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孤讀”計劃“云”啟動 接力直播賦能“悅讀”生活
中華文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鮑堅,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線上共啟“愛不孤讀”計劃 活動主辦方供圖
4月23日,適逢第25個世界讀書日之際,由平安公益基金會聯合中華文學基金會共同發起的“愛不孤讀——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計劃”通過在中國作家網、中國平安官方抖音號等平臺線上直播的形式正式啟動。
中華文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鮑堅,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啟動儀式上致辭。鮑堅表示,中華文學基金會是國家級公益基金會,致力于繁榮文學發展,鼓勵大眾閱讀。與中國平安聯合打造的 “愛不孤讀——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計劃”倡導并踐行“快樂讀書”的理念,通過這次活動,希望喚起大眾對讀書的熱愛,使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甚至生存方式。 盛瑞生談到,“愛”是人類的本能,是將人與人連接起來的最牢固紐帶;而“不孤讀”,則是公益項目的初心,希望借由文學的力量,打破地域的限制,在文化名家與城市、鄉村青少年之間架起一座共讀共通的橋梁,傳遞愛心、傳播知識、傳承文化。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小說家弋舟,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得者、動物小說名家沈石溪,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李元勝先后講授了首堂線上精品文學課程,以新穎的接力直播與熱心網友連線互動。
弋舟在直播中分享了他和兒子一同探訪空巢老人,調查這個特殊群體生存狀態的經歷。因為這次直播主題的題眼之一是“孤獨”,雖然調查中面對空巢老人的“孤獨”和直播主題中的“孤讀”(一個人的閱讀)內涵不同,但兩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指向人類的精神生活。弋舟認為,文學除了輕松、愉悅的向度之外,也對現實生活和人類的精神磨難保持著高度的關注,而文學的這一向度具體到非虛構性的書寫中顯得特別有力量。他帶著兒子,一個未成年的男孩,去面對一個又一個垂暮老人的動機和愿望時,行為本身早已不是單純的采訪,而是經歷了一次無需言辭的生命教育。弋舟認為,生命體驗和生命教育經過文學的轉化將會更有效地作用于青少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恰恰是文學,在貌似不可互相理解的世界當中,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精神的、心靈的橋梁,讓我們通過他人看到自己,通過他人理解世界,理解生命。”
沈石溪分享的故事來源于他以第一人稱書寫的短篇小說集《白狼》,這些今天聽起來仍然驚心動魄、令人嘆惋的故事,大部分是他年輕時在云南西雙版納生活的真實體驗。在西雙版納這個神奇瑰麗的動植物王國,沈石溪有機會跟老鼠、羚羊等動物親密接觸,目睹它們的生命過程,見證它們與同類、與人類之間發生的聯系。這些珍貴的體驗不但為他提供了寫作的素材,也深刻地影響了他的自然觀,“動物也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靈性。在其他生命個體面前,希望人類能夠逐漸反思和轉變對待生命的態度,常存敬畏。”
20年的野外行走為李元勝的寫作注入了不一樣的精氣神。起初他認為行走與寫作像他生活中的兩道平行線,是互不相干的兩件事,也不會發生交接。而六七年前,他無意中發現自己的詩歌都與在自然中的見聞有關,甚至于一些詩歌中運用的句式也來自于野外行走的感受。從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不自覺中養成了和別人不同的寫作習慣起,便更自覺地到野外去尋找新的經驗,“換一種方式寫”。
“黃河轉彎的印象”、“蛇行蜿蜒的軌跡”……野外行走中觸動他的自然形態和陌生經驗越來越多地積累起來,在語言、結構上影響著他的寫作,“我們的世界中僅存的自然已經很小,所以我們經常忽略它們。但是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宇宙中的精華。即使面對最小的物種,集合人類所有的知識都不可能完全闡述它的完整性。某種意義上詩歌應該補充上最缺失的一環,承擔闡述一個簡單或者復雜生命完整性的任務。”
三位作家的接力直播得到了網友們的熱情響應。在互動環節,作家不僅連線網友對“親子閱讀”、“閱讀文本的選擇”等提問作出解答,大家還就“文學對愛的闡釋”、“文學對生命本質的探尋”、“閱讀的意義”等話題展開討論。
直播開始不久,網友踴躍在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留言,表達對文學和閱讀的理解,手機尾號“7870”的網友在留言中說,“與文學為伴,心懷詩和遠方,精神在閱讀中豐盈!”作家沈石溪分享與動物親密接觸的經歷后,手機尾號“5461”的網友留言,“萬物有靈,愛是有溫度的,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感受。”詩人李元勝分享于野外行走間體悟的寫作經驗后,手機尾號“3274”的網友留言,“寫作需要視野,也需要視角……”
主辦方表示,以這次直播為起點,中國平安和中華文學基金會將更緊密地協同起來,邀請作家、詩人,圍繞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面向城市和鄉村的青少年推出更多線上線下系列精品文學課與活動,為廣大青少年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提供切實的指導和幫助。(中國作家網記者 杜佳)