地主,這些人憑借自己的辛苦勞動,作品里面寫了很多各不相同的地主貴族。他們有的是節衣縮食致富,并不是靠剝削壓榨農奴而起家,《縣城的醫生》中的女地主家人得病,連兩個銀盧布的診金都拿不出來。他們是通人性的一個階層,他們很多都來自勞動人民群眾這個階層,親身經歷人生的創業,憑著自己的勤勞和良知生活,他們同樣能給社會帶來正能量,容易與人民群眾相接近,他們同樣是俄羅斯民眾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國家的后備力量。

    同屬于第一個俄羅斯的還有富饒美麗的大自然,它是上天對俄羅斯人民的獨有恩賜,它不僅是俄羅斯的自然寶藏,也是俄羅斯文明的源頭、農民品格的象征、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為勞動人民創造的不僅僅是勞動與生活的背景,也是強大的精神源泉。大自然是檢驗人的倫理情操的試金石,是人們安然和諧的觸媒,生機盎然的俄羅斯的象征。《森林和草原》的題詩讓我們明白,獵人一再呼喚回去、回去,回到那遼闊的田野上,那是好地方。大自然才是俄羅斯文明最精粹的部分。

    《獵人筆記》的藝術特色

    我們今天的第二部分議題就是《獵人筆記》的藝術特色。毫不夸張地說,《獵人筆記》的價值其實不在其思想立意,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藝術,就連最挑剔的詩人、文學批評家維亞澤姆斯基,對屠格涅夫所有作品都看不上,對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頗多微辭,但卻認為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是作家所有創作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

    首先是《獵人筆記》的大自然景色描寫。作家直接師承普希金,但代之以開闊壯美的是溫雅、婉麗,他文字中流淌的不是萊蒙托夫式的高加索的冷峻清麗,也不同于果戈理的烏克蘭田園瓦舍的詩情幻想,而是他理解中的俄羅斯中部平原的大自然。這位風景畫大師把大自然與人的內心激情結合在一起,在他的畫筆下,一個普通的星夜被寫得莊嚴輝煌,一個多露的清晨被寫得溢彩流光,一團篝火跳蕩著蓬勃的生命,一絲蟲鳴也飄悠著女性的溫柔。莫斯科大學教授布羅茨基盛贊《獵人筆記》中的大自然描寫是一大發現,他曾讓大文豪托爾斯泰望洋興嘆。托爾斯泰說自屠格涅夫寫了大自然以后,別人再不敢隨便動筆,屠格涅夫在《獵人筆記》中兩三筆一揮,大自然就散出迷人的芬芳。《獵人筆記》的大自然描寫也曾把泛舟黃浦江游興正濃的大作家岡察洛夫從東方異國喚回故里。岡察洛夫是俄羅斯作家中第一個到中國來的作家,當時他泛舟在黃浦江上,結果不知從哪里傳來一本《獵人筆記》,他看了隨即要求終止這場旅行,說,我要投到我美麗的庫爾斯克懷抱。正因為這篇作品的大自然景色描寫的成功,而確立了屠格涅夫下輩子還要當風景描寫大師的創作信念,因為這部作品出來以后,他和幾個同時代作家在議論各自死了準備做什么,有的說這樣、那樣,屠格涅夫堅定地說下輩子我還要當一個風景大師。不用說,這種自信正是《獵人筆記》給了他。

    屠格涅夫是一個極其敏感的風景大師,他不僅能夠辨別出云雀、柳鶯、黃鸝、夜鶯、知更鳥、黃鵐、夜鶯、知更鳥等各種鳥的不同鳴叫,還能說出各種鳥鳴叫時的不同姿態與狀態,這方面描寫最美的就是《葉爾莫萊夫和磨坊主婦》。他的自然景色描寫調色板多姿多彩讓人目不暇接,但是屠格涅夫的風景多數以素淡、優雅而沁人心神。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感興趣的并不是鮮亮耀眼的光色,也不是一片純黑純白,光色影在他的筆下都不是到一個極點,他乃中間色調和不確定語義的運用能手。在他的畫面上,或是濃霧清晨中的白蒙蒙青草,在獵人的足下留下一枚枚綠印。空氣也泛著一層乳白,或是披著晚霞的白樺正在裸枝淺睡(半睡半醒),或者是午夜狗兒半個嗓子的低吼,或者是不知從什么地方飄來一絲苦艾的清香。學過俄語的同學知道,作家最愛表一半的前綴,敘述的事件尤其是愛情故事多發生在朦朧迷離的星光月色中,半明半暗的夕暮里,正午半光半影的綠蔭下,聲響似有若無的靜謐中,正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把讀者代入其中不停的玩味,不停的想象,不停的創造,與此同時作品本身也就獲得了永久的魅力。

    屠格涅夫每每夏秋季在鄉間短住,特別容易感受詩意的天性使他自然而然地對此時的大自然有著較為深刻的觀察和體驗,有助于他“把生活提高到詩的理想境界”,在他看來,夏天百花盛放的大自然更適合于烘托主人公的勃勃生機和富有詩意的情懷。再者,屠格涅夫不喜歡冬天,說“冬日魔女”的光環總是帶給人沉郁和不快,盡管他單愛在酷寒的冬天里守著爐子寫作。由此派生出特有的美學現象,即在屠格涅夫的畫冊中展現的多是春夏秋,尤其是夏季的景致,構成《獵人筆記》風景描寫的基調。只有一個短篇故事《森林和草原》,因四季的變換而有了極小篇幅的冬景描寫,且就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的整體創作而言,這篇隨筆不具代表性。在他的畫筆上欣賞到的是花草繁盛和大自然繁盛景象,而不是一部衰敗和凄涼,常常是日麗風和、綠蔭斑駁,卻很少大雨磅礴,也不見冰天雪地。可以說屠格涅夫筆下的大自然是一種生動祥和的完美,幾乎不存在丑陋,即便是寫農民的苦難與不幸,也是以美麗的景色作烘托或反襯。所以難怪梅列日科夫斯基如是慨嘆,當你讀著屠格涅夫的祥和的詩句,便仿佛覺得生活本身就是為了享受其美麗才存在。

    屠格涅夫筆下的大自然風景具有多重的藝術功能,其中重要一點是心理評價功能和人物性格刻畫功能。在《獵人筆記》中人物復雜的心理畫圖生動地、詩意地鋪展在自然景色中,且兩相映照和諧,大自然催發講故事人和作品人物的情懷,作者和人物又將自己的主觀感觸融貫客觀景物,客觀景物常常是主觀情感的對外投放,常常一改客觀存在的本相,催生出一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心靈風景畫”的藝術功效。在他的風景畫中,情與景有時是相對立的,然而短暫的對立常被同一所取代,更多的是相互渲染與烘托,巴金的話說得非常準確,屠格涅夫的風景與人的內在情感時而相融相諧,時而對立,時而反襯。但有時卻又呈現出另外一種復雜景象,兩者同一和對立常常處于矛盾的統一體中,其表面的和諧掩蓋著內在的獨立,如《幽會》開頭中天氣的絕好這幅心靈風景畫,與其說是作者的,倒不如說是女主人公阿庫林娜的,渲染或是暗示她前來赴約的美好心情,但卻獨獨反襯了少女潛在被拋棄的悲劇,從而把阿庫林娜的悲劇推向極致,大自然的美好只不過是愛情臨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小說結尾她被拋棄,秋天的肅殺才是她心理情感的烘托。這樣的情、景、境交錯繁復的手法在他以后的愛情作品中,比如我們看到《阿霞》那篇小說,還有很多很多的愛情小說里面,都得以高頻率的復用。

    揣摩屠格涅夫風景描寫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好多中國研究者已經發現,其美好的自然景色總是與他鐘愛的主人公相依相伴,而與他憎惡的人毫無關系。比如《幽會》中大自然景色的變化或以明麗助興女主人公的美好心情,而身處共一美景中正在拋棄美麗姑娘的貴族婁羅卻對此毫無知覺。這在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長篇小說中也俯拾皆是,我們上面說的《春潮》就有這方面的典型例子。隨筆《孤狼》中,從守林員不知道有盜木賊到盜木賊被抓求救,從獵人講情要求“孤狼”將其釋放到“孤狼”果真放手,大自然從雨后天晴到雷聲大作,繼而電閃雷鳴,最終風雨停住,一切歸于寧靜和諧,讓人不由得驚嘆屠格涅夫風景描寫的敘事功能,似乎即便抽去事件,憑借自然景色描寫,就可明白特定背景下所發生的事件的來龍去脈。總而言之,《獵人筆記》為作家后來小說的風景描寫做了藝術方法上的準備。

    下面聊聊他的敘事手法。《獵人筆記》是以獵人狩獵途中所見、所聞、所感、所觸而匯成隨筆形式寫出來的,其形式的獨特性必然要求敘事手法的多樣性。在《獵人筆記》里,獵人不斷地變換著角色,一會兒成為作品中講故事的人,一會兒充當某一個作品的敘述者,時而是聽眾,時而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敘說的或是自己的一生,或是某些重要的事情,有時獵人是道聽途說的過路人,而另一些場合則是把故事人物招來交談詢問,有時這位畫中人走下文字圣壇對所述事件鮮明表態,或是直接參與。比如《孤狼》中窮困交加的那個農夫,因砍伐樹木被抓獲,獵人不僅僅是敘事者,同時也是作品人物,在關鍵時刻挺身相助,勸孤狼放了他,而孤狼基于獵人的溫和正義,對農民寄予人道主義同情等人格魅力,竟然當真放了這個農夫。就其藝術功效,“獵人”推動的不僅僅是故事的進程,同時也完成了自我形象塑造。

    《獵人筆記》敘事手法的特征在于,獵人的感觸和詩人的感想巧妙的結合成一體,用我國學者胡日佳的話說:憑借獵人親身所見,敘事不會流于浮泛;而依仗詩人的目光,又使敘事免于呆板。《獵人筆記》中獵人的形象是溫和的、仁義的,作品借人物之口說,有的人見面就讓人討厭,有的人相處一輩子也處不夠。正是人物把獵人看成可交往、可推心相處的人,才愿意一見面就把自己的事情和盤托出地端給獵人,從而成就了一篇篇獵人聽得來的動人的故事,才使得獵人有了講述的依據和抒發感想的機會,所講述的事情也才更為真實可信,同時也贏得了精心鋪展的敘事空間。通過人物的講述,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念、人性的關愛與善良,對農民的同情,甚而將農民圈為與自己等同的身份或者是地位。

    《獵人筆記》整體是以第一人稱“我”寫成的,但又有著繁復多樣的手法轉換,作者經常跳出文字直面讀者,與之親切交談,里面老出現“親愛的讀者諸君,你說呢”、“親愛的讀者,你看呢”,使我們想起演員走下舞臺走到聽眾之間詢問聽眾,而達成臺上臺下的互動。有時候他把讀者直接帶進文本,讓其成為事件的直接參與者、評判者。

    大家知道,第一人稱本來是非全知視角敘事,優點是讓故事生動、親切、自然、逼真、可信,缺點是很難直接插入人物內心去寫人的心理狀態和過程。高明的屠格涅夫在講述人身上下功夫,剛才說的那個例子就是,讓人物變成講述者,同時通過對方對敘事人的信任而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的感受經歷等,通過人物的娓娓敘說來完成獵人想完成卻完不成的任務。

    屠格涅夫很喜歡第一人稱寫小說,因為體裁的需要,《獵人筆記》尤為集中地體現了屠格涅夫的這種敘事手法,其實也是他日后寫小說的秉性愛好。巴金曾如是發現,說屠格涅夫總愛以第一人稱來寫小說,還說這不是因為他知道得太少,而是他知道得太多。屠格涅夫總是喜愛安排一群人,各自講自己的故事,輪到誰,那個誰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一篇小說僅憑講述者一個人就渾然而成。比如縣城醫生里面就是這樣的寫法,這樣敘事者的“我”與講述者的“我”是來往穿梭、交叉著的,你中有我,相互存在,相互呼應,同時也造成一種故事套故事的敘事結構,多維度地將敘事任務完成。

    屠格涅夫是一位心理描寫大師,在《獵人筆記》是以“我”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寫人物心理,我個人認為心理描寫不是《獵人筆記》藝術的最高體現,而后期創作的心理描寫才構成作家創作的主要特色,也就是說《獵人筆記》的心理描寫只是未來的心理描寫大師的屠格涅夫邁出的第一步。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心理描寫無外乎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從外往里寫,也就是通過外在表現而寫人的內心,這種心理描寫手法被稱為隱蔽心理描寫。隱蔽心理描寫不是屠格涅夫的首創,在卡拉姆津為首的感傷主義文學中就已經有了初步體現,具體說是通過人外在的面部表情、動作、人物的哭笑喜樂等等,來寫人的內心。普希金在《驛站長》里面對明斯基和維林的心理描寫乃至性格刻畫就是靠隱蔽的描寫完成的,而到了屠格涅夫筆下這種心理描寫得以完整定型,而且有一批理論家就屠格涅夫作品對“隱蔽心理描寫”作了理論上的界定。還有一種是從里往外寫。作者直插人物的內心來寫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或者是狀態,這叫做公開心理描寫,這也是得到俄羅斯文學界公認的心理描寫手法的另一類,而“公開心理描寫”的代表則是列夫﹒托爾斯泰,甚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心理描寫手法風格各不一樣,如果屠格涅夫是詩意的描寫人物心理,托爾斯泰則是辯證地寫出人的心理,心靈辯證法,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樣是直插人的內心,寫人的病態心理,人物心底深處的歇斯底里、靈魂的絕叫等等,各不相同。綜觀俄羅斯心理描寫兩大類型,屠格涅夫應該說引領了俄羅斯文學一派心理描寫的類型。

    《獵人筆記》里可以看到屠格涅夫的隱蔽心理描寫的初步特征,比如《獵人筆記》里面的獵人,直接說人物的心理狀態,是根據“獵人”對人物面部表情,根據他的一顰一笑,而把自己對人物的心理狀態的猜想直接道給讀者,當屬于借助于人物的外在表現而進行的迂回式的隱蔽心理描寫。“隱蔽心理描寫”原則理當包括作為“外部現象”的大自然,它不僅僅是人的外在環境和氛圍,也是人的心理外現,作者與人物的情感投射。《幽會》中阿庫林娜的心理,屠格涅夫一筆也沒有直接寫,但是根據大自然景色的呈現與變化,隱蔽地寫出了阿庫林娜的心情,或者是命運,將其各種心理都給暗示了出來。

    下面聊一聊語言大師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的語言簡潔明快,喜歡用短句子,語言非常的規范、優美、雅致得體。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說,你要想學好俄語,那就多讀屠格涅夫。擅長景色描寫的屠格涅夫在《獵人筆記》中盡顯語言藝術家的卓絕才華。作家最大限度地啟用修飾語的自然景物描寫功能,以形容詞形式出現的修飾語出現頻率最高,一句話里面有時候是兩個,有時候三個以上。一個的時候大家也許不太在意,而兩個、三個的連續出現,寫大自然往往起到魯迅的“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樣以景起情的藝術效果。還有大量色彩詞的啟用。色彩詞在文學作品中一方面起到生理功能,而更多的是起到心理評價功能,比如臉色變暗了、變黃了、變青了,而自然景色的色彩詞,乃至味覺詞,常常是人物心理的誘因,人物心理與心情的“傳感器”,往往通過色彩詞,借助于大自然色彩的變化與人的心理的面色外現,達到景情共融與同化,本人寫過一篇文章《屠格涅夫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里面有屠格涅夫感官語匯心理評價功能的專門論述,歡迎朋友們了解并指正。屠格涅夫的大自然描寫是富有詩意的,常常給人留以言之不盡的回味,這種效果的達到常常借助于帶-то的不定代詞、不定副詞等,學過俄語的同學知道帶-то不定代詞代和不定副詞,常常指某個東西或行為確實存在但不便說出,委婉表達敘述人物的猶豫不定、猜測或是猜疑,這里關系到屠格涅夫的心理描寫特征,但對大自然這一人物活動的背景的描寫中,這一手法也十分具有詩學內涵的。大自然在屠格涅夫筆下常常運用的不僅僅是擬人手法,更多是人格化手法。如果說“擬人”停留在修辭層面上,“人格化”的則是倫理、道德上的范疇。在屠格涅夫筆下,大自然獨立于人之外的實體和存在,盡管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有生命,有靈魂,有思想,在《獵人筆記》中和農民是互為象征的,這一點在緊接《獵人筆記》之后的短篇小說《木木》里面得到更加鮮明的體現。《木木》是又聾又啞的人,而大自然也是又聾又啞的,但是他和大自然互為表征,他們有自身的道德價值判斷,懂感情、懂正義,始終表達真、善、美、愛,而與此相悖的,也就是說情感低下,人品不端,讓作家討厭的人物,在作家那里,他不愿意讓大自然與這些人為伍。所以他的筆下常常出現農民置身在優美的大自然中,后者與屠格涅夫心愛的主人公相依相伴交流感情,當屠格涅夫所討厭的人物出現,大自然就隨即消失,或者即便讓這些人置身其中,也是讓他們麻木,對自然的美渾然不覺。就像《春潮》小說里面一家人出去郊游,杰瑪很不喜歡她的未婚夫,那個未婚夫是非常俗氣勢利的布匹商人,大家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并流連其中,贊賞不已,而克呂貝爾則覺得沒感覺,沒意思,很無聊。這在講《幽會》小說時我們已經感受到過。

    《獵人筆記》的體裁特色也是非常有內容的話題,當然,除了文學價值、思想內涵,我原本還準備講一講《獵人筆記》的文化內涵,里邊有濃重的宗教因素,俄羅斯神話、童話、民間文學等等的文化因素,若能深究下去,足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屠格涅夫,足可以讓我們領略一部完全與我們以往審美定式全然不同的新型的《獵人筆記》。但礙于時間已到,咱們今天就到這里。

    主持人:非常感謝王教授的解讀,剛才王教授提到一點,《獵人筆記》里面的描寫很精彩,比如描寫自然環境當中很多表示半明半暗較雜的色彩,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獵人筆記》譯本用的是豐子愷先生的,豐子愷先生本身是一個畫家、文化大家,所以他對于色彩也有著非同常人的敏感。我剛才也特意翻了原文,關于色彩,豐先生翻譯得特別好。著名的作家馮驥才先生曾經說過,豐子愷先生翻譯的《獵人筆記》文字精湛,神采飛揚,是上佳一品。

    王立業:我談一談對豐子愷先生譯本的看法。豐子愷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文化大家,他的文學功底、他的繪畫功底、他的俄語翻譯功底都讓我肅然起敬。

    剛才說到,豐子愷先生這部作品翻譯的語言,非常的精準、非常形象、非常生動,忠實傳達屠格涅夫本人的藝術氣質,我完全贊同。他的語言非常大氣,非常文雅,非常有內涵,跟原文達到最大的接近,可以看出這位翻譯大家的努力,所以我也是跟著這位翻譯大家而流連忘返于這部譯著,這部譯著語言特別好,對作品理解的特別透。翻譯也好,研究也好,都要熟讀文本,深研文本。翻譯家如果不深讀、不深研的話,實在對不起原作者,那就把這個作者給背叛了,豐先生在這方面把持得非常好。

    這本書伴隨我們成長,像《白凈草原》《霍里與卡利內奇》都是非常經典的翻譯,很多地方翻譯得非常經典,有的地方可以說是扎根我心底難以改變對這部譯著的閱讀定勢,對著看,原來都是出自豐子愷先生的手。他對翻譯的處理非常好,比如《霍里與卡利內奇》,有人翻譯成“黃鼠狼和卡里內奇”我覺得這就不太好,為什么要翻成黃鼠狼?僅以名字而論,盡管是外號,我覺得人名要音譯而不要意譯。最早把列夫﹒托爾斯泰譯成“胖獅”都成了笑談,應該根據音譯來拼,這個方法在處理上是有分寸的,不應該用意譯,這本書里的《利哥夫》那一篇里面的農民蘇喬克我們明知這個詞是“樹枝”,指小,但我們不能將其名字翻譯成小樹枝,同樣,我們不能把《罪與罰》的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意譯成“分裂”,也不能把契訶夫的《一個官員之死》的主人公契爾維亞科夫意譯成“軟蟲”什么的,這是很難受的,人物姓氏的翻譯音譯是合理的。中國文化也是這樣,見到一個名字首先不會考慮到這個名字的意思,用于交際的恐怕還是最先靠其聲響。《白凈草原》翻譯得很好。我很喜歡豐先生的這部譯著,也感謝人文社推出如此精良的精神食品。

    青娱乐国产精品视频|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最新国产精品第十页 |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影音先锋|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日韩精品无码AV成人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日韩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优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毛卡片|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